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爱中国

无心镜 2023-08-31 10:09:09

01

1860年,天京。

正值初冬结节,一位身材略微瘦小的男子正在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洪仁玕在一起聊天。

四年前,男子在香港担任法庭翻译员的时候,与洪仁玕有过交往,两人对清政府的腐败是同样的深恶痛绝。

所以这次谈话主题,是如何挽救现在深陷危局的太平天国。

男子给出了七条建议:

一是依照正规的军事制度,组建一支优良的军队;

二是设立一所军事学校,培养有学识才干的军官;

三是设立海军学校,培养海军人才;

四是建设和完善政府部门,聘用有经验才能的人才担任各部门行政顾问:

五是创立银行制度,制定度量衡标准;

六是颁定各级学校制度,把《圣经》列为主课;

七是设立各种实业学校。

对于男子提出的七条建议,洪仁玕是赞同的,但现在太平天国正处于激烈的战争之中,而且实行这些还需要洪秀全、李秀成等人一起同意才行,所以洪仁玕也无法下这个决定。

但洪仁玕深知此人的才华,耶鲁大学的第一位华人毕业生,学贯中西。洪仁玕让人拿了一块“义”字印章给男子,这是太平天国的四等爵位,想用爵位来留住他。

男子见状,要了一张通行证,悄然离去。

02

1863年,安庆。

曾国藩问:先生认为当今想要为中国谋求利益,应该从何处着手发展事业?

男子此时已经搁置了自己的教育计划,教育不是不做,而是眼下中国急需实业和技术,迫在眉睫。他提议先建一座机器厂,作为母厂,然后由该母厂生产出各类分类机械,从而建设军械厂、炼钢厂、纺纱厂等等。

机械厂的事就这样被定了下来,地址选在了上海西北四英里的高昌庙,这个厂后来被命名为“江南制造局”。

制造局成立了,还得需要机器啊!曾国藩向朝廷申请了6.8万两白银,让男子去往美国购买机器。

1864年正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政府的军工订单将各大机械厂占满,幸得男子运用在美国的关系,得以成功购买了100多套机器,这些机器成为了江南制造局的“火源”。

为了表彰男子的功绩,李鸿章还专门向朝廷上了一道奏章,现节选其中一部分:

臣于同治二年十月拨给银两,饬令今前往西洋,采办铁厂机器。四年十月回营,所购机器一百数十种,均交上海制造局收存备用。

查该员不避险阻,涉历重洋,为时逾两年之久,计程越四万里而遥,实与古人出使绝域,其难相等,应予奖励,以昭激劝,合无仰恳天恩俯准,以同知留于江苏,遇缺即补。

江南制造局

03

厂是办起来了,可是问题也出来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都是外国人,本国人才极度匮乏,造出来的枪支质量比进口的差很多;同时,运用旧式官僚管理方式办厂,贪污腐败严重,造一支步枪成本高达17.4两,比进口到岸还贵不少。

鉴于现状,男子向曾国藩和李鸿章建议,只有机器,没有人才不行。于是,一座兵工学校开始创办。而当时的主要技术和理论书籍都是洋文,所以,又设立一座翻译馆。男子自己也翻译了《地文学》、《契约论》等书。

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拥有现代知识,与世界接轨的人才。于是,一个留学计划开始被提上日程。

在耶鲁大学就学时,男子就说:我想让我的同胞也能接受新式的文明和教育,让祖国走上文明富强之路。

现在是时候实现这个计划了。

1868年,男子向军机大臣文祥提出了此计划,几经辗转,直到1870年,这个计划才被通过。

这件事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开天辟地的头一回,当然,男子做的事,大多都是当时中国的第一次。

挑选幼童、和朝廷各派势力来回沟通、申请费用、与美国方面联系、和外交部门打交道等等,任何一项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就这样,一批平均年龄在12岁左右的男童被送往了美国。

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当年幼童父母留下的文字,其中一位是这样的:

具结人詹兴洪今与具结事:

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期国肄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此结是实。

童男詹天佑,年十二岁,身中,面圆白,徽州府婺源县人士。

曾祖文贤,祖世鸾,父兴洪。

同治十一年三月十五日

詹兴洪亲笔画押

这大概就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真实写照吧!

04

为了能够让这批幼童能够更快地适应美国生活,男子遂在上海设立一个出洋预备学校,所有幼童都在这里接受为期一年的语言、文化相关课程,当然,中文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能够让在美幼童能有照应,男子又请求清政府在美修建了肄业馆,以便联络。而留美的幼童被安排进入美国的家庭,以此更快的适应美国生活,这其中当然少不了各项工作要做。

而为了一批又一批的幼童,男子只能长期在美国负责这些事情,而这一呆就是数年。

到了1881年,这批幼童已经长大,进入了大学学习,他们学习的美国文化与清政府的观念冲突日益加深。最终,清政府决定撤回所有留美学生。为幼童留学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男人遂多方奔走,但却无济于事。

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其余94人于1881年分三批被遣送回国。

这批归来的学子,大多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

男子说:“如果要判断一棵树的价值,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它果实的价值”。而留美幼童大多数没能完成学业,但已是硕果累累。

留美幼童合影

05

至此,男子对洋务派失去了信心,知道靠他们他们不可能救中国,遂定居于美国。

到了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男子,哦,不对,他已经是66岁的老人了,老人多方奔走,想要向英国贷款,以支持对日作战,但英国早就站在了日本一边,故而多方刁难,没能成功。

老人又写信给张之洞,张让其回国,老人欣然前往,却得到了一个顾问的闲职。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老人又提出设立国家银行,但盛宣怀想要设立商办银行,垄断金融,遂多方所阻,老人未能成功。老人提议修筑全国铁路,并提出了六条行之有效的建议,但因为计划过大,没能得到批准。老人于是申请修建贯通中国南北的津镇铁路,却遭到了地方大员和德国的反对,因为德国占据山东,地方大员有着地方利益,自然不想这条铁路贯通。

老人的失望可想而知。

戊戌变法开始之后,老人与维新派多有来往,变法失败之后,只得远走香港避难。

义和团运动爆发之后,慈禧西逃,南方的地方大员们实行“东南互保”,而中国国会也在上海召开,老人也被选举为议长。这个中国议会并没存续多久,因为地方大权都在督抚们手中,中国国会成为清政府打击的对象,老人成了通缉犯。

06

老人为避祸,远走国外,在船上思绪万千的他,遇到了孙中山,两人惺惺相惜,一见如故。老人开始为革命所需资金多方奔走,用于支持革命。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老人连续写三封信给革命党人,热烈欢呼推翻帝制的伟大胜利,更重要的是同表明自己对革命发展的观点,对革命提出了建议:彻底革命,建立共和制,警惕袁世凯等等。

孙中山当选大总统之后,给84岁的老人写信,邀请他立即回国,参与建国大事。

孙中山在信中这样写道:

素仰盛名,播震寰宇,加以才智学识,达练过人,用敢备极欢迎,恳请先生归国,而在此中华民国创立一完全之政府,以巩固我幼稚之共和。

但老人来不了,1912年4月21日,84岁的老人在美国去世。

有人说:假如他还没老,他一定会亲自参加革命,他与生俱来、热爱中国的光焰,绚丽燃烧,直到生命的尽头。

作者的话:有人说,容闳真的是幸运,全程见证和参与了中国近代史。这句话真是可笑,当时的中国人口多达四亿,也就是说参与了近代史的人也多达四亿,为何他独独是幸运的呢?那段被外国侵略,被封建统治的时期,兵荒马乱,山河破碎,又何来幸运可言呢?

倾尽一生,筚路蓝缕,为何?

只因爱中国。

2 阅读:177
评论列表
  • 2023-09-01 03:47

    看到这文章文选,才领略到真正的爱国人士[点赞][点赞]

无心镜

简介:走一走,看一看,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