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崇祯七年(1634年),大明王朝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崇祯皇帝在殿试上向天下才子们抛出了一大堆问题,这些问题全是当时大明王朝所面对的困境,崇祯急切的想得到解决之道。
这些问题归纳总结一下(原文附在文末),如下:
1、与朕共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们,但这些人品行不端,用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回到正道上来?
2、满清原本是我大明属国,地寡人稀,但为何一旦来犯,我大明都守不住?今天我们在辽东、登莱都设有重兵,消耗很大,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灭敌人,恢复疆土?
3、国内的流寇蔓延,大臣们都不考虑国家情况,动辄让朕减税。百姓为国家之本,这个道理朕不知道吗,不想抚恤他们吗?只是又要抚恤百姓,又要养军队作战,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两难问题?
4、屯田和盐税,是生财之道,但为何朝廷在这上面花费心血,却看不到成效,这又是为什么?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争急需,但现在欠缺很多,有什么办法可以恢复供应?
5、虽然满清很猖獗,但河套地区的蒙古却有心与大明联合,但朝廷没钱,蒙古的降兵该怎么安置,而且后金也在拉拢蒙古,又如何去破解?
6、国内流贼四处乱窜,海寇在东南沿海肆掠,一时无法剿灭,加上又有水旱灾难,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应该如何破解?
看了以上这几个问题,第一感觉就是,崇祯帝虽然才23岁,跟今天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年龄,但在国内的问题上,他是一清二楚的。崇祯皇帝像一个连珠炮,一口气将所有问题全部都抛给了殿试的学子们,希望这些学子能够为他解答这些问题。
02
我们现在就来说说这些问题。
崇祯把士大夫品行不端,作为第一条,高于清军辽东战事和国内平叛,可以说是极具眼光,说明他也是看到了朝廷内部的问题才是最核心的问题。
崇祯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曾说过:文臣人人可杀。站在崇祯的角度,似乎是这样的。
就拿首辅周延儒来说,崇祯不直接叫其名,尊称其“先生",但就是这样一位重臣,为明哲保身,常常逃避责任。当讨论与满清和谈的时候,他拒不表态;让他去阻击清军,他却躲在城里喝酒,然后伪造捷报。这样的文臣该不该杀?当然该杀!但崇祯后来杀了周延儒,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崇祯一朝,杀的大臣已经不能再多了,甚至在崇祯十二年,一天就杀了30多名大臣。
整个官僚体制已经崩坏,已经不是杀就能解决问题的。东林党占据朝廷,他们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却忘记了国家利益。东南税赋收不上,官吏腐败成为常态,民不聊生,这些问题都没有去解决。
崇祯不是没有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王世德是服侍崇祯的太监,他回忆崇祯说:皇帝刚继位的时候,贪诈之风盛行,官员都贪图享乐,不问民事。皇帝诛灭了宦官,看看自己周边,没有一人可以用。于是破格提拔人才,但是浙党和东林党争权,都以党派为利,选拔的人才也无用武之地。皇帝后来心急,连杀大臣。
最后王世德感叹道:辗转相循,贼实日炽,天子孑然孤立,彷徨无所措,而宗社随之。
这是多么孤独且凄凉的一个场景。
03
崇祯的第二个问题是问辽东,如何能够平叛,如何能够恢复疆土。杨嗣昌曾经在这个问题上给崇祯的建议是:攘外必须先安内。要想解决外患,必须先平定国内的叛乱。
崇祯同意了,在全国内加“三饷”,花费数百万两土壤白银,用以镇压农民起义。最终的结果是, 农民起义愈演愈烈,杨嗣昌身死。为何如此,因为农民起义的土壤没有根除,苛捐杂税没有根除,老百姓没办饭吃,饿殍遍地,只得走上起反抗的道路。
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您别说,还真有人这么建议崇祯,杨嗣昌的老爸杨鹤就是这么干的。杨鹤说,这些叛乱的人都是没饭吃的老百姓。只要给老百姓田和牛,让他们回归农耕,有了饭吃,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但这个方案需要钱啊,崇祯也没钱,东拼西凑给了杨鹤10万两白银。10万两白银面对数百万难民,自然是杯水车薪,而且10万两被各级侵吞,到难民手中的就更少了。
那崇祯的钱去哪里了,国家不是有收入吗?不是加了辽饷啊?
实际的情况是,国家的财政早就入不敷出了,各地藩王们的消费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崇祯三年之前,平定西南奢安之乱的军队多达10万,这是一笔大开支,而辽东的军费更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更重要的是官僚系统已经腐朽不堪,贪污横行,各种银两还没有出紫禁城就已经是各级克扣,进了贪官的腰包。崇祯元年,国家的亏空高达130万两。
那就没有人来整顿一下财政了吗?有啊!
户部尚书毕自严是一名理财专家,在崇祯即位之后,给出了一个全方面的增收办法,包括理裁汰冗兵、兴复屯田、清各地赋税、做好收支管理、惩治腐败等等。崇祯虽然才16岁,见毕自严如此用心且办法不错,于是大力支持毕自严开展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很快,局面被打破。己巳之变,皇太极10万大军云集北京城下,明朝各路勤王军队近40万人也陆续到达北京,军饷开支达到顶峰,国家财政陷入破产境地。己巳之变之后,财政更加困难,毕自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崇祯一怒之下将60岁的毕自严打进了大牢。
毕自严都无法解决财政危机,毕自严之后的继任者自然更是无能为力。
04
崇祯提出的这些问题,任何一个挑出来,都是一个超级大难题。更要命的是,这些问题都是相互依存,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就必须解决所有的问题。
殿试上的全国精英学子们,面对崇祯皇帝提出了的这一列问题,自然是手忙脚乱。
一位叫刘理顺的考生提出一系列的应对策略。首先是破格用人,提出在用人上仔细考察,久任其职,勿轻调动;在军事上核实抑冒,精选严练;在对清军的作战方略上,以守为战;对流寇上,则主动进剿。
刘理顺的答案不深得获崇祯赞赏,被钦点为状元。但刘理顺的答案并不能拯救大明,10年后,北京城破,刘理顺唯一能做的就是自杀以谢大明。
崇祯七年殿试题目:
制曰:
所与共治天下者,士大夫也。今士习不端,欲速见小。兹欲正士习以复道,何术而可?
东虏本我属夷,地窄人寡,一旦称兵犯顺丙三韩不守,其故何欤?目今三协以及登津等处,各有重兵防东也。敌不灭,兵不可撤,饷不可减。今欲灭敌恢疆,何策而效?
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不体国计,每欲蠲减。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之,岂不恤之?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即屯田盐法,诚生财之原,屡经条议申饬,不见实效,其故何与?至于漕粮为三军续命,马匹为战阵急需,折截挂欠,遂失原额,其道何复?
今虽东虏猖獗,河套有可复之机,边外尽可作之事。但难于东虏窥伺,朝野匮乏,近降夷继至,作何安插?插套连合,作何问破?
流贼渐逸郧广,海寇时扰浙闽,剿灭不速,民难未已,兼之水旱频仍,省直多故,作何挽回消弭?
又唐、宋曾以武臣为中书令、枢密使、文武似不甚分。我太祖高皇帝曾以直厅为布政,典史为佥都,今奈何牢不可破?
尔多士留心世务久矣,其逐款对答毋讳。
朕将亲览焉。
第一条问题,与皇帝共治天下的不是他家亲戚吗???不是他家宗亲吗???啥时候轮到仕大夫了???仕大夫工资这么低,就是混口饭吃,可别给他们画饼!!!第三个问题,农业社会,税收来源是盐税和土地,仕大夫啥时候让你减税了???是你和你的前任,前前任们肆意挥霍国家税收资源,把税收资源分给自己家亲戚,任由自己家亲戚侵占土地,收不上税为什么不反思自己???
崇祯最大的问题,就是至始至终都没有觉得自己不学无术有问题
明朝后期是由封建社会转型资产社会,资产阶级代表东林党是最大的势力,保皇派魏忠贤也仅能维持皇权的苟延残喘,崇祯没了魏忠贤的帮助,那就是完全的被社会抛弃。崇祯的罪过是跟虚君的时代潮流对抗,输光了还宁死不南迁,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如果能南迁到资产阶级大本营,皇权虽正式落幕,但明朝也就正式完成资本社会的进阶。
吏治崩坏,这才是根本。
崇祯自己识人不明,又没有担当,有错都是大臣的错,一点锅不想背。能做事的都被他整死了。[无奈吐舌][无奈吐舌]
东林党把大明玩死了!来到清朝才发现,清朝皇帝与八旗共天下[呲牙笑]他们连当奴才的机会都没有[得瑟]
崇祯要真是一个啥也不管的昏君明朝估计还有救[得瑟]
崇祯帝怕是不知道,满朝文武就他老倌一个穷鬼
有警示现实的作用
现在有大量明粉就能拿出解决方案啊[笑着哭]
崇祯自己欺软怕硬能怪谁?他上位之初某个不怕死面奏官场弊病结果是那人暗然辞职,就他的用人识人谁来都被坑死。
明,清明面皇权极盛,但实际皇帝被关在官宦精心编织的信息茧房中就开国的一两代能突破茧房,如光绪一颗鸡蛋五两银子。
从朱元璋开始建设了几百年,几年就被破坏光了,到底是谁破坏的?用什么工具破坏的?
崇祯稍微有闯王的魄力,也能杀出三千万来
出了事动不动要小弟背锅,再忠心的小弟也不愿忠心干活了
崇祯无能怪不得别人
明实亡于万历
虽然是个破摊子困难重重险象环生,但弄得好还是有救的,可是崇祯自身能力太差无法扭转乾坤
李自成打进京城,从内帑搜到7千万两,当朝首辅被逼供五天,抄家灭族,才5万两银子。钱都在谁手里一目了然。[笑着哭]
段颖说:我大腿白,来吧![吐舌头咯]
就看看评论里那些人才,笑笑。
枪杆子里出政权,手里没有兵,天天和东林党打嘴炮,完全就是狗扯羊皮瞎胡闹
东林党都是有编织的!流寇只能提着桶到处跑。
治国就是治吏,这都看不明白,还当个屁的皇帝!吏治崩坏,贪腐不杀,一切白搭!!!
自废厂卫 大臣没有压力 贪腐管不了
[思考][思考]外包,有編制的只拿錢,不幹活,滿清就把海關外包給洋人,關稅倒是收了不少,不過沒卵用,該亡的還是得亡,還不如吃吃喝喝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