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肖文化的绚丽画卷中,猪占据着独特而又丰富的一席之地。正如 “知历史工作室” 所呈现的内容,猪的历史故事犹如一部生动的史书,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交织,其在古代文化中更有着多元且深刻的象征意义。
猪被作为食材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源头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从汉字 “猪” 的篆文构造便能略窥一二,篆文 “猪” 字左边为 “豕”,右边的 “者” 是 “煮” 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烹煮相关的动物,这直观地展现了猪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暗示了猪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物质层面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需,成为富足与生活保障的一种象征。
在十二生肖的体系里,猪对应 “亥” 字。古代用 “豕” 代表猪,在《说文解字》中,“豕” 被描述为 “象毛足而后有尾”,而《左传》里说 “亥” 是 “二首六身” 者。对比二者的古体字,会发现极为相似,难以区分,这或许便是猪与 “亥” 相对应的缘由。而 “亥” 在十二地支中处于末尾,代表着阴阳交替、万物收藏的时节,此时农作物丰收归仓,猪也养得膘肥体壮,这也赋予了猪一种富足、圆满和收获的象征意义。在农业社会,猪的养殖状况往往反映了家庭的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家中猪只数量众多、生长良好,意味着家庭富足,不愁温饱,所以猪成为了财富和丰裕生活的象征之一。
那猪是如何被提名到十二生肖之中,且排名最后呢?这背后有着诸多有趣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十二生肖的排序与动物的活动时间有关。夜晚九时到十一时,为亥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酣睡,它是家畜中最嗜睡的动物,于是便被排在了最后一位。还有一种说法是,生肖的选定与动物的足趾数目相关,猪的蹄子是偶数,在排列时偶数在后,奇数在前,因而猪位列十二生肖之末。此外,民间传说中,十二生肖的确定是一场动物界的竞赛,猪虽然体型庞大,但动作相对迟缓,在前往天庭参加生肖竞选的途中,其他动物纷纷争先,猪慢悠悠地落在了最后,最终排名第十二。
提及猪,人们往往会联想到 “好吃懒做” 的形象,然而在历史的不同阶段,猪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在宋朝,猪被视为神物养于宫中。宋太祖赵匡胤定下 “院中木屯” 的祖训,要求宫里必须养猪。民间对此有两种说法,一是太祖属猪,故而将猪当作宠物;二是太祖迷信,认为猪血可除妖。据《后村谭从》记载,赵匡胤曾亲自在宫中养有两头神猪,虔诚敬奉以求太平。到了宋神宗时,虽曾暂停养神猪,但随后因妖人闹宫事件,宋朝皇室又恢复了这一传统,猪在宋朝肩负着镇妖辟邪、招福致祥的重任,这一时期猪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和守护力量的象征意义,成为皇家祈求太平、保佑国家和人民的祥瑞之物。
可到了明朝,猪的命运却急转直下。由于 “猪” 与皇室姓氏 “朱” 谐音,养猪、杀猪、吃猪都需避讳。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对猪的忌讳达到了顶点。他不仅姓朱还属猪,于是下令禁止民间养猪杀猪,祭祀时也只能供羊头。在这一禁令下,山东等地的百姓被迫宰杀所养的猪,甚至刚出生的小猪都难以幸免。好在大臣们极力劝谏,朱厚照的荒唐法规才得以废止,否则猪或许真的会成为珍稀动物。
此外,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象征着温和、善良与敦厚。猪的性格相对温顺,不具有攻击性,默默地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其他资源,这种特性使其成为了一种品德象征,寓意着人们应当秉持温和善良的品质,以敦厚之心对待他人和世间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