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一天,四川省万县的小村庄里,来了两个身背相机的男人。两个人走走停停,最后走到了一户村民门口,一个跛脚老汉打开门,“请问有什么事吗?”
“老乡,我们是军事博物馆的记者,来这里拍些照片,能不能向你讨口水喝?”
老汉很纯朴,当即把二人请进了屋里,往屋里走的时候,两个记者观察到,老汉的左腿有些问题,右手手指也只有四根。
屋内的陈设非常破旧,一张床,一张桌,桌上放着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
记者在三四十平的屋里走了一下,一抬眼,看到墙上挂着一张照片,顿时瞠目结舌,“这不是彭德怀和贺龙同志吗?老人家,和他们站在一起的年轻人是您吗?”
老汉腼腆地笑了笑,“是我啊,三十多年咯。”
图丨陈仁华
交谈过后,两名记者得知老汉叫陈仁华,是曾经抗美援朝的老兵,当二人继续询问陈仁华经历的时候,他却不愿说了,
“我过去是打过仗,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没什么好说的......”
面对陈仁华的拒绝,记者耐心解释,“陈老,您不要忙着拒绝我们,我们是希望能够还原那段历史,将它们放到博物馆的档案里面,让后人知道您和战友们的一些经历。”
听了这话,陈仁华沉默了,最后,他叹口气,开始讲述自己的过往......
抗美援朝1929年,陈仁华出生于四川一户贫困人家,他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陈仁华的命运,似乎也该和他的父母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图丨志愿军
然而,1950年5月,21岁的陈仁华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他一同入伍的,还有一个叫黄继光的小伙子。
新兵训练结束后,陈仁华被分配到志愿军第67军第200师第600团第5连,随后,他跟着大部队,踏上了前往朝鲜的路。
1951年6月,部队踏过鸭绿江,马上,他就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战斗。
不得不说,陈仁华心里素质是真的好,他不慌不忙,比平时训练发挥更加出色,凭借一把破旧的三八大盖手枪,击毙了一名侵略军,还缴获了一把崭新的卡宾枪。
战斗结束后,部队授予他三等功的表彰,初上战场就立下功劳,陈仁华在部队也有了名气。
1952年8月,在一次大战中,陈仁华带着三名战友向敌人阵地摸去,4人出其不意地选择从侧面突袭,和敌人近身搏杀,最终击毙三人,活捉一人,缴获机枪一挺。
这一次,陈仁华荣立二等功,还顺利加入共青团,这下,陈仁华成了“名人”。
当时的陈仁华也生出了些骄傲,他幻想着自己能够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然而,接下来的一场战斗,让陈仁华真正“清醒”了。
图丨上甘岭
1952年10月20日,部队奉命要打下上甘岭597.9高地,这座高地上,敌人修筑了无坚不摧的堡垒工事,还有先进充足的武器弹药。部队一连冲了五次都无功而返,坡道上满是战友的遗体。
指挥部心急如焚,爆破组已经牺牲了太多战士,没法再实行爆破行动了,这时,黄继光站了出来,他拿出自己匆匆写好的遗书,和另外两名战士冲了上去。
三人匍匐在地上,一点点向阵地接近,有两名战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中弹身亡,只剩黄继光,还在忍着巨疼继续前进。
终于,他来到了碉堡下,黄继光掏出一枚手榴弹,从机枪口扔了进去,但是很快就被敌人扔了出来,一连试了几次,都是如此。
突然,黄继光冲着在高地下的战友们大喊一声,“战友们,冲啊!”接着,他将身体堵住机枪口,敌人的枪声瞬间消失。
图丨黄继光牺牲
他的胸膛被打得千疮百孔,手指却紧紧地拽着麻袋,一动不动,敌人推都推不开。战友们见此情景,哭喊着冲上阵地,一举消灭了敌人。
战后,黄继光被追封为特级英雄,而陈仁华也因为黄继光的牺牲彻底醒了,战斗从不是为高官俸禄,那些舍生赴死的同伴,才是自己的榜样。
1953年,夏季反击战打响了,6月12日,志愿军开始了对十字架山的反攻。
十字架山长期被美国占领,他们在这里修建了诸多防御工事、地堡和碉堡,整个阵地称得上是密不透风。
战斗开始前,部队领导决定先成立一个“突击连”,陈仁华所在的5连,光荣地接下了这个任务。
陈仁华还写了十份血书,要求担任最危险的爆破手,随后,战斗打响,陈仁华和战友们,向着十字架山冲去。
图丨志愿军
空中到处盘旋着敌人的轰炸机,时不时就会扔颗炸弹,突击连的前进非常困难,陈仁华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
枪声从下午响到晚上,主峰还是没能攻克下来。陈仁华考虑,想要攻克主峰,就必须打掉路上的主火力点。
于是,在排长任志明还在发愁如何炸掉主火力点的时候,陈仁华悄悄出发了,他没有选择常规的坡道或是坑道,而是跳下山坡,从山崖爬上去。
陈仁华心里很慌,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做出如此大胆的决定,更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他心里一种想法,“向黄继光同志学习,就算丢掉性命,也要炸掉这令人无计可施的主火力点。”
陈仁华手脚并用,爬上了崖壁,他用一只手摸出炸药包,用嘴拉开导火索,然后将炸药包塞进机枪口。
图丨身背手榴弹的志愿军
“轰”的一声,主火力点爆炸了,陈仁华被爆炸的气浪掀飞,任志明激动地冲他喊,“好小子!不孬!”
陈仁华挣扎着起身,躲到一块大石头的侧面休息了一下,随后,他决定去炸第二个主火力点。
陈仁华匍匐前进,利用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这处据点。马不停蹄,陈仁华又奔向第三个。
这一次,他没有前两次幸运了,在匍匐过程中,他的左腿被敌人打中。陈仁华忍着巨疼,继续向前,终于接近了第三个碉堡。
然而,陈仁华已经没有炸药包了,单个手榴弹的威力,又不足以炸毁碉堡。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放弃,二是将手榴弹集中起来,把它们当炸药包使用。
可是,手榴弹的引信时间要比炸药包少一半,此时的陈仁华腿部受伤,没有足够的时间逃离。
在生与死的抉择前,陈仁华选择了牺牲。“轰”的一声,陈仁华落在了五米开外的一块大石头上,他模模糊糊地看到战友们冲上顶峰,插上我们的红旗。
图丨英雄表彰大会
随后,昏迷的陈仁华被战友们送到战地医院抢救,三天后,陈仁华醒了过来,他的左脚脚掌少了一半,手指也被削断一根。
之后的英雄表彰大会上,志愿军总部为陈仁华记特等功一次,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颁发了特等功勋章和立功奖状。
几个月后,彭德怀和贺龙到67军慰问,还专门看望了陈仁华,并留下了记者们看到的那张合影。
贺龙拍着他的肩膀说,“我们解放军跟志愿军英雄照个相也光荣!”
图丨金日成
1954年秋,朝鲜领袖金日成在朝鲜首都平壤接见了陈仁华在内的志愿军英雄们,他亲自颁发给陈仁华一个二级英雄奖章,“英雄,感谢您为我们服务!”
在平壤待了7天,陈仁华见到了很多同自己一样的功臣,其中有一个20岁的女护士,为了挽救战友生命,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有些受伤的战士没法大小便,小护士就用最吸,用手抠......
说起这些的时候,陈仁华眼里都是泪,“有很多战士少了胳膊,断了腿,跟他们相比,我实在算不了什么......”
回到家乡陈仁华还说起一件特别遗憾的事情,被金日成接见后没多久,陈仁华被推举为67军唯一的代表,去北京接受毛泽东的检阅。
图丨毛泽东
听到这一消息的陈仁华太过兴奋,引发了脑震荡的后遗症,等他醒来的时候,已经是20天以后了。
他已经回国,正躺在嫩江双城医院接受治疗,无可奈何,他只能接受错过毛泽东检阅这个现实。
在医院里,陈仁华问医生,自己能不能好?还能不能继续当兵?得到否定的回答后,他做出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先是捐出了自己的三等乙级残废证,后又跟着一批复员军人回到了家乡万县。
他先后当过组长、社长、民兵连长、生产队长等职务,1972年,陈仁华被调往镇办煤矿任副矿长兼工会主席,负责生产和安全工作
图丨陈仁华
在他在任职期间,煤矿从未发生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企业也越来越红火,职工们都夸他,“陈仁华在部队是尖子,在农村是榜样,在企业是骨干,样样工作都走在前面,实在佩服。”
1985年,身患重病的陈仁华实在不能再在煤矿待下去了,他退休回了村里,和老伴种田为生。
就是这样的一位老英雄,他的生活却是人们很难想象到的清贫和窘困,屋里满打满算不值100元,而他战斗时留下的病症疼痛,却无钱医治,即便这样,陈仁华依旧不忘交纳党费。
水落石出不过,为什么这样一位志愿军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荣立者,会过得一贫如洗呢?
图丨军功章
这是因为陈仁华回到家乡之后,从不以英雄自居,就连他的子女也只是知道父亲当过兵,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战斗英雄。
而且非常不凑巧的是,除了陈仁华自己保存的奖章照片之外,他所在的县、市、省等部门的文件资料上,均无陈仁华是特等功臣的记载。
后查阅《中国人民解放军英雄模范名录》、《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及英雄名册》等10多种书籍和资料,也无任何记载。
就连陈仁华的退伍军人档案,也在1971年的一场大洪水中被遗失了。
后来,两个记者查遍了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书刊资料,终于在成都军区政治部组织部,查到了陈仁华的相关资料。
图丨人民日报
那是1953年底的一张《人民日报》,上面刊登着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模范和特等功臣名单,他们在上面找到了陈仁华的名字。
紧接着,记者们又在图书馆看到了有关排长任志明和十字架山战斗的资料,几经周折后,找到了67军现在的番号和驻地,并联系到了任志明。
得知陈仁华的现状,任志明和军部领导迅速配合记者对陈仁华的档案资料进行了备份整理,并将67军和200师有关陈仁华立功受奖的资料寄了过去。
证明材料中写着,
“陈仁华同志,1953年6月在著名的十字架山战斗中,一人连续炸毁敌人五个主要火力点,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主峰,身体受伤致残,荣立特等功,54年在平壤被金日成将军授予二级战斗英雄勋章,并亲手给戴上。他还受到了彭德怀司令员和贺龙同志的接见,后被送至嫩江双城医院治疗未愈,被评为三等乙级残废后,组织动员退伍,当时该同志考虑到国家困难,自愿将残疾证捐献给了国家.......”
这些内容与陈仁华所述完全相同,自此,英雄得以正名,而陈仁华被遗漏的原因也水落石出:
图丨67军
当年,陈仁华所在连排,95%以上的同志均已牺牲,就连排长任志明也因为身受重伤被送到了医院。
后来,他因为脑震荡后遗症被送回国,在嫩江双城退伍的时候,已经跟原部队失去了联系。
而那两名记者没能找到陈仁华姓名的书籍,大都是1984年以后出版的,资料来源不一,这就导致了其中会有错漏的情况。
1975年的时候,陈仁华原所在部队派了两名同志去万县,了解当年攻打十字架山的情况,并邀请陈仁华一起去部队。
当时,陈仁华正在煤矿任职,走不开,就错失了一次返队的机会,不久后,大部队调防,陈仁华再一次失去联络。
再加上,陈仁华退伍后,就没去县区有关部门办理复员手续,地方上没有记录,之后上报材料的时候,自然也就没有他英雄业绩的记载。
图丨军功章
又因为没有记录,所以这么多年来,陈仁华一直享受的只是抗美援朝复员军人的定额补助。
而陈仁华的工资,又被他补贴给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了,先人后己,这也是导致陈仁华没有存到钱安享晚年的原因。
离开前,记者问他有没有后悔,他挥挥手,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天职,有啥后悔的,比起那些牺牲在异国他乡的战友们,我已经十分幸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