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颖莉:追光的日子

绿拂晓 2024-05-10 06:48:42

追光的日子

文/郭颖莉

第一次接触《归途拾光》缘于老同学的馈赠,方知作者尹武平老师曾是他们的首长。人不仅作风硬,有本事,性格还豪爽。现在退休了,在家写作,竟写成了第八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每逢聊起,老同学总是神采飞扬,满怀敬仰,而我则是懵懵懂懂的在他的激情演说里频繁切换脑中画面。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70后,小县城的小职员,将军及其所属领域对我来说是陌生的,然陕西老乡的亲切,冰心文学奖的吸引,些许陕西人的点点骄傲自豪推动着好奇的我去探寻这一切。

于是乎,手捧“好奇之物”,随即翻开,快速浏览,挑自己喜欢看的、感兴趣的,大快朵颐的海塞一番,其吸收量可想而知,书中到底讲了些什么?不过是一些零散琐碎的往事记忆,并和自己的百姓生活圈毫无关联的一本书罢了。囫囵吞枣地翻阅,除了满足心理好奇之外,似乎只记住了其中两篇散文的名字,很不纯粹到连文章具体内容都说不出一二来。凭个人理解和想象只记住了其中两篇:一篇是《触摸理想》,源于小时候老师教过的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从士兵晋升到将军,是许多战士渴望又难以企及的梦,他成功了!到底是怎么触摸到的呢?另一篇是《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说不出来的高深,又想一探缘由,灵魂放哪了?茫然不解。

《归途拾光》在文学界有很高的评价,又有名人大咖的亲笔荐评,诸如著名作家王蒙、贾平凹、陈忠实、梁晓声,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晓明、肖云儒等等。可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呢?“光”又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索性暂且搁置。

书还是那本书,静静的竖在了书架的一角。

第二次触摸《归途拾光》,源于儿子就读千里之外的定向军士学院期间。首次离家这么远,心里不免多了份担忧。儿子从小到大,一直听话懂事,远行不仅对他、对我都是一种考验。只要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全都推心置腹的一骨脑的啰嗦到底,生怕遗漏了什么让孩子遭罪吃亏。

记得第一次打电话回来,看到视频里变得又黑又瘦的儿子,心疼得要命,脸上却要强装欢笑细诉家常,挂完电话,捂着被角没出息的抹眼泪。想着已成人的儿子模样,再想想自己给孩子说的最多的,不是吃的什么饭好不好吃,就是穿的什么衣服冷不冷热不热的,无关痛痒更无关前途命运的话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我们娘俩能聊的话题越来越少,以致到后来聊天,无论我说的对与错,儿子都是笑嘻嘻地说道:“对!我妈说的都对!”显然,这是合乎情理不合乎常理的一种宽慰说词。我四十余年的生活阅历储备空前告急。

儿行千里母担忧,不是这愁就是那愁。该怎么办呢?

此刻,《归途拾光》之《触摸理想》在脑海里闪现了出来,心即大悦,赶紧找书翻答案。毕竟儿子受制度影响,能告诉我的相当有限。书中梁晓声言:“此书既是作者的人生自白,却又不仅仅是一人之人生自白,未尝不也是许许多多原本是农家子弟的军人共同的人生自白。武平同志身上,有他们的影子;他所侧记的往事,很大程度上必然也是他们共同的经历。”这串文字,就像一束光,瞬间照亮了迷雾中的我。儿子训练的科目、思想动态、发展方向虽说在时空上和将军隔了几十年,但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欣然欢喜,一有空闲,便津津有味地沉浸式翻阅,闭塞的思路也随着作者笔下的日常生活记忆渐渐变得开阔起来,对陌生的军人世界有了初步认识,脑海中便不时地想象出儿子日常训练学习的模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所站的高度不同,角度不同,眼中的风景也就有所不同。大道至简,索性向同学要了联系方式,怯怯懦懦的和老师联系,专为儿子讨要本亲笔签名的《归途拾光》。作为首次向“心中大人物”联系的“农村大妈”,其心理状态,纠结、努力、忐忑可想而知。然,为了儿子的正向发展,这点又算得了什么呢?终于【披荆斩棘、勇夺桂冠】的寄语在我的几番踌踌挣扎里欣然而至,它是那样的夺目,像是将军军旅生涯的经典点睛,更像是长辈对晚辈的期盼和叮咛嘱吒。它如同点拨过的清油灯芯一样,不仅点亮了我这段忧郁的日子,也给正值青春期的热血小兵带来了激励和鼓舞!

随后我们娘俩能聊得话题也变得丰富多样,交流沟通尽显融洽,从交谈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儿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心情不再如从前般焦虑急躁。“妈!我选上新闻组组长了!”、“妈!今天领导把我们骂了一下午……”、“妈!下雨的时候,我们正考核打靶,我中了47环,昨天代表全连在台上讲话了,现在我已经是四星标兵了……”。少了无营养的唠叨,听得多说得少,聊天也变得很轻松。时间一天天过去,孩子在部队的熔炉里渐渐变得独立坚强。在儿子日渐长大成熟甚感欣慰的同时,又不自觉地增添了几份心疼。

作家陈晓明在《归途拾光》序言里讲到:“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兵的真实生活,真实心境,多少人和事,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岁月磨洗出闪亮的品质,生命的那份韧性,留在他的笔尖,力透纸背,透进当今时代的骨子里。”虽说尹将军现在已年逾古稀,然在《归途拾光》中依然清晰可见当年的青春模样。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坚韧刚强,执着奋斗的青春底色依然影响着下一代。对于任何一个新兵战士,成长为班长、排长、连长、……直至成长为共和国将军,何尝不是他们的理想。怎样去克服困难挫折,正确面对荣辱得失?怎样去经受磨砺考验方悟成长成功?或许,我们在力透纸背的老兵故事里都能够找到些什么。

记得有一次和儿子聊天,感觉到他的情绪很低落,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再说,每逢连长出差,他就是代理连长职责,会有什么事呢?难道谈对象失恋了?一边应对地说着话,脑子却在胡思乱想地高速运转着,实在忍不住了,便卯足劲再三追问,方知孩子心里承受了莫大的委屈。原来训练大比武前,带队领导说好奖励全连前三名,其家长可以受邀探亲,已是四星标兵的儿子恰恰是第三名,其心中喜悦和期待看到爸妈来队的心情不言而喻。然不知什么缘由,当天只宣布奖励了前两名。这件事对于单位来说,是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可对于孩子,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作为母亲,听后心里自是不悦,然我们除了不断提高个人能力素养和服从命令外,又能做得了什么呢?或许,在正值青春期能够历经这道心坎,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状态,做好被熊孩子怼的心理准备,平静地说:“我们年轻,以后还会有机会。这次,说明咱还不够优秀。”

“妈!我早想通了,您就不要担心啦!”

原以为儿子听后会烦躁反感,没想到回答的这么干脆利落,心里不安的直犯嘀咕。“你可不能有什么事瞒着我们啊?”

“不会的!那天的心情的确有些崩溃,硬是被我努力克制住了。不想说话,就在宿舍里翻阅您寄来的书。看到首长当年还是个小兵,受到了被人冤枉的委屈,不敢给人讲,偷偷地躲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筒写情况说明,他特别想证明自己的清白,可又觉得人微言轻,力量太过薄弱,说了也没人信。纠结了好多天,最后还是一个人,晚上坐在基地后的小河旁,哭着撕了好几个夜晚才写成的三十多页的申诉信。”

静静地听着儿子说话,便想起了《归途拾光》中《水流自净》的那一段——

一个六十年代的16岁孩子,为了能吃饱饭,当兵入伍,害怕提前复员回家挨饿,样样都很努力,争取入党留队。谁知给大家上射击课时,黑板上留下了几个毫无关联的字,竟暗地里被人串说成反动标语,成了“政治嫌犯”。组织暗中调查,自己有口难辩。几次想起母亲在河边洗衣服时的情景,看着妈妈把一笼衣服一股脑儿泡在河水里,又一件件拿出来在石板上用棒槌敲打、用手揉搓,清澈的小河在脚下一会儿被农家自染的老土布衣褪下的颜色和汗污搅浑,一会儿又变得清澈见底。很是不解,便问妈妈其中的奥秘。妈妈捧起清清的河水喝了两口,对着他说到:“傻儿子,水流百步自净呢!”。当时年幼的孩子,对妈妈的话似懂非懂,但是在后来成长的过程中,正是母亲的这句话激励着他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迈过了人生一个又一个坎坷。

现在听到儿子说起《水流自净》这段忍痛撕信的情景,我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接着他的话说道:“是啊!自从他撕掉信以后,就专心工作、认真训练学习,样样都很刻苦努力,甚至在一次训练观摩汇报作业时,师参谋长竟然拿起自己的水壶,拧开了盖子,递到了喘着气满头是汗的小兵尹武平手里,当时的传言也不攻自破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清白,最后成功入了党,也提了干。”

“是啊!我能够理解当时首长的心情,那种状态难以形容。书中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不被人理解,自己傻干却无人告知内幕和真情。比起那时候,我可幸福多了,不仅有手机能打电话,还能与你们视频聊天,指导员和战友们对我都挺好。所以呀,您不用担心,我也会像首长那样勇往直前,面对任何风浪做到泰然处之,不抱怨,始终相信水流自净的能力。妈!您知道吗:成大事者都有超强的抗挫能力。您就放心吧,说明您娃正向成功迈进!”儿子傻乎乎的笑着说着……。

解开心里的疙瘩,瞬间感到万般轻松。他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不仅让我感到满意,更让我看到了我的毛头小伙子在处理问题时思路上的突破和提升,娃长大了!过了几天,发现他更新的说说里这样写到:“我把波涛汹涌,不尽人意都揉捏进极致的克制,被理智强压下的情绪最为灼烧。把生活过好,对于某些不得志,也是一种强烈的反抗。”看来,书送对了。人生就是从有口难言到不了了之的一段过程,水流百步自然清的道理人人都懂,但作为当事人艰难的心路历程,其他人是无法感同身受的。无论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是弱冠青年,若在他日能够风清云淡地谈起,说明那段往事已在自己的人生记忆里沉淀成了一笔催人奋进的宝贵财富。

人生路漫漫其修远,唯有不断努力,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和方法,才有可能达到成功的彼岸。老师在《触摸理想》中写到:我从入伍那天起,能提干当个军官是我的理想,哪怕是让我扫厕所、掏大粪也行。当兵第六年,便成为了老辈人口中的“连长、连长、半个皇上”,在战士们心目中,连长是一个很有份量使人仰视的职位,是部队《内务条令》中官级最低被尊称为“首长”的职务。能够在承上启下的关键要位当好这个官实属不易,要具备会弯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硬功夫,还要具备做事恰如其分,毫无差池的软实力,若没有一股坚韧不拔的决心和毅力,勇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便没有书中这段经典独白了:一个干部能当好连长就能当好团长,足以说明连长位子的重要;一位连长对连队的驾驭力,往往不在于你发现了多少问题,也不在于这些问题是否棘手,而在于你是怎么既坚持了原则又给予人性化的处置;本事,是连长触摸理想的本钱,没有真本事,理想永远都只能是理想。”

这段寥寥数语在今天看来,它不仅仅是强有力的智慧战略,更是实战训练出来的总结,掷地有声,铿锵有力,放在任何地方都适合。眼光视野受局限的我,能够借到《归途拾光》这架望远镜去增长孩子的见识,能够成为他思想领域的启明灯,我是满足的。只希望他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任重道远,在该奋斗的年纪,竭尽全力去触摸心中的理想。人在顺境不得意,身处逆境不气馁。做好自己,坚守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择良师而学,择益友而交,健康快乐的生活足矣!

第三次深读《归途拾光》,是在2023年10月20日去拜访尹武平老师回来以后。记得当天晚上彻底无眠,脑海里一边边的浮现白天时的情景。

为了感谢老师的亲笔寄语,前几日脑子里都在盘旋带什么东西适合,可绞尽脑汁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太过昂贵,与自己现状不相衬也易引起误会;太过随意,又觉得不够体面自己尴尬;想网购又觉得诚意欠佳,就这样直接纠结到去的那天早上,也没想好拿什么。谁知在院子里刷牙间隙,一抬头便瞧见了父亲种下的佛手瓜在朝阳的映照下,甚是可爱。一个个浅藏在绿油油的叶子下面,翠绿剔透,棱沟分明,接近花蒂的地方,像五个手指捏在一起,如同佛手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竟然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味道。 灵机一动,随即打开百度,看到“佛手”其谐音“福寿”,寓意福寿双全,富贵吉祥,平安兴旺。真是太好了,兴冲冲的采摘了尚还挂着晨露的佛手瓜,随即陪我去省城拜访心中的贵人。

急匆匆到单位处理完手头的事情,拿好自己改写了几遍的手稿《庄稼人》,便去乡村振兴农产品店里挑选了我们当地的特产。生长周期长,味道粘乎的新玉米糁子便成了我的首选。陕西农村人早晨米汤晌午面的传统思想是刻在骨子里的,就像根。无论到什么时候,走得多远,根植于心的底蕴依然弥足珍贵。如同作者笔下的白蒸馍一样,虽然时过境迁,但小时候的味道永远香甜在记忆深处。背着总共加起来不值几个钱的“宝贝”,还兴致勃勃的,紧紧张张的长途换地铁,地铁换出租,对应着手机里老师发来的位置,导航到了目的地。还好,没有迟到。

13:30分正是休息时间,不能打扰。便在小区门外的林荫道上来回走着,时间一分分地接近约好的14:00,心里也像兵荒马乱似的突突个不停,再细细打量一下自己的装束,怎么越发觉得像个逃难的,忍俊不已,“呼哧”一下,自顾自地呵呵傻笑。这时,一阵悦耳的铃声响起,急忙看手机信息,“小郭,需要多久能到,我去楼下接你!”,时间刚好14:00。连忙回复:“首长好!我刚到小区门口。正准备联系您!”。“稍等,我给门卫打个电话,你去登记一下,我就在楼下等你。进了大门向左看,就能看见我。”

来不及紧张,脚步匆匆地忙完进门手续,虽然手心里还渗着汗珠子,脑子里竟想起书中的一段话:“幻想是个好东西,犹如天际边那一朵彩云,绚丽、飘逸。”莫不成一瞬间又把逃难的幻想成了客座嘉宾。

“小郭,在这,在这!”顺着老师的位置急忙跑过去。

“首长好!真不好意思,打扰您休息了!”

“这有啥不好意思的,人来了就行,还大包小包的。”

看到未曾谋过面的老师,再想想背包里的尤物,手足无措,竟然冒出一句:“首长,我好紧张!”话一出口,便觉得自个脑子像断了根弦,紧张就紧张吧,还当面说了出来。两只手不知往那放合适,脸也感觉火辣辣的,这时候感到肩膀被轻轻拍了两下:“人都到了,还紧张什么。来来来,先坐下喝口水,歇会。”,“谢谢!谢谢首长!”。熟悉亲切的话语,瞬间瓦解了我紧张的情绪。缓过神来,拿出自己的拙作,羞涩地呈给老师审阅。老师从文章的标题、架构及内容方面,给我很详细地作了点评。

在聊天过程中,不仅让我发现自己知识的匮乏和阅读的不足,也让我有幸看到了自己的优点。 他说:“想写是件好事。只要想,就怕不想。文章的标题很重要。写自己想写的,说自己想说的,但一定要真实。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描写他父亲穿铁道爬月台那段,让人一读画面感就出来了。《白蒸馍》的描写,全篇似乎都是在写馍,透过吃馍情节及味道的变化,引起读者关注时代大发展背景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对食品安全的忧思,这才是重点。散文是生活的文字化,写散文实际上是往自己灵魂深处走的一个过程。”

听着老师的细心解读,自己固化的思维模式也在一点点打开……。随后老师给我分享了一个18岁甘肃女孩的励志故事,她高中毕业后独自一人到西安打工,白天在饭店打工,晚上就躺在大雁塔北广场的长椅上休息过夜,即便是那样,也没有间断过写作,不到30岁就成了网签作者。他说做任何事情,你只要努力了,付出行动了,便有了百分之五十的成功机会。时间在我们一老一少的聊天里,分分秒秒地走着,不知不觉两个小时过去了,临走前,老师签了几本《归途拾光》送我馈赠亲友。

回到家,已接近晚上十点,洗漱完躺在床上,久久难以入睡,老师的话语字字珠玑、言简意赅,不仅增长了我的见识,更让我意识到思路的重要性。想起老师叮嘱的一句话:“读书不一定让你成功,但一定会让你成长。” 既然睡不着,索性拿起床头的《归途拾光》随手翻起,竟看到了醒目的标题:《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细细读来:书中讲到摩西奶奶七十多岁时才开始了她的绘画生涯,她的画质中带有天真,满溢着对格林威治乡村生活的回忆,成为美国风靡一时的“农民画”。

看到这里,想起了最近读过的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叫春水上行的年轻人,很想从事写作,他从小就非常喜欢文学,可是大学毕业以后一直在医院工作,甚感苦恼。此时已近30岁,不知道是去完成自己的写作梦想,还是从事令自己厌烦的稳定工作,是顺从世俗的偏见,还是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于是已成为医学博士的他给耳闻已久的摩西奶奶寄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她的指点。已经100岁的摩西奶奶看到是请教人生问题的信,便立即作了回复:“做你喜欢做的事,上帝会高兴地帮你打开成功之门,哪怕你现在已经80岁了。你要去相信,你最愿意做的那件事,才是你真正的天赋所在。”

这位被摩西奶奶启蒙的年轻人就是著名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摩西奶奶的这封明信片跟随渡边淳一经历了很多次的讲座,每次他都会在明信片后面加上一句:你心里想要做什么,就大胆的去做吧,不要管自己的年龄有多大和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因为你想要做什么和你能否取得成功,和这些都没有关系。

深思片刻,信手翻起一页,便看到这样一段话:“这本书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与职务高低、富贵贫穷没有丝毫的关系。”,老师在文中形象的比喻退休后的自己像一只掉了翅膀的鸟儿,跌跌撞撞地钻到文学这片林子里来,走着、看着、想着、写着,完全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说自己这只笨鸟能飞多高飞多远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写作中有种精神上的释然与快乐。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在《归途拾光》之《饱含真情写人生》里提到:“我们的世界是由两个世界组成的,一个物质世界,一个精神世界。写作过程就是建造精神世界的过程。

武平先生退休后选择了写作,选择了内在生活,这个很重要。好多回忆都就有强制性,比如写一个东西,你有了一个线索,然后可以调动你的回忆,调动你的内心;如果你没有这个线索,可以说这些回忆就是一个沉睡的状态,沉睡的状态就是一个无效的状态,很可能随着我们退出人生舞台,你的宝贵的记忆,还有很多丰富的材料都消失了,都浪费了。”

此番读起《归途拾光》,便不再如从前般浮陋浅薄,似乎洞察到了其中的真正内涵。前几日,在朋友圈里看到尹武平老师在祝贺陈启军大校《戎马祁连》散文集出版发行分享会上的发言:“从退休那一天起,我的肉身大约完成了它社会意义上的历史使命。回顾过往,忽然会发现,精神生命的成长落在了肉身生命的后头,灵与肉,精神与躯体还有很大的一段距离。当年为了梦想,曾越过壕,跨过坎,一路踉踉跄跄走来,获得一些功名利䘵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之后,更需要修心养性,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当时读完,心头为之一震,我这一路寻寻觅觅,总算可以慢下脚步,感受来自灵魂深处的微光所给予的力量。

非常感谢老师这段丰富宝贵的人生记忆,让我们能够从中不断找到方向和答案。夜深了,放下书,我仿佛找到了灵魂的去处。

2024年5月7日

作者:郭颖莉,女,1977年1月生,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人。爱好文学、配音、摄影,喜欢行走于山川草木间,捕捉灵感。

0 阅读:6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