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胜病故,邱会作写悼文,俩人不仅是老战友,也是自己儿子恩人
1983年的一个寒冷冬日,在千里之外的西安,邱会作提笔写下一篇悼文,追忆他的老战友、开国上将黄永胜。这位从井冈山走下来的老革命,曾与他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并肩作战,共同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他们相识的最初,黄永胜的一个善举,挽救了邱会作年幼儿子的生命。这几粒珍贵的药片,不仅救活了一个孩子,也让两个革命战士结下了一段特殊的情谊。
从延安到东北,从战场到机关,他们的人生轨迹几度交汇,命运又几度分离。究竟是怎样的际遇,让这两位老战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谊?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延安初遇:救子之恩
1945年2月的延安,春寒料峭。为了参加即将召开的中共七大,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陆续抵达这座革命圣地。当时的延安党校一部,住着许多来自不同代表团的同志。
那时的延安虽然物资匮乏,但却处处洋溢着胜利在望的喜悦。党校一部的走廊里,常常能听到各地代表们热切讨论抗战形势的声音。可是在这一天,邱会作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他年幼的儿子突然患上了痢疾,高烧不退。在今天看来,痢疾是一种常见病,但在医疗条件极其有限的延安,这却是一种威胁生命的重症。当时的延安医院里,连最基本的退烧药都十分紧缺。
为了给孩子找药,邱会作先后找到了老战友杨梅生、张令彬,可是他们都无能为力。正当他心急如焚之际,在党校一部的走廊上,遇到了一位身材魁梧、面带笑容的军人——正是黄永胜。
"同志,你看起来很着急?"黄永胜见邱会作满头大汗,主动上前询问。虽然两人并不相识,但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革命同志之间总是格外亲切。
邱会作简单说明了孩子患病的情况,没想到黄永胜立刻说道:"我这里正好有几粒痢特灵,是治疗痢疾的特效药。"说着,他立即让警卫员回房间取药。
当时的痢特灵在延安可是稀罕物。这种特效药大多是从国统区辗转运来的,一般只有重要的军事单位才能储备一些,用于紧急情况。黄永胜手中仅剩的三粒药片,原本是留作应急之用。
"同志,这三粒药对孩子来说够用了。"黄永胜一边将药片递给邱会作,一边详细说明服用方法,"按时服用,烧应该很快就能退下来。"
果然,在服用了痢特灵后,邱会作的儿子很快退烧康复了。这三粒珍贵的药片,不仅救了一个孩子的性命,也在两位革命同志之间搭起了友谊的桥梁。
让邱会作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偶然的相遇,竟成了他和黄永胜之间长达数十年战友情谊的开端。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救子之恩,也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一段佳话。
二、战火中的革命情谊
1946年的东北,枪炮声此起彼伏。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向东北大举进攻,意图夺取这片战略要地。在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下,黄永胜和邱会作先后率部挺进东北。
黄永胜率部队首先抵达锦州。彼时的锦州,是东北重镇,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可是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黄永胜带领部队且战且退,最终撤至热河一带。恰在此时,邱会作也率部来到热河地区。
两支部队在热河地区的崇山峻岭中重逢,这让他们想起了延安的那次相遇。从此,他们的革命友谊在战火中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1947年春,随着战局的发展,冀察热辽军区被划归东北局管辖。在这次重大的部队改编中,原有部队改编为第八、第九纵队。黄永胜担任八纵司令员,邱会作则被任命为八纵副政委。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同一个班子共事。
在八纵期间,他们配合默契。一次夜间作战中,部队遭遇敌军伏击。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黄永胜临危不乱,与邱会作迅速达成共识,指挥部队分批突围。这一仗,不仅保存了有生力量,还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48年,辽沈战役前夕,组织上调整军事部署,黄永胜暂时离开了八纵。但在平津战役时期,组织上再次任命黄永胜为八纵司令员。这一次重逢,让两位老战友又有了并肩战斗的机会。
在平津战役中,八纵担负着围困张家口的重要任务。一天深夜,黄永胜和邱会作在指挥部研究作战方案时,突然接到紧急战报:敌军主力试图突围。两人立即调整部署,采取"钳形攻势",成功阻击了敌军的突围企图,为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全国各部队开始统一改编。黄永胜被任命为兵团副司令员,邱会作则担任了四十五军政委。虽然不再在同一个建制,但他们之间的战友情谊从未改变。
在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黄永胜和邱会作共同经历了十几次大小战役。从热河到锦州,从辽沈到平津,每一次战斗都让他们的革命友谊更加牢固。这份在战火中凝结的情谊,远远超越了普通的长官与部下的关系。
三、建国后的共同奋斗
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和邱会作的工作岗位虽然分开,但两人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1952年,黄永胜在广州军区担任司令员,而邱会作则在北京总后勤部工作。
在广州军区期间,黄永胜多次致电邱会作,就部队后勤保障问题进行探讨。当时,广州军区面临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挑战,既要应对复杂的海防形势,又要解决热带气候下部队装备维护等问题。
1955年春,邱会作专程南下广州,实地考察军区后勤工作。在黄永胜的陪同下,他们深入到各个基层单位,详细了解部队的实际需求。这次调研的成果,后来成为了全军后勤工作改革的重要参考。
1959年,越南局势日益紧张。作为毗邻越南的军区,广州军区在援越抗美行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黄永胜和邱会作再次携手合作,共同筹划援越物资运输线路。
在一次秘密会议上,黄永胜提出了"分散运输、重点保障"的战略构想。邱会作对这一设想深表赞同,并从后勤角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他们的这套方案,为后来顺利开展援越工作奠定了基础。
1962年,为了推进部队现代化建设,中央军委决定在广州军区进行装备改革试点。黄永胜和邱会作再次联手,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尝试。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成营"试验。这是一种将步兵、炮兵、工兵等多兵种合成的新型作战单位。邱会作专门从北京带来了一批最新型的军事装备,支持这项改革。这次试验的成功,为全军装备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
1965年,黄永胜和邱会作共同参与了一项重要的军事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围绕如何适应现代战争需要,提高部队机动能力和火力配置展开。他们合作撰写的《关于提高部队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建议》,获得了军委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这份建议中,黄永胜根据多年的军事指挥经验,提出了"小型化、灵活化、强火力"的改革思路。邱会作则从后勤保障角度,对如何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提出了独到见解。这些建议中的许多内容,在后来的部队改革中得到了实践。
这一时期,他们的合作不仅局限于军事领域。在推动军队院校建设、改进部队文化生活等方面,两人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特别是在军队院校教育改革方面,他们的一些创新做法,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开辟了新路。
四、人生起落的相濡以沫
1967年,黄永胜调任总参谋长,并担任军委办事组组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又与邱会作有了更多的工作交集。每逢军委召开重要会议,两人常常能在会议室里遇见。
在总参谋部的日常工作中,黄永胜和邱会作经常就军队建设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一次,在研究部队训练改革方案时,两人整整讨论了一整天。当时的警卫员回忆说,他们甚至顾不上吃午饭,就着几个馒头继续讨论工作。
这期间,他们共同参与了多项重要军事决策的制定。在一次关于部队装备更新的会议上,黄永胜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得到了邱会作的大力支持。他们一起完善了这个方案,使其更具可操作性。
1969年的一天,两人在机关食堂偶遇。那顿饭,他们聊起了延安的往事。邱会作特意提到了当年黄永胜给他儿子送药的事,说这份恩情一直记在心里。黄永胜却说,革命同志之间,互帮互助是应该的。
然而,世事难料。1971年9月,两人先后被审查。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他们虽然失去了自由,但那份多年来建立的战友情谊始终未变。
1975年,组织上对他们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虽然仍在审查期间,但允许他们在固定的场所活动。在这期间,他们偶尔能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对方的近况。
1981年,他们被先后获准保外就医。黄永胜安置在广州,邱会作则在西安。虽然相隔千里,但两位老战友始终通过书信保持联系。在一封信中,邱会作专门提到了他们在延安和东北战场的往事,言语间充满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这一时期,黄永胜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每当得知黄永胜的病情变化,邱会作都会立即写信询问,有时还托人带去一些当地的补品。尽管两人已经不能像从前那样经常见面,但这份情谊却从未改变。
在晚年岁月里,两位老战友虽然身处不同城市,但心中始终惦记着对方。1982年春节前夕,邱会作特意托人带去一幅亲笔书写的"福"字,以示对老战友的祝福。黄永胜收到后,也回赠了一幅"寿"字。这两幅字,成了他们晚年友情的见证。
这些年里,他们虽然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那份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始终未变。从延安到东北,从广州到北京,再到各自的晚年生活,这份情谊始终如一。
五、永远的战友之情
1983年,黄永胜在广州病逝的消息传来,已在西安定居的邱会作立即提笔写下悼文。这篇题为《忆永胜同志》的文章,不仅是对一位老战友的追思,更是对他们之间近四十年战友情谊的见证。
在这篇悼文中,邱会作详细回顾了他与黄永胜相识的经过。从1945年延安的初次相遇,到东北战场的并肩作战,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共同建设,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深的战友之情。
特别是那段关于延安救子的往事,邱会作在文中专门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他写道:"在延安物资极其匮乏的时期,永胜同志二话不说就把仅有的几粒特效药给了我。这份恩情,我一直铭记在心。"
邱会作在文中提到,黄永胜是一位难得的军事指挥员。在东北战场上,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队,黄永胜总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战术。他带领部队打过的一场山地伏击战,至今仍被军事院校作为典型案例研究。
在回忆他们在八纵共事的岁月时,邱会作特别提到了一个细节。有一次夜间行军,黄永胜发现一名战士的鞋底开了,二话不说就把自己的鞋子换给了那名战士。这个细节,生动展现了黄永胜对部队的深厚感情。
文章中还提到了他们在和平建设时期的共同努力。在广州军区期间,黄永胜始终关注基层官兵的生活。他多次深入连队,了解官兵的实际困难,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这些事迹,在邱会作的笔下显得格外生动。
在悼文的最后部分,邱会作写道:"永胜同志一生为革命事业奋斗,为部队建设操劳。他的一生虽然起起落落,但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始终不渝。"
这篇悼文发表后,引起了许多老战友的共鸣。有人专门写信给邱会作,说读了文章后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了黄永胜指挥作战时的英姿。
1984年春节前夕,邱会作收到了黄永胜家人寄来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在黄永胜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张他们在延安时期的合影。这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他们最初相识的时光。
这份战友之情,超越了时间的界限,也超越了人生的荣辱。从延安到东北,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建设,黄永胜和邱会作的革命友谊,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