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抽动症与夜间磨牙,看似毫不相干,实则同因阴液不足。阴液如身体的滋润源泉,包括血液、津液等,一旦匮乏,筋脉失养,便会引发诸如抽动、痉挛甚至磨牙等症状。孩子 “肝主筋”,肝筋缺阴液滋养,易 “虚风内动”。

《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虽仅两味药,却功效卓越。
芍药酸寒,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润筋解痉;
甘草甘温,能健脾益气、缓急止痛、舒缓筋脉。
二者酸甘结合,化阴生津,使水液滋养筋、血与肝。
案例有一 7 岁女孩患抽动症,常感冒发烧后喉间怪声不断,后又添抽鼻子、眨眼等动作,且夜间磨牙严重。初诊时面色偏红、身形瘦、性子急、食欲差、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津,苔薄黄,脉弦细数

辨证为阴液不足、肝风内动。
治以养血柔肝、滋阴熄风。
用药有白芍、甘草、蝉蜕、钩藤(后下)、生地黄。二诊时抽动减轻、发声减少、磨牙好转但食欲不佳,加入焦山楂、炒麦芽健脾开胃。
三诊时抽动大减,异常发声基本消失,食欲改善等。随访发现孩子情况好转,父母也意识到自身问题并调整心态与教育方式。至今也未见复发。

方中白芍为主药,补肝阴血、缓筋脉拘急;
甘草与之搭配,酸甘相合,滋阴养血且柔筋缓急。
蝉蜕疏风散热、熄风止痉,助平肝熄风;
钩藤清热平肝、熄风定惊,与蝉蜕共平肝火、定虚风;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濡养筋脉。诸药配伍,养血柔肝、滋阴熄风,针对小儿抽动症因肝风内动、阴液耗伤之病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再佐以他药,使阴液足、肝风平、筋脉养,抽动症得以缓解,且该方平稳贴合孩子体质,助其恢复身体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