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大弟子张首晟,助华为突破5G后暴死美国,美方:他是自杀的

奇人看其事 2024-09-05 15:09:02

2018年12月1日,张首晟意外离世。

作为美国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的徒弟,他曾被誉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华人科学家之一”,杨振宁不吝赞美。

在此之前,他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奖、奥利·弗巴克利奖、狄拉克奖、富兰克林奖,包揽下一应国际物理学奖。

物理学界有一种说法,称拿下世界三大物理奖项——欧洲物理奖、物理学前沿奖,狄拉克奖,极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事实张首晟数度提名诺贝尔奖,虽未能夺得桂冠,外界依旧认为只是时间问题,毕竟他不过55岁,只要继续在研究领域深耕终有所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物理学界殿堂级人物,却因抑郁症自杀,不免让人怀疑另有隐情,对美国给出的“自杀”结论不甚满意,将矛头直指美国。

一、德国墓碑上的墓志铭

“张首晟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

张首晟之死,于国际物理学界影响很大。

普通人看来,一位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享誉中外的物理学家,似乎没有自杀的理由,于是衍生出多种说法。

1、投资失败,经济压力太大罹患抑郁症。

2、遭到美国政府针对,深陷中美贸易战漩涡,压力过大罹患抑郁症。

鉴于张首晟满腔爱国情怀,积极与国内协作,推动国内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人们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

时至今日,关于张首晟之死争论依旧不休。大环境使然,更应该关注的还是他个人取得的成就。

上天似乎特别眷顾张首晟,给了他惊艳的才华。

出生于1963年的他,恰逢知识分子命运跌宕起伏的一个时代,他也无法幸免,家中阁楼是人生的方寸之间。

行于此、长于此、收获于此,倚楼听风,并不知外界风云变幻,正在酝酿一场惊天大变,一天张父丢给他一套高中自学教材书。

没错,张首晟没上高中。

不过不妨碍他自学成才,获得参加高考的机会。那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二次全国性考试,录取率低至7%,全国报考人数610万,仅录取40.2万人,而他就是其中之一,并被复旦大学录取。

这一年,张首晟15岁。

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时光,总有一种恍惚感。若是按部就班读初中、高中,兴许结果和后来完全不一样。

就读复旦后,他选择了物理系。

见于多篇报道、文章提到,张首晟之所以选择物理系,源于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奖,让无数莘莘学子予广阔天地有了努力的方向。

复旦第一学期结束,张首晟被选入留德学生班。1980年,前往柏林自由大学攻读。作为一所建校于1948年的世界级名校,诞生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是无数学子心心向往的学术殿堂。

仅仅三年,他完成了本科、硕士学业。

上天赋予了他天分,却并未给他指明人生方向。愈是接触物理这门学科,愈会深陷其中,何况是张首晟这类天才。

他的榜样杨振宁、李政道在理论物理这条路上走了很远,可理论物理研究更难、更不容易有所成就。

算不上迷茫的他搭便车环游德国,想在这片土地上找到更好的答案。不经意间,来到哥根廷大学附近一块墓地,许多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长眠于此。

墓地静谧、鲜有人往,墓碑上刻有名字,真正吸引张首晟的是墓志铭——没有华丽的生前介绍,只有一道公式。

公式属于全人类,也属于长眠于此的他们。

一道简短的公式,代表了他们的一生。当墓碑上刻上这道公式,便是永恒。公式与人类同在,他们亦是。

于张首晟来说,或许这就是最浪漫的归宿。

二、改变研究方向

1983年,张首晟进入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

之所以选择纽约州立大学,源于一个人——杨振宁,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被誉为20世纪物理学领域的重要人物。

进入纽约州立大学,杨振宁担任张首晟博士导师。

师从名师、年少偶像,人生方向愈发明了,张首晟也想如导师一样,在理论物理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杨振宁很欣赏这位天才少年,对张首晟的指导远超一般导师,经过一段时间相处、观察,他提出让张首晟改变研究方向。理论研究是个漫长的过程,并不容易有所突破,加上物理学发展进程,应用物理更具有前景。

作为一代物理学大师,杨振宁的一席话让张首晟陷入沉思。两人并不像普通的师生关系,在物理学上的追求让两人亦师亦友。后来他还专门撰文感谢导师,文中也提到两人曾写信讨论物理学问题。

同样的坚持、相似的天赋,让张首晟决定改变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成为物理学中最重要、最丰富的学科,为发展新材料、新器件、新工艺提供了科学基础。从结果推导过程,不得不承认杨振宁的前瞻性。

兴许许多人并不清楚什么是凝聚态物理学,比如说铜能导电、水会结冰等现象,凝聚态物理学就是研究铜导电、水结冰的原因,研究层次从宏观到介观、微观,应用十分广泛,研究成果或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不得不提,张首晟极具天赋。

2006年,他发表独立论文,论文引起所有凝聚态物理研究者的注意,自此他在科学界名声大震。

从2006年到2017年,他有两项重大研究成果。

1、量子自旋霍尔效应

2、发现新的天使粒子

普通人对此并不好理解,唯有物理学界颇受震动,普遍认为张首晟凭借数项研究成果有望获得诺贝尔奖。

事实他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奖、奥利·弗巴克利奖、狄拉克奖、富兰克林奖,包揽下一应国际物理学奖。

而下一个重量级奖项,正是诺贝尔奖。

昔日少年束高阁,高处不胜寒,16岁走出国门的他,已然成为业内举足轻重的大拿,在物理学界指点江山。

2009年,张首晟加入清华大学。

从中国走出去的少年,亦有一颗爱国之心,除日常人才培养之外,还专注于推动中国尖端科技发展。

从2009年入职清华以来,他每年几乎会用四分之一的时间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开办各类讲座、强化课,尽可能参与到学校发展。

做研究、当导师,似乎张首晟的精力总是无限的,不过他还有一个身份:硅谷知名风险投资家。科学家到投资家,跨界跨专业,上天是眷顾他的,涉及的投资案例几乎无一失败,收获颇丰。

三、知名风险投资家

2013年9月,张首晟创立丹华资本。

从乏味枯燥的科学世界到充满欲望和风险的投资市场,于他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不过并不陌生。

早在1998年,他就投资了Vmware(威睿)。

自从1993年到斯坦福大学任教,他曾先后帮多名学生创办公司。相较于一般的创业公司,斯坦福学生创办公司的成功率高上不少,原因有三点。

1、优秀团队

2、创新性技术和商业模式

3、市场广阔

优秀团队+创新性技术(商业模式)=成功

作为一名科学家,张首晟具有一般投资者缺少的能力:走在科研领域最前沿。投资者往往只注重两点:风险、回报。风险率低、回报率高,就是值得一投的好项目,他却有另外一个标准——简单、普适。

丹华资本投资方向涉及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技术等领域,故而不仅要求投资人具有前瞻性的投资眼光,还必须看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走在科学领域前沿的他,恰恰能看到别的投资者不甚在意的科学潜力。

有多少投资者因看不到其科学潜力,错过一个绝佳项目,比如u盘、大疆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电动汽车。

有科学潜力并不一定成功,还需要优秀团队。

张首晟见过太多好投资项目折戟沉沙,论科学潜力、市场,其实大有作为,然而由于团队激进、保守等各种原因,最终无疾而终。

故而他每次接触投资项目,并不会听项目发起人口若悬河,而是让其凭借对项目、行业的理解,拆解项目的发展寿命。

自从丹华资本创建以来,投资了很多极具潜力的项目。除投资之外,张首晟还存有一颗爱国之心。

何为“丹华”?即斯坦福+中华。

早在2009年,他就和国内高校建立密切联系,曾和多名科学家合作研究,在拓扑绝缘体方面取得系列开创性成果。

本着搭建中美之间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联动,丹华资本充当桥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丹华资本十分热衷区块链。

上天似乎十分眷顾张首晟,堪称十全十美。

世界上真有十全十美的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即便如牛顿、爱因斯坦,也称不上十全十美,历史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科学家,他也不例外。

不过华人基于对杰出科学家的美好想象,总会戴上一副有色眼镜,认为、希望甚至要求科学家十全十美。

因此当张首晟因抑郁症自杀,才会冠上阴谋论。

四、没有谁活的比谁容易

集才华、相貌于一生的张首晟,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

“如果能活成这样,这辈子也值了。”

普通人看来,老天爷足够偏爱张首晟。科学方面,只差一个诺贝尔奖;家庭方面,幸福和谐;投资方面,屡有建树。

一个有家庭、有事业、有未来的人,为什么会自杀?联想到近来发生的事,不少人有理由怀疑他的死并不简单。

就在张首晟自杀这一天,华为CFO任正非之女孟晚舟被加拿大扣留。

同一天发生的两件事,在国内引起一阵轰动,前者让中国科学界一片惋惜,后者让国民无比愤怒。

随着事件发酵,流言四起,何况张首晟和华为关系颇深。

早在2017年4月,华为与张首晟就正式建立合作,张首晟为华为5G技术研发助益良多,称得上华为5G技术的引领者之一。

之后华为遭到美国制裁,张首晟处境也不好过,他创立的丹华资本遭到《301调查报告》点名。

值得一提的是,张首晟自杀、孟晚舟被扣留这一天,两人都将出席阿根廷的一个晚宴。种种迹象表明,美国脱不开干系。

当美国定性张首晟之死为“自杀”后,国内群众自然不认同。一个有望获得诺贝尔奖、家庭事业美满的人,为什么会自杀?没有理由自杀,那就只能是他杀。可不管美国官方亦或张首晟家人,都表示张首晟是自杀。

美好的愿景破灭,多数人是不愿接受的。

滤镜之下,张首晟是完美的,完美的人生、完美的家庭、完美的品性,可几乎没人知道,他生活的很难。

取得的科研成就背后,是无数个彻夜不眠,尤其是到成功前,只差一点足以让人疯狂。除科研压力外,生活压力也很大。自从丹华资本创立以来,看似拥有了数亿美元的基金规模,实际背负的压力很大。

况且还有来自外部的压力,如无数人的殷切希望、美国的公开打压,一应压力让他几乎喘不过来气。

光鲜亮丽背后,他还是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

会焦虑、会懈怠、会彷徨,可所有人都认为他是完美的,他只能选择以光鲜亮丽的外表来面对人生。

表面光鲜亮丽,内心早已波涛汹涌。

长此以往,又怎么会不抑郁?没人在意,只希望他维持完美的外表。临到崩溃,也无人发觉他千疮百孔的心。

自杀,是万般无奈的选择。

有时候活着比死去更难,可活着总会有希望,一路走来,兴许布满荆棘,抬头望,星月当空,那便是希望。

0 阅读:407
评论列表

奇人看其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