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黄河》是晚唐诗人罗隐的一首政治讽喻诗,通过咏叹黄河的浑浊本性,隐喻晚唐官场的腐败与科举制度的黑暗。全诗熔铸典故与象征手法,展现出辛辣的批判锋芒。
【逐句赏析】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开篇以"阿胶澄清"的典故(《淮南子》载投胶可使浊水澄清)反用其意,指出即便倾尽阿胶也难澄黄河浊流,暗示社会积弊已深。"天意难明"双关既指黄河自然属性,更暗讽统治者治国无方。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巧妙运用黄河地理特征:传说黄河通银河需九曲回环,而现实中的黄河自昆仑源头即浑浊。此联既写自然特性,更以"曲"喻官场钻营之道,以"出昆仑便不清"暗指官僚系统自上层已腐化。

用汉高祖"非功不得封侯"典故,讽刺爵赏不公;引张骞乘槎遇牛郎织女传说(《博物志》),暗喻权贵垄断要津。两句揭示权力阶层的固化与寒门仕进之难。
尾联"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化用"王母桃花千遍红"(三千年一开花)典故,以超时空视角作结。表面写自然永恒,实则暗指现存体制终将湮灭,对所谓"太平盛世"的虚假宣传报以冷嘲。
【创作背景】罗隐十试不第的科举经历,使他对晚唐"无人不谒关节"(《唐摭言》)的科场腐败有切肤之痛。此诗约作于咸通年间(860-874),时值庞勋起义(868)、王仙芝起义(875)前夕,唐王朝已呈土崩之势。

1. 自然隐喻:全诗以黄河之浊喻政治之腐,突破传统咏河诗的写景范式
2. 制度批判:直指科举制异化为权贵游戏,寒士晋升通道被彻底堵塞
3. 历史预见:尾联超越具体时空的悲叹,暗示唐王朝不可避免的衰亡命运
此诗将自然意象与政治批判完美融合,在晚唐咏物诗中独树一帜。清人潘德舆评罗隐诗"峭直可喜",此作正是其"善用事而多警切"(《唐才子传》)风格的典型体现,堪称晚唐讽刺诗的艺术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