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鼻祖: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的富商

知历史 2020-04-11 11:56:08

在孔门七十二贤之中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被孔子赞誉为“瑚琏之器”,瑚琏在当时都是宗庙盛放黍稷的礼器,是和鼎一起搭配起来使用的。这个孔子眼中的“瑚琏之器”就是孔门十哲之中以“言语”而闻名的富商子贡。

孔子去世之后,别人守墓三年,他却坚持了六年之久,在他一生的经商历程之中,他都恪守老师的教诲,成为儒学思想和经商之道完美融合的第一人。

子贡

子贡,本名端木赐,公元前520年生于卫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中最富有的,名列孔门十哲言语科。

子贡学识渊博、能言善辩,曾经在卫、鲁、齐等国担任过官职,是当时非常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外交家和商人,在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当然最富盛名的就是他第一个以文人的身份经商。

“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从这句历史对于子贡的评价之中我们就能够知道,子贡经商富有到能够和许多诸侯国的国王平起平坐,而孔子得以名扬天下,他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孔子的眼中,他是“瑚琏之器”,是能够治理国家的重臣,而身为孔门十哲之一,他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理解得自然非常深刻,这也是他能将儒家思想灵活运用到经商活动之中的重要原因。

子贡庞大财力

子贡在儒家之中占据的地位远非一般人可以比拟,最大的证明就是子贡的名字在《论语》之中先后出现了三十七次,远超其他同门,如果没有子贡庞大财力的支持,年老体衰的孔子周游列国的路途恐怕会无比地艰难甚至是根本就不可能完成。

在孔子周游传播自己的学说期间,他曾经多次受困,基本上都是靠着子贡的能言善辩才使得孔子得以从危机之中解脱,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孔子被困于陈、蔡两国的时候,他曾经受命到楚国求救,进而使得孔子脱困。

子贡曾经在鲁卫两国担任要职,加上他庞大的财力,所以当时的国君对于他都是非常的尊重,这也使得他有机会向各国君主宣讲传播孔子的儒家理论,这也几乎是他每遇到一个国君都会做的一件事情。

虽然有些君主认为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根本就是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可是他们却不得不买子贡的面子,听得次数多了,自然就会记住一些,孔子的儒家思想和主张也因此得以宣扬。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会在《史记》之中做出“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的记载。

儒商鼻祖

作为儒商鼻祖的子贡究竟是如何将儒家思想运用到经商活动之中的呢?他首先选择的是“信”,而信在孔子的眼中是治理国家最为重要的一点。

在《论语·颜渊》之中,曾经有一段关于子贡向孔子询问治理国家方法的对话,孔子认为充足的粮食、足够的军备和百姓的信任是治理好国家的必备条件。如果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孔子认为最先被去掉的应该是军备,如果在粮食和信任之中选择一个,孔子认为信任是最重要的,而没有粮食顶多会导致人饿死,而人人都难逃一死,可是如果没有了信任,那么是什么都做不成的。

孔子的回答让子贡明白了“信”的重要性,所以他在经商活动之中一直坚持诚信为本的原则。

尚和是子贡将儒家思想运用于经商的另一个重要原则,这一点从他仁爱经商思想就可以看出来,他坚持以和为贵,并且曾经表示“我不愿被别人施加于身上的,我也不施加于别人身上”。

子贡只是儒商的鼻祖,而在他之前,商人就活跃了很长时间,确切地说是从人类有了剩余货物之后就出现了商人,但是却从来都没有人总结过经商之道。

孔子主张先做人后赚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以求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话语都表明了他的这种思想。

总结

子贡身为孔门优秀子弟,将儒家的仁义思想运用于经商之道之中,成功地在“义”与“利”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不仅让自己取得非凡的成就,也为后人指明了平衡“义”与“利”的途径,这也是他被尊为儒商鼻祖的重要原因。

子贡的名声在他去世之后不减反增,唐玄宗李隆基册封他为黎侯,北宋真宗又加封他为黎阳公,后来又改为黎公,明朝嘉靖年间,他又被封为先贤端木子。

子贡不仅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也有文人的勤勉精神,更有儒门贤士的仁义,而正是这些思想和精神造就了他这名中华儒商鼻祖。

1 阅读:59
知历史

知历史

讲述那些你不知道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