被北宋踢出武庙的四大名将,最后一位毫无争议

俇攘 2024-12-18 21:38:59

武庙,自古以来就是武将毕生追求的终点,每朝每代都会根据自身情况对武庙进行一个名单更替,但是自唐代以来,变化都不太大,北宋时期,对唐代的武庙进行了一个位次的大幅度更新,最典型的就是拔高了张良,在唐代张良只是十哲之一,而且位次也就居中,北宋时期将其升为留侯,仅次于武成王姜尚,也就相当于儒家亚圣的位置。

除此之外,将郭子仪、范蠡的位置也进行了拔高,总体而言,北宋更加注重武将的品格,而且将儒将的地位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时也对几位超级名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打压,就比如将吴起和白起两位对中国军事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两大名将进行了削弱。在唐代,白起和吴起凭借战功是铁打的武庙十哲之一,吴起甚至仅列于姜太公、田穰苴和兵圣孙武之下。

武庙

但是北宋时期,重新梳理武庙,吴起杀妻求职,之后又背魏投楚,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算好!虽然其打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职业化军队,但是因为私德有亏,然后就被下放到了六十四名将之中。无独有偶,战国中后期的战神白起,也被下放,这主要是因为其杀伐过重,白起攻打楚国,水淹郢都,数十万军民惨死。之后长平之战,又坑杀了数十万赵国降卒,正因为此,在北宋时期被下放。

而有些名将,就不仅仅是下放这么简单了,在北宋时期,甚至被直接剔除了武庙名将的位次,主要是以下四大名将。

檀道济

1、檀道济

檀道济,刘宋名将,是宋武帝刘裕时期的杰出将领。他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年轻时便随刘裕北伐,屡立战功。檀道济不仅勇猛善战,更难得的是他足智多谋,善于在危难之中寻找转机。公元431年,北魏南侵,攻占河南,檀道济奉命出征,与魏军连战三十余次,全部取得胜利。然而,在山东历城一带,由于粮草不足,檀道济不得不率军撤退。面对北魏军的追击,檀道济沉着冷静,运用“唱筹量沙”之计,制造了粮食充足的假象,成功骗过了北魏军,安全撤退。这一战,不仅展现了檀道济的军事才能,更让他的名字在南朝宋军中传为佳话。

然而,随着刘裕去世,帐下的名将开始做大,刘裕去世前,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少帝刘义符。然而刘义符青春年少,对军国大事不太重视,更喜欢游戏人间,而且也不太听从几位顾命大臣的安排,也不太受徐羡之等人的控制,这让一众资深老将很不满意,于是就有了当伊尹和霍光的想法。

这件事当然是由徐羡之和檀道济挑起的,毕竟一位是文官之首,一位是武将翘楚,这俩人联手,几乎可以在刘宋王朝只手遮天,再加上有谢晦这位军师坐镇,一通盘算下来,决定废帝另立,扶持一位听话的皇帝上位。于是,一场由徐羡之主持,谢晦出谋划策,檀道济深度参与的政变应运而生,三人以皇太后的名义主持大局,少帝刘义符被废,之后徐羡之安排杀死了刘义符以及刘义真,立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

檀道济被诛杀

但是此次政变的最高层三人,并非一个心思,而且他们小瞧了刘义隆。刘义隆并非表面的文弱,而是内藏韬略,在坐稳江山之后,就开始清理几位执掌朝政的大员,首先是徐羡之和傅亮先后被杀,谢晦比檀道济更清楚形势,于是率先起兵造反,檀道济却领军参与了平定谢晦之乱,自此之后朝中只有檀道济一位大员。在之后十年,檀道济算是刘宋北方长城,负责帮宋文帝刘义隆防御北魏拓跋焘的进攻。

当然,这并不是刘义隆有多信任檀道济,而是北魏当时太强,刘宋必须要檀道济在北境驻防。而刘义隆执政时间虽然长,但是长期身体不是很好,所以就格外猜忌檀道济,害怕自己死后,檀道济再来一次政变,威胁其孩子的统治,于是宋文帝便授意诛杀了檀道济及其满门,并在檀道济去世后大赦天下。

而作为一位武将,却参与政变弑君,这样的人虽然功高,但是在宋代讲究德行的时代,被踢出武庙名将也是理所应当。

慕容绍宗

2、慕容绍宗

慕容绍宗,字绍宗,出身于鲜卑慕容部,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名将。他自幼聪颖好学,尤其擅长骑射,少年时期便已崭露头角。慕容绍宗一生征战无数,功勋卓著,尤其在东魏与西魏、梁朝的战争中,更是屡建奇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最终却被踢出了武庙,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慕容绍宗之所以被踢出武庙,首先与他的出身有关。在中国古代,尽管军事才能是评判将领的重要标准,但出身同样重要。慕容绍宗出身于少数民族,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劣势。尽管他在军事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出身少民的身份,使得他在某些方面难以得到主流社会的完全认可。这一点,在他被踢出武庙的事件中,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出身并非慕容绍宗被踢出武庙的唯一原因。更重要的是,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某些行为,引起了当时社会的不满和质疑。慕容绍宗虽然勇猛善战,但他在治军方面却显得过于凶残。史书记载,他御下严格,治兵督众,常常鞭挞士卒,极其残暴。这种治军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但也极大地损害了军队的士气和凝聚力。此外,慕容绍宗在战争中还多次使用残忍手段对待俘虏和敌军,这也使得他在道德层面备受指责。

除了治军凶残外,慕容绍宗在政治上的表现也令人诟病。他出身于东魏皇室远亲,早年曾投奔尔朱荣,并在其麾下担任将领。然而,随着尔朱荣势力的衰落,慕容绍宗也一度陷入困境。后来,他投靠了高欢,并在其支持下逐渐崛起。然而,在高欢死后,慕容绍宗并未能继续得到高氏家族的信任和支持。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态度,使得他成为了高氏家族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慕容绍宗和侯景

而慕容绍宗的结局也不算光彩,在与西魏对阵之际,被狂风刮下船溺亡,随后东魏军因此大败,这也是慕容绍宗的减分项。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失误和错误。慕容绍宗治军凶残、对待俘虏残忍无情、在政治上立场不稳、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这些都使得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难以立足。尤其是在赵匡胤观武庙两廊所画名将、重新裁定武庙名单的背景下,慕容绍宗的这些缺点和错误更是被无限放大。

北宋初期,赵匡胤和赵光义在重新裁定武庙名单时,提出了“功业无瑕”的标准。然而,这一标准并非完全客观公正。在实际操作中,赵匡胤更多地是出于政治考虑和个人喜好来裁定名单。他对于那些在政治上与自己不合、在军事上有过失误或错误的将领,都采取了排斥和打压的态度。慕容绍宗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自然也难逃被踢出武庙的命运。

长孙嵩

3、长孙嵩

长孙嵩,字道生,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外甥,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智慧。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卓越的才能,更在军事上屡建奇功,为北魏的统一和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长孙嵩自幼便受到重用,历任多个要职,不仅参与了北魏的早期建设,更在多次战争中担任重要角色。他善于谋略,勇于担当,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为北魏的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北魏政权的逐步稳固,长孙嵩的权势也日益膨胀,这引起了朝廷内部的不满和猜忌。

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期,长孙嵩的权势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担任了重要的军事职务,还参与了朝廷的政治决策,成为了北魏政权中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这也为他日后的遭遇埋下了伏笔。随着拓跋焘对朝政的掌控越来越强,他开始对长孙嵩的权势感到不安,担心其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一场政治斗争就此展开,就比如立志于做大做强的拓跋焘想要趁胡夏内乱,征讨统万城,长孙嵩带头反对,引发了北魏内部矛盾一度激化,最终拓跋焘充分利用各方势力联合打压了长孙嵩。

长孙嵩骑兵

而长孙嵩之所以在北宋时期被踢出武庙,首先是,权势过大,威胁皇权。长孙嵩在北魏政权中的地位极高,其权势之大甚至威胁到了皇权。他不仅在军事上有着极高的威望和影响力,还通过联姻等方式与朝廷内部的多个势力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这种权势的过度集中引起了拓跋焘的警觉和不满,他担心长孙嵩会利用自己的权势和影响力来威胁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拓跋焘开始寻找机会削弱长孙嵩的势力,并最终将其踢出了武庙。

然后是道德品质存在争议,除了政治原因外,长孙嵩的道德品质也受到了争议。据史书记载,长孙嵩在晚年时期开始追求奢华和享乐,生活作风逐渐腐化,而且存在着大范围的贪腐。北宋在衡量武将加入道德评判标准之后,长孙嵩被踢出武庙也顺理成章。

张齐丘

4、张齐丘

若说前三位被踢出武庙存在争议,那张齐丘就是理所应当,因为这位仁兄在史书上连个列传都没有,而且在名将云集的唐朝,张齐丘完全名不见经传,毕竟唐朝的秦琼、李光弼、哥舒翰、侯君集、薛仁贵、张巡等人都没有资格入选,而这个没有丝毫拿得出手的战功的张齐丘却在唐朝进入了武庙。

那是因为张齐丘有个好儿子,还有一个好朋友,因为唐朝评选武庙配享名单的时候,评委主要是两位宰相:张镒、颜真卿。张镒是张齐丘的儿子,颜真卿是张齐丘的好友,正因为此,在这两人的举荐下,作为一个没有战功的普通节度使,就生生被抬进了武庙名将的行列。要知道,和他一起进去,差不多同时代的,那可是大名鼎鼎的郭子仪郭老令公,而比张齐丘更有资格的李光弼、高仙芝都没有进。

所以到了宋代重新梳理武庙名将的时候,张齐丘就毫无悬念的被踢了出来。

1 阅读:141

评论列表

の軒

の軒

3
2024-12-19 12:06

长孙嵩本来也没资格,刘裕的经验包,就元英那屎一样的战绩也比长孙嵩强。

俇攘

俇攘

研史,读书,写诗,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