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广州白云机场,网约车司机陈师傅在出口处转了三圈才接到单,导航显示返程空驶率58%。
他苦笑着对乘客说:“现在开网约车像买彩票,接单靠运气,空跑靠命。”这组数据背后藏着更深的秘密:当空驶率突破50%,暴露的不是简单的供需失衡,而是整个行业正在经历的结构性撕裂。
一、平台算法正在制造“虚假繁荣”
某平台后台数据显示,司机日均在线时长从2021年的8.6小时拉长到2023年的12.3小时,但有效载客时间反而减少14%。表面看是订单量下降,实则是算法把司机变成“待命机器”——空驶时系统会推送“预订单”,司机必须提前15分钟赶到指定地点,结果常常等不到人。
北京司机老张的行车记录仪拍下惊人画面:他凌晨在写字楼区空驶40分钟接预约单,乘客却因堵车迟到,最终订单取消,空驶记录却留在后台。
二、司机越努力,死得越快
杭州的调研显示,空驶率超50%的司机中,78%月流水不足5000元。更荒诞的是,平台用“冲单奖”刺激司机延长在线时间,但奖励规则设置成“空驶里程不计入有效时长”。
上海司机小刘发现,自己每天多跑20公里空驶换来的奖励金,还不够支付多烧的1.5升油钱。这种“鞭打快牛”的机制,逼着司机陷入“越空跑越接不到单,越接不到单越要空跑”的死循环。
三、市场正在惩罚“勤奋者”
成都的哥老周发现,空驶率高发区集中在城乡结合部。这些地方本应是刚需市场,但平台把订单优先派给新能源车,燃油车司机只能跨区接单。
更扎心的是,当司机们涌入郊区抢单时,市区又出现“运力过剩”——上周深圳出现网约车扎堆机场等单,乘客却因堵车改乘地铁,最终上千辆车在晚高峰集体空驶。这种错配暴露出平台调度系统的“短视病”。
四、行业进入“自我消耗”阶段
西安的维修店老板透露,近期送修的网约车80%是发动机积碳故障,病因全是长时间空驶怠速。更严峻的是,当空驶率突破50%,行业生态开始恶性循环:司机为省成本减少洗车、保养频次,导致投诉率上升;平台以此为借口进一步压低抽成比例,司机收入再降10%……武汉的司机互助群里,有人自嘲:“我们不是在服务乘客,是在给汽车当陪练。”
这组空驶率数据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它预示着行业即将触底。当50%的空驶率成为常态,意味着网约车正在从“共享经济”退化为“数字泡沫”——烧着投资者的钱,耗着司机的时间,挤着公共道路的资源。
如果换个角度看问题:如果把空驶的里程数折算成社会成本,这串数字背后可能是被浪费的3.6亿吨标准煤,或是270万家庭本可用于教育医疗的开支。当车轮空转的噪音响彻城市,我们该思考的不是如何降低空驶率,而是这个行业究竟在为什么样的未来买单。
开天宗归源子
透漏了租车公司今年又要发财[得瑟][得瑟]
梦想成真
每月过万,轻松
用户10xxx42
要价格净入2元每公里才能运营。要么营运车可以接顺风车的单子。放空回几个小时了白玩。这样下去不要半年。营运车没人开。不信走看
0o哦嗯额o0
现在还有油车跑滴滴的?
开天宗归源子
我要有钱我也干租车公司,现在广告都不用打,自动韭菜送上门[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