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近郊又发现一座被遗忘的古村落,两个市级文保格外突出

巧云聊旅游 2025-02-18 19:49:32

前往镇江炮楼的路上经过邓圩村,邓圩,顾名思义就是邓姓人家开铺而成的小集市,既然称之为圩,想来这里应该有赶集,索性就走进去参观。进入邓圩后并没有想象中的赶集场地,不过也有意外,就是这里保留有一条完整的古街,不可思议的是还有市级文保义利酱园坊和一座炮楼,本文就带领条友们走进这个被遗忘的古村落。

邓圩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是由邓姓人家在右江边开摆渡,然后相继有人家在此定居而得名邓圩。邓圩因邓姓人家而兴起,邓圩的邓姓人家据说是乐勇村邓佳坡散居过来落户,邓姓在广西右江两岸是大户人家,从横州至百色市区都有邓姓分布。有网友留言关注一下邓姓,本人对邓姓拿不准,掌握的消息就是落业始祖邓刚,落业横州生有7子。

邓姓大儿子留守横州,老二老三落户西乡塘区那隆镇乐勇村,也就是现在金陵镇的乐勇村,老四老五落业隆安县那桐镇双邓村,老六老七落业那桐镇那门村。南宁市邓姓的来源掌握的信息有限,往后有时间再寻找,尽管邓姓人家是邓圩的开市鼻祖,但影响力最大的则是卢姓人家。卢姓是那龙镇传统望族,落业始祖卢述更是北宋时期的镇南将军,官阶正二品,其后代更是儿孙兴旺,目前生活在左右江两岸的卢姓人口超过十万人。

邓圩兴盛起来的是清朝末期至解放初期,邓圩出一位能人——卢宝臣。卢宝臣是民国初期小有名气的商人,民国末期南宁首富,更是南宁市航运奠基人。卢宝臣从小商贩开始至最后成为南宁市首富,其不仅有着超高的商业天赋,更有远见的商业视野,南宁市第一艘机动船的主人就是卢宝臣,日军入侵广西期间免费运输抗战物资和转移大量军人伤员和市民,为全国抗战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卢宝臣发家后在家乡邓圩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基础设施,街道、码头、渡口,为保障邓圩的安全还修建炮楼防止日军和土匪的袭扰。整个民国时期的邓圩的全部产业都来自卢宝臣,足见当时的卢宝臣的商业帝国多么庞大。抗战胜利后卢宝臣以岁数大为由退隐养老,旗下产业各自分给几个儿子,据说当年每个儿子拥有一艘机动船。解放初期卢宝臣逝世,旗下产业大多数被充公。

门檐上的五角星,就知道这栋楼是带有革命文化的老建筑,不过老建筑的原主人就是卢宝臣的。卢宝臣花巨资购地修建豪华房舍为的就是安享晚年,可惜的是解放后社会制度转变,卢宝臣的故居成为邓圩乡乡公所的办公场地。邓圩乡后来降为村,成为大队,老宅又变成村公所和大队办公用地。本世纪初村委搬迁新址,卢宝臣故居则闲置,国有资产没人敢私自处理,卢宝臣后人又没权利接管索性就空置,没人打理不久将来坍塌皆有可能。

邓圩老街的重中之重就是义利酱园坊,市级文保,位于卢宝臣大院内,另一处市级文保则是跟义利酱园坊连接的邓圩炮楼。邓圩炮楼的修建保护的不仅是邓圩,还有就是卢宝臣的豪宅和义利酱园坊,炮楼顶部已经掀翻,若不修缮只能坍塌。义利酱园坊是南宁近代工业的楷模,创始人卢义利。据说卢义利在山上意外捡到一罐黄金,这罐黄金则是义利酱园坊的启动基金。解放后义利酱园坊公私合营,再后来变成地方国有企业,不知哪年倒闭,现在成为文保遗址。

邓圩古村落的亮点不仅是卢宝臣的豪宅,还有一条200米长,保留完整的老街。老街亦是传统的岭南建筑风格,穿斗顶拱式联排两层商住两用房,走进邓圩古街还真有穿越民国的感觉。难得的是百年前的隔层的木板仍旧完好无损,走到楼下联想翩翩。若是宋代,走在楼下都希望楼上姐姐往下泼水,想着泼水的姐姐应该是潘氏大小姐。想多了,就是参观一条古街,哪有这么多事情发生。

邓圩渡口,对岸是坛洛镇上正村新闸坡,两岸村民往来全靠邓圩渡口的这艘渡船。仅供两岸村民来往那就小看邓圩渡口了,上世纪90年代之前,邓圩渡口是三等级码头,上至百色下至广州的客商都在这里登船,商船过往都要在邓圩渡口停靠。进入本世纪后陆路通完善,水路走弱,邓圩渡口就此失去辉煌。邓圩渡口的没落也顺带邓圩,加上邓丁矿区职工相继搬离,热闹非凡的邓圩就在本世纪初停止按建,昔日辉煌也仅是交通方式的转变。本文是茶后文,没有多大的历史参考价值,看过就好,谢谢。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0 阅读:1
巧云聊旅游

巧云聊旅游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