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将曾误杀上司差点被抵命,毛主席力排众议保下他,他有何特别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2023-08-15 10:09:51
前言

井冈山时期,为了加强部队的军事训练,毛主席专门成立了工农革命军教导队,吕赤担任队长,陈伯钧为副队长。吕赤和陈伯钧是同乡,也是黄埔同学,又都是党员,感情很好,又因为工作原因,两人经常在一起。

当时,陈伯钧有一支名叫“曲天”的旧式手枪,这是他从袁文才那里弄到的。那个时候能有个武器足以让他骄傲了。不过,这支枪的扳机那有点毛病,没办法击发。陈伯钧拿着这支枪炫耀时,吕赤总要开玩笑说:“你那枪打不响不也等于是半斤铁吗?”

此后,陈伯钧只要一有休息时间便开始摆弄这支手枪。

1928年,部队前往湘南执行任务。一天,吕赤率领一个队在附近打土豪,陈伯钧奉命留在驻地,他便继续修那支手枪,捣鼓了半天,没想到,那支手枪的扳机真的被修好了。这让陈伯钧高兴极了。

快到晚饭时间,吕赤也正好带队回来了,陈伯钧拿着刚修好的枪,兴奋地冲出了房间,冲着吕赤高声喊道:“队长,队长,手枪被我修好了,这枪可再也不是半斤铁了。”

他一边说一边在手里比划着扣动扳机,意外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一声枪响过后,吕赤倒地不起,子弹打中了他的面部。

陈伯钧被惊得直直愣在了原地一动不动……

根据当时的军法,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毛主席听说吕赤不幸逝世的消息后,十分痛惜,他知道陈伯钧是误伤吕赤,但尽管无意,后果却非常严重。当时红军中本就缺少干部,如果就这样让陈伯钧也偿命,又……

毛主席想了许久,叫来了教导队党支部书记蔡钟和士兵委员会主席张令彬,毛主席对他们说道:“陈伯钧打死了吕赤,同志们都在议论要他抵命。但是,你们想过没有?我们已经死了一个好同志,如果再拿一个好同志去抵命,对革命有利还是无利?他既然不是有意伤人,我看还是不要他偿命为好,让活着的同志去完成死了的同志未完成的工作。你们士兵委员会讨论一下,给他一个适当的处分。”

最后,经过商议,给了陈伯钧一个留党察看和打手心40板的处分。

后来,毛主席还找到陈伯钧,再次对他说道:“你打死了吕赤,这是非常严重的错误,要好好吸取教训。不要你偿命,但要打你40大板,以汲取教训。”

陈伯钧默默看着毛主席,眼眶里满是泪水。

毛主席救下陈伯钧,为革命保留了一员勇将,让新中国多了一名开国上将。

陈伯钧究竟有何特别之处,能让毛主席亲自将他保下,他为中国革命做了哪些贡献?

陈伯钧在毛主席的影响下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1926年,北伐战争节节胜利,进入高潮,工农革命运动发展迅猛。12月,随着国民政府从广州迁至武汉,武汉也成为了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中心。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武昌两湖书院设立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这时,正在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学习的陈伯钧,因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开除。当他听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正在重庆招生的消息后,急冲冲地赶往重庆参加考试。

1927年1月,顺利通过考试的陈伯钧来到武汉,正式成为了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武汉浓厚的革命氛围让他深受震撼,他渴望结识更多同志,阅读更多进步书籍,让自己能够投身于这场革命运动中。

在军校,陈伯钧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并深受其影响,逐渐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当时,毛主席为军校的学生们作讲演。他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举止潇洒,说起话来有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这也让他的演讲更具感染力。

在演讲中,毛主席从自己考察湖南等地农民运动的实际情况切入,深刻讲述了农民运动的性质和趋向,大赞农民运动,并号召大家支持农民运动。

毛主席深入浅出、声情并茂的演讲深深震撼了陈伯钧,“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直到演讲结束,他还在不断思考着这个问题。

此后,陈伯钧更加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相关书籍,阅读占据了他的大部分业余时间。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背叛革命,5月,国民革命军独立14师师长夏斗寅叛变,调转枪口进攻武汉。

为了平定叛乱,陈伯钧和军校的学生们一道在叶挺将军的指挥下进行反击。激战过后,叛军被击退溃散,这是陈伯钧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场。在咸宁前线,在白色恐怖的威胁中,陈伯钧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7月15日,随着汪精卫在武汉叛变革命,白色恐怖迅速笼罩整个武汉,大革命彻底失败了……

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后,陈伯钧和战友们准备去追随南昌起义部队,几经周折,陈伯钧等人来到了江西铜鼓。这里驻扎着浏阳工农义勇队组成的第3团。

9月10日,中秋节这天,官兵们聚集在小河边,议论着当前的革命形势。这时,突然有人喊道:“那不是毛委员吗?”

陈伯钧见过毛主席,他顺着战友手指的方向看去,惊喜地说道:“是毛委员。”说话间,大家都跑过去围住了毛主席,毛主席则跟大家热情地打着招呼。

不久后,毛主席和独立团全体干部开了个见面会,会上,毛主席首先表示:“党中央一直挂念着大家,关心大家,这次特地派我来看望你们,看到你们一切都好,我很高兴。”

紧接着,毛主席在深入分析了当前革命形势的情况下,宣布了党中央新的行动计划,号召大家举行秋收起义。

会议结束后,陈伯钧和战友们热烈期盼着秋收起义的到来:“毛委员说得对,要用革命武装反抗反革命武装,用我们手中的枪为劳苦大众打天下。”

陈伯钧苦苦思索着救国救民的新道路,他独自一人来到了河边,翻来覆去地想毛委员在见面会上的讲话。

当他站起身时,突然发现毛委员也正在河边散步,想到自己还有一些疑问,陈伯钧便向着毛委员所在的方向走去。

毛泽东见他过来,亲切地招呼着他坐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哪里的人?今年多大了?”

“我叫陈伯钧,四川达县人,今年18岁了。”

毛主席又笑着问起他的求学经历:“都做过什么?上过学吗?”

或许是想起了自己第一次上战场的经历,陈伯钧有些激动地回答道:“我上过黄埔军校武汉分校。还跟随叶挺将军参加过平定夏斗寅叛乱的战斗。我是在前线入党的。”

“好,好啊。上过黄埔军校,还是个党员,我们党很需要你这样的干部。”

“毛委员,我在武汉分校的时候听过您的讲演,印象很深刻。我常常想您说的话,‘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现在,我终于想明白了,共产党人必须要依靠劳苦大众,为他们打天下,为他们谋利益。”

毛泽东看着身边的这个小战士,赞许地点了点头,“人小志气大,有革命抱负,好。”

后来,两人又在关于新兵政治和军事训练方面展开了讨论,谈话结束时,毛主席鼓励他说:“要好好工作,勇敢地接受革命考验。”

9月,秋收起义受挫,战士们的革命热情受到了挫折,在这一危难关头,毛主席鼓舞大家说:“我们要坚定信心,将革命进行下去。”9月14日,在经过对革命形势的谨慎判断后,毛主席召开紧急会议,当机立断放弃了攻打长沙的计划,避免了更多伤亡。与此同时,毛主席也作出了向井冈山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

此后,星星之火逐渐在中华大地点燃……

不顾危险,护送毛主席前往茶陵

1927年10月,毛主席在宁冈县的古城召开前委扩大会议,陈伯钧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毛主席提出了为壮大革命力量,团结当地农民武装和群众建立根据地的建议。

据此,会议决定要争取和改造井冈山农民自卫军首领袁文才等人及其队伍。袁文才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是个绿林好汉。大革命时期,他曾劫了大牢,救出了80多名共产党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又拉起了一支农民武装来到了宁冈。

毛主席主动联系袁文才,同他讲国家大义,并以100条枪做见面礼,袁文才被毛主席诚意感动,决定跟着毛主席干革命。毛主席派人前去帮忙改造和训练部队。

游雪程、徐彦刚和陈伯钧三人奉毛主席命令来到了袁文才驻地帮助训练部队、改造思想、培养革命干部。

三人临行前,去找毛主席辞行。毛主席忙招呼三人坐下,仔细询问了他们的准备工作后,又郑重交代道:“你们三个人的政治和军事素质都很好。派你们到那里,是前委经过认真考虑和商议后决定的。相信你们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袁文才虽然是地方武装头目,但他跟别人不同。大革命时,他有很高的革命热情。上一次我跟他谈话时,他便十分爽快,愿意跟我们合作。不过,你们去了以后,一定要尊重他,注意跟他们搞好关系。”

三人点点头,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毛主席看着三人,笑着嘱咐道:“去了那里还要多多了解当地的情况,搞一些调查研究,与当地群众搞好关系,传播革命的种子,以积蓄革命力量。”

很快,陈伯钧三人带着中央的重托和毛主席的嘱咐来到了袁文才驻地。在这里,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对战士们进行了细致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很快,这支部队便走上了正轨,真正成为了一支无产阶级的军队。在日后的革命战斗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久后,毛主席来到井冈山后,得知当地国民党内派系林立,军阀之间争权夺利、陷入混战井冈山附近各县的驻军也被抽走,毛主席当机立断决定派军攻克茶陵县城,建立了工农革命政府。

不过,茶陵距离井冈山100多里,不仅交通不便,还经常遭到地方武装袭扰。面对这一情况,陈伯钧机智利用袁文才与当地士绅的关系,打着维护地方治安的名义,在茶陵到井冈山的交通要道上传递情报。

毛主席:“为红军庆得干才”

1928年4月,陈伯钧跟随毛泽东等人接应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和湘南暴动的农军。面对国民党军的猛烈攻势,陈伯钧抵住压力,多次挫败了敌军的进攻,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

4月下旬,朱毛终于在井冈山顺利会师,梁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然而,随着革命力量的增强,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思想抬头,并取得了中央领导权。1932年,中央苏区中央局撤销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职务,与此同时,陈伯钧也因支持毛泽东被免去了第15军军长的职务,调到了瑞金的红军学校学习。

此后,在“左”倾思想的指导下,红军在反“围剿”中接连失利,伤亡惨重。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陈伯钧率领红5军团13师随军转移,红5军团的主要任务是为主力红军殿后,在长征途中掩护中央纵队。

长征初期,由于“左”倾领导人消极避战,中央红军携带大批辎重转移,行动迟缓,红5军团在掩护过程中作甬道式推进,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殿后任务异常艰巨,但仍然掩护主力红军先后突破了3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中,面对数倍于己、有着精良武器装备的敌人,红5军团进行了顽强阻击。陈伯钧率部天天打仗,边打边撤。

但他们收到大部队渡过湘江的消息时,已经到了晚上九时许,这时,他们离渡口还有90里,而国民党军正在迅速向湘江渡口集合,形势十分凶险。陈云在给他们的信中写道:

“这是紧急关头,关系中国革命的命运,希望你们下最大决心,赶快抢过湘江。”

陈伯钧当机立断,下令全军扔掉辎重急行军,争取在敌人抵达之前渡过湘江。幸运的是,陈伯钧最终率领13师指战员蹚着刺骨的江水渡过了湘江。

湘江这一战,红军损失惨重,红5军团为了掩护全军渡江,只剩下了陈伯钧的红13师,且伤亡惨重。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毛泽东重回党中央领导岗位,红军终于迎来了新的希望。

在战斗中腿伤未愈的陈伯钧坚持回到红5军团任参谋长,先后掩护红军四渡赤水,越过白蜡坎,南渡乌江。

同年5月初,红军强渡金沙江,陈伯钧率领红5军团殿后掩护,在石板河一带阻击敌人。

这里易守难攻,是敌军必经之地,毛主席命令红5军团在此设防,掩护红军主力从皎平渡江。

5月3日,敌军赶到石板河,对红5军团阵地进行了狂轰滥炸,但全体指战员顽强反击。5天后,敌人援军赶到,形势已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刻,红5军团也已经退到了最后一线阵地,再无可退之地了。

为了让1、3军团赶到皎平渡河,毛主席下令红5军团坚决阻击敌人,并派了李富春前往红5军团进行动员:“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数万红军正依靠着几只小船日夜渡江。现在已经过了三分之二,只要我们再坚持三天三夜,红军就能够跳出包围圈,蒋介石数十万军队‘围剿’红军的计划将彻底失败。毛主席要我告诉同志们,中央相信红5军团能够完成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

在红5军团的顽强阻击和全体指战员的浴血奋战下,敌人始终没能前进一步。5月8日傍晚,红5军团奉命撤出阵地,急行军赶至渡口渡过金沙江。

从此,国民党军被远远抛在了后面,红军占据了战略主动权,这是长征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胜利。

此后,陈伯钧继续率领红5军团殿后,掩护红军主力北上。长征胜利结束后,陈伯钧在红军指战员中也得了一个雅号——“铁屁股”。

1936年7月,陈伯钧奉命调任红6军团军团长。

1936年10月15日,毛主席亲笔致信陈伯钧:

“陈伯钧同志,闻你在六军,为红军庆得干才!你的身体好否?同志都想念你的。我们都好,相见之期不远,愿共努力!”

红军抵达陕北后,毛主席先后多次接见陈伯钧,并设宴招待。此后,在长期的革命岁月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岁月里,陈伯钧和毛主席之间结下了长达40年的深情厚谊。

0 阅读:7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听小书生讲述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