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进入现代之时,徐悲鸿无疑是艺术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徐悲鸿在绘画创作上,提倡“尽精微,致广大”;他对中国画,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之可采者融之”。他学贯中西,将西方绘画元素带入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光影、造型,强调描绘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为传统艺术的革新与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
徐悲鸿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0441徐悲鸿(1895-1953) 立马图
镜心 设色纸本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作
102×58 cm. 约5.3平尺
RMB: 800,000-1,500,000
【款识】□□先生惠存,卅三年夏,悲鸿。
【钤印】东海王孙(白文)
0440徐悲鸿(1895-1953) 竹石大吉图
镜心 设色纸本
甲申(1944年)作
108×56 cm. 约5.4平尺
RMB: 300,000-500,000
【款识】甲申春日悲鸿,磐溪斋中.
【钤印】悲鸿(朱文)
【题签】曼士经赏(白文)
【著录】《徐悲鸿年谱》第89页,李松先生编,1994年
【说明】1.新加坡黄曼士旧藏;
2.马来西亚回流
徐悲鸿和很多中国文人一样极具家国情怀,其心中忧患自不待言。他把这种忧患情怀禀之于笔创作了大量借物寓怀之作,呼吁抗日救国。雄鹰、雄鸡和奔马的题材,被他赋予了时代的悲昂。而这件《竹石鸡群图》正是此间的杰作之一。在李松先生编著的《徐悲鸿年谱》中1944年条下有所记载:“美术创作:《飞鹰》(126X53,5C厘米,岁始题:‘飞扬跋扈为谁雄’);《奔马》(春);……《竹石·雄鸡》(春仲)……”这里明确的记载了作品内容为竹石雄鸡以及1944年春天所作。
徐悲鸿与黄曼士
【藏家简介】黄曼士(1890-1963),福建福州人,出身名门,曾入广东陆军学校攻读,后任福建漳州石码水上警署署长,廉明公正,蜚声于时,后来退伍从商。1923年下南洋,任南洋烟草有限公司新加坡分行总经理。徐悲鸿在新加坡得到黄曼士的热情款待与资助,并结下了一段情同手足的深厚友谊。黄曼士收藏的徐悲鸿作品,已经成为研读徐悲鸿艺术历程的重要历史资料。
这件《竹石鸡群图》当中雄鸡那挺立高昂的姿态似乎似乎在宣示着现实主义绘画的力量。画中作为传统题材的竹石似乎在维系着中国艺术家对传统文化的依恋。
0442徐悲鸿(1895-1953) 芦塘鱼鹰
镜心 设色纸本
1943年作
100×50 cm. 约4.5平尺
RMB: 600,000-1,200,000
【款识】卅二年冬日悲鸿盘溪写。
【钤印】悲鸿(白文)
【出版】《徐悲鸿美术全集·第一部》第153页、扉页,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
出版图
这件徐悲鸿的 《芦塘鱼鹰图》创作于1943年,徐悲鸿先生时年49岁。此作出版于《徐悲鸿美术全集·第一部》第153页、扉页,由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出版发行。
据廖静文《嘉陵江畔的一段往事》的记述:
“1945年的二月、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个寒冷的初春。那时,悲鸿在病中,我们住在嘉陵江北岸一座山上的祠堂里,山腰的乱石丛中有一股清泉奔污而成的巨瀑,汇成溪流,地名叫磐溪。悲鸿正在筹办的中国美学院筹备处也设在那里。那所祠堂的房屋基本是用木材建成的,木板的墙壁上有无数缝隙,窗户没有玻璃,用纸糊着,悲鸿从一九四三年春天便佳在那里,吃配给的发了霉的‘平价米’,点的煤油灯。他每天清晨步行下山,到嘉陵江畔坐渡船过江,去对岸的沙坪坝中央大学教课。常在江边的小摊上买个烤白薯当早餐。下午或晚上便回磐溪家中作画,过着清苦而艰涩的生活。”
这是艰难困苦,但充满生活幸福和为事业奔波忙碌的岁月。这年,徐悲鸿创作了大量传世佳作,这幅《芦塘鱼鹰图》亦在其中。
这是一件写实主义绘画作品。画三只鱼鹰立于芦塘岸边,身姿各异,疏密适度,而引颈朝向于空阔的天空,若有所思,芦苇自右下伸向画面上方,饶有传统花鸟构图图式,但以水墨写实画法完成,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笔墨功力和坚实的造型写实能力。
徐悲鸿强调写实,在其《改良之方法中》提到:“面之目的,日:惟妙惟肖。妙属于美,肖属于艺。故作物必须凭实写,乃能惟肖。待心手相应之时,或无须凭实写,而下笔末尝违背真实景象,易以混合生动逸雅之神致,而构成造化,偶然一现之新景象,乃至惟妙。言下之意,绘画者,尤以写实为体(这里的写实不是机械的描摹),虚构为用,虛构不是不合理的虚构,而是写实基础上的创造,是作者的主观因素。虽然绘画中的虚构有时近乎飘渺,但依然能够从飘渺的意象中读到事物的本质,并发现事物美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