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首词,才知道满腔悲愤

依霜评商业 2024-03-21 21:43:08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背景: 绍兴三十二年(1162),辛弃疾率领抗金义军部众归附南宋王室。当时满腔热忱,很希望能为国效力,但没想到几年来一直未获信任与重用,部众被解散,他自己也投闲置散,辗转于幕僚之间。 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已三十五岁,应叶衡的征召到建康担任参议官。此时他南归已有12年。久沉下僚,不能北上杀敌,以雪国耻,胸中异常郁闷。 这一年,他登临赏心亭,写下这首表达英雄失意,人生的理想不能得到实现,才华没有得到施展,满腔抑郁悲愤的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因北方沦陷而来到江南,江南就是“楚”天。他登赏心亭北望,只见江水流向天尽头,一望无际,满目凄清萧瑟的秋景。 自古以来,人都有悲秋之感,看到草木萧条,东流的江水,不免会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落空,不禁悲从中来。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登高远望,远处的山峰映入眼帘。“玉簪”就是比较挺直的山,“螺髻”就是圆圆的山。就是这样妩媚的青山,却无法令人赏心,而只是“献愁供恨”,徒增内心的愁恨罢了。 实际上,山水本是无情物,你触景伤情,又怎能怪山水呢?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落日的高楼上,夕阳斜照,一片苍茫、衰颓、萧瑟之境。在失去同伴孤独的鸿雁叫声中,辛弃疾也感到深深的孤独,他的理想无人共鸣,感情无人体会。 辛弃疾的老家在北方,他流落到江南,只要一日不能回故乡,便只能是个游子。他看他的宝刀,宝刀也比喻他的才干本领,可惜无人赏识,无用武之地。宝刀不是用来看的,应该是用来杀敌的。 无人会,登临意。他此时的心情,无人领会,无处可诉。 既然如此,干嘛不能换一种生活呢?能不能学会放下?肯定有很多人这样劝他。下面他就在回答这个问题。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世说新语》中西晋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思念故乡吴中的鲈鱼脍,便辞官回乡。 张季鹰辞官回乡是何等潇洒,但辛弃疾做不到,因为他的故乡在沦陷区,他回不去啊。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三国志》中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说,他去看陈登,陈登却瞧不起他,自己睡在高床,却安排许氾睡下床。 刘备批评许汜说,方今天下大乱,有理想的人都在关心国家大事,而你只想着一己私利,买房置地,陈登凭什么看得起你?要是我就睡在百尺高楼之上,让你睡在地铺上。许汜听后羞愧不已。 辛弃疾说,如果自己求田问舍,在江南安家置地过一辈子,最怕是遇到像刘备这样有才志的人,被他看不起,感到羞愧。哪怕现实中没有刘备,读史书时,也会碰到。 难道当初渡江南下,只为了在江南安家?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世说新语》中记载,桓温北伐时经过金城,看到以前自己种的柳树皆已十围,所以很有感慨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此处,辛弃疾是说,人的生命如流水消逝,无情的树木尚且因风雨而摧伤衰老,更何况是人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悲哀该如何消解呢? 古代有个传统,很多英雄在事业上无法完成理想,就希望有一个红颜知己。辛弃疾说,我从哪里找到一个红颜知己,拿着红色手巾,为我擦干英雄的眼泪? 不过时代不同了,现代人对此事不屑的,甚至会被吐槽。 辛弃疾的满腔抑郁悲愤,别人不理解,但作为股民,多少都能感同身受。现在市场这种时间长、烈度大的下跌,是不常见的。市场弥漫着悲观甚至绝望的情绪,很多人都已退出市场。你干嘛还在坚持呢?为什么还在研究呢? 你可能也想离开算了,但这钱又哪有更好的去处呢?毕竟现在市场整体非常低估,弃之可惜。你可能也想割肉不干了,但想起读书学到的那些知识,天天讲别人恐惧我贪婪,事到临头,难道自己要扮演反面角色,违背最基本的常识?很多人都在抱怨,三年熊市,人生有多少个三年?时光易逝,什么时候能等到行情来呢? 在最困难的时候,无人能理解,得到的都是负反馈,能让我们坚持下去的,只能是曾经的初心。愿大家都能坚持到春暖花开的一天。 晚安~ 作者:布衣书生 自媒体:复利人生
0 阅读:0

依霜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