枞阳浮山,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长江北岸的白荡湖畔,三面环水,山浮水面水浮山,得名浮山。国家4A级景区。

浮山是一座历史名山,有“中国第一文山”的赞誉。浮山风景秀丽,36岩、72洞,洞穷即岩,岩尽即洞。

雪浪岩,岩高20米,岩壁起伏不平,石纹黑白相间,如雪浪翻滚,明代高僧三槐法师题名为“雪浪岩”,法师自称“雪浪和尚”。

张公岩,又称祖师岩。张同之,和州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卒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曾任淮西提举兼转运判官、江南西路转运判官等职,辞官学道于此,相传辟谷仙去,故名“张公岩”。

洞内岩壁处有龙井,深1米许,可容六担水,取之不竭。数月不雨,六担如故。龙井水清澈见底,泉水甘冽,胜若药石,可明目清心,名曰“神泉”。

观音岩,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安庆府知府赵寿祖题“观音岩”于洞额石壁上。洞内有一石台,旧时为供奉观音处,今人复迎观音大士像。


洞侧有一天然石门,安庆府同知陈三辰题“别有天”于石门上。清代桐城人黄文炳题刻洞联:“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百步云梯,位于张公岩一侧,天然石磴经人工加凿而成,共有一百零八级,险峻而陡峭。石级甚窄,仅容一人,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天池,位于清凉台,火山喷气孔遗址。以石为岸、池水常满,雨后生雾,有“天池云影”之胜景。池畔有“洗心亭”。

文昌阁,位于海拔165米的景区第一高峰“妙高峰”之上,重建于2012年。元末陈友凉扎寨浮山,在此曾筑“点将台”;明桐城县令樊仿在此曾筑“望江亭”,尽毁。
“文昌阁”三字,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

三宝塔,明万历三十年(1602)朗目本智禅师建造。塔7层,高7米,正六边形,方石结构,中空。“三宝塔”三字为朗目和尚所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9年冬重修。

阮集之读书处,阮大铖(1586-1646年),字集之,安庆怀宁人。明末清初戏曲家,明末弘光帝时官至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南京破城后降清,随清军攻仙霞关时死于道途。

洞中石碑,碑文赞誉明代樊仿等三位县令“有德于民、有功于浮山”。

会圣寺,始建于晋梁,衰于五代,兴于赵宋,至明万历年间香火日盛。此寺为宋代圆鉴大师远禄给欧阳修说法处,也是远公著书处、坐化处。
会圣寺毁于太平天国时期的浮山之战,清宣统三年(1910)重建,1986、2012年二度重修。寺匾“会圣古刹”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手书。


远禄祖师塔,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会圣岩下。因远禄和尚曾会欧阳修诸圣贤于此,故名“会圣”。北宋祠部郎中田裴题“会圣岩”于石台之上。


浮山,北宋至民国留下了480多幅摩崖石刻,文体各异、书法万千,被誉为中国“第一文山”。

因棋说法,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陕西巡抚于若瀛题书。“因棋说法”是发生在浮山的一段故事,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秋,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期间来浮山与高僧远禄对弈,远禄在连胜数局后“因棋说法”,阐明佛法哲理,载《传灯录》。

枕流岩,时任安庆知府赵寿祖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题书。

陆子岩,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陆游之父陆元钧与友人来到浮山游览时题书。

一洞三门,洞口一石柱形如马腿,因名马蹄洞。

这幅摩崖石刻,会稽人明万历十一年进士章守诚,题于明万历十三年 (1585年),农历年乙酉年。

题小诗一首《枞阳浮山》:
山浮湖面水浮山,何处绝岩不洞天。
岁月无情别过客,摩崖石刻记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