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阳月下抒怀,低吟一首七律,情感深沉,技法高超

墨有云水心语 2024-11-01 06:04:44

离家久远,不免会产生思乡之情。无论是漂泊他乡旅人、还是久居异地游子,都会对故土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故园的山川河流、田野村庄,都会深深地镌刻在脑海;家乡的风味小吃、节日习俗,也会唤起他们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思乡的诗歌展现了文人墨客们的情感世界,也会折射出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并帮助读者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厚底蕴。明代一位诗人才华横溢,成就卓越,他久居京城,也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不过正所谓落叶归根,诗人晚年就极其思念故土。下面一起欣赏他的作品:

团墩秋月

明 · 李东阳

庾亮楼前月正明,谢公墩上雨初晴。

清光照我双吟鬓,此夜怀人万里情。

隔竹流萤看不见,绕枝羁鸟宿还惊。

天涯一望乡心切,肠断秋山笛里声。

李东阳,湖南茶陵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李东阳从小聪慧,18岁时就进士及第,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此后他便开始了多年的翰林、侍讲、学士等职务。李东阳52岁时担任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并成为明孝宗的顾命大臣。

李东阳乃是明代茶陵诗派的领袖人物,他尊唐抑宋,对诗歌的格调、声律、辨体等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对明代及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晚年,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谢公墩

开篇点出时间和地点,并交代了天气状况,“庾亮楼前月正明,谢公墩上雨初晴。”庾亮是东晋名士,他善谈玄理,极富才华。他曾在江西九江建造庾亮楼,并登楼赏月赋文,后来庾亮楼就成了一种赏月怀远的文化象征。

谢公,即晋代文学家谢安,他曾与王羲之一起登临位于金陵的半山园,并在一处小山墩驻足眺望,后人便称其为谢公墩,北宋王安石就曾写过一首风趣幽默的《谢安墩》。

一个雨后初晴的宁静夜晚,李东阳独自登上高楼,看见皎洁的月光拂照万家,忽然想起古代的这两位先贤,于是便情不自禁地低吟浅唱,抒写了作者对家园的怀念之意。

自然景物数不胜数,大千世界变幻无穷,浩瀚星辰令人遐想,草木花鸟让人陶醉,可是历代的骚客咏士们却仿佛都对月亮情有独钟,从而让其成为古典诗词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

当无言的月亮穿行于天宇,映射出不同的文化之时,一轮玉盘就不再仅是简单的自然景观,而是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也会激发文人心中情感的共鸣,更能产生一定的启迪作用。

“清光照我双吟鬓,此夜怀人万里情”,这两句就发自肺腑地表达出一种悲凉的心境。时光荏苒,曾经意气风发的少年,仿佛只在转眼间,就成了憔悴消瘦的老翁。一片清光照到他花白的双鬓上,更显出风烛草露的感觉。

颈联刻画月下景物,“隔竹流萤看不见,绕枝羁鸟宿还惊。”虽然雨后空气清新,能见度较高,可是由于月色皎洁,隔着一片竹林的萤光也显得黯淡。作者没有直接描绘明亮的月光,而是采用了对比手法,以萤光之暗,反衬出皓月千里的美好。

同时清澈的月光,也惊动了栖息于枝头的鸟雀,这是一种以动写静的手法。读者一定也会想到王维“月出惊山鸟”的名句,李东阳熟读唐诗,巧用诗佛的诗句,也是继承了江西诗派夺胎换骨的技巧。

“天涯一望乡心切,肠断秋山笛里声”,结尾忽然一转,传达出作者悲戚的心情。诗人眺望远方,虽然月色柔和,周围一片雪亮,可是高山阻隔、林木遮掩,诗人的视线根本无法穿越这些障碍。此时山林里又忽然传来一阵清越的笛声,宛如亲人们的呼唤,更让才子感到愁肠百结。

李东阳月下抒怀,低吟一首七律,情感深沉,技法高超。这首七律围绕秋月进行描写和展开,起首两句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沧桑的画面,中间两联借景抒情,景物越是美好,就越是体现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悲愁。

结尾传达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令人感慨万千。全文运用了远近交替、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又化用名句,并借助月亮的意象,巧妙地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无尽乡愁,堪为明诗中的佳篇!

0 阅读:84

墨有云水心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