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气越来越冷,寒潮和冷空气也越来越多。前几天一场寒潮,东北地区大面积强降雪,一时间上课堪比探险。同样是气温降低,寒潮和冷空气有什么区别呢?
寒潮和冷空气的区别我国根据冷空气强弱程度将冷空气分为4个等级: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寒潮。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在气象学意义上有着严格的门槛。
根据国家标准,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8℃,48小时内降温幅度≥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4℃的冷空气活动就是寒潮。
寒潮侧重体现降温的幅度,并不一定出现在最冷的时候。根据近11年中央气象台发布寒潮预警的数据,每年11月份是寒潮最多的时候,其次为12月和3月,气温最冷的1月和2月寒潮反而较少。
寒潮天气可致3类疾病增加寒潮天气的显著特点是降温幅度大,剧烈的气温变化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病增加。
1、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鼻炎、哮喘、咳嗽、肺炎、感冒等疾病在寒潮天气下发病率会增高或症状加重。气温骤降会导致鼻咽部黏膜变得干燥,容易产生细小破裂,病毒会在黏膜裂口内生长繁殖,再加上呼吸道受强冷空气刺激,局部血管收缩,使黏膜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相应减少,给感冒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且低温环境本身就是过敏原的一种,气温骤降,如果机体体温调节系统难以适应,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增加。
2、心血管疾病加重
气温骤降会引起人体的应激反应,导致皮肤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小板数增加、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增加,促进炎症反应,加剧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症状。寒潮来临会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疾病发生。
3、消化系统疾病增加
寒冷天气会刺激消化道神经系统,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肠道血管痉挛收缩、胃十二指肠黏膜的血供降低,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抵抗力下降,消化性溃疡发病增加。
此外,寒潮天气下冻伤、滑倒、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等的发生也会增加。
如何应对寒潮天气?1、做好保暖
寒潮来临时最主要的是做好保暖,这可以降低甚至避免寒潮对健康产生危害。外出时增添衣物、戴手套、围围巾,可以避免气温骤降导致的冻伤。戴口罩可以避免或降低寒潮对呼吸系统的刺激,降低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概率。
2、特殊人群注意防护
孕妇、老年人、婴幼儿、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在寒潮天气中更容易生病或病情加重。建议这类人群在寒潮天气时尽量避免清晨和夜间外出活动,选择10点到16点气温适宜的时间段外出。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来说,要规范用药,定期复诊,如果有明显不适或监测到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