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饶铅山县会有那么多北方小吃

湓浦渔夫的故事 2018-10-18 12:39:50

武夷山麓,信江江畔,江西省铅(yan)山县河口镇雄踞信江南岸,渡口旁,有一支铁索浮桥连接信江两岸,江对面一座座因丹霞地貌而沉积的光秃秃的石灰岩小山被当地人称作炮台山,就像一个个雄伟的巨人一般扼守着信江古河道。傍晚,漫步于河口镇的明清古街,遥望信江上的一座座竹筏驶过,我们仿佛也都成为了一个历史老者,品味这座城市的味道。包括江边的城墙在内,这里古镇的建筑始于明朝,但是河口镇的历史远远早于明清,河口及铅山县的历史可以上朔千年,江南四大古镇的名头由来已久,在古街上,到处都是各式摊点的小吃,这些小吃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铅山县隶属上饶地区,典型的江南的鱼米之乡,本应是以大米、糯米为主的小吃文化,但在河口镇街头,随处可见的却是烧饼、面锅(当地人称韭菜饼)、混沌等一系列极具北方、江淮特色的小吃,而包子、锅贴这样的北方小吃更是遍布街头随处可见,这让从小在九江长大初到铅山的我倍感亲切,却又不免奇怪,这里与中原不通,这里的小吃怎么会那么像江淮一带的呢。

当然,铅山烧饼和九江、北方的烧饼还是有不同的,做的比较薄比较脆,口感松脆香软,既有北方的风味但是兼具南方特有精致,而混沌的做法则很有江淮一带的风格,居然与武汉—九江—南京这样的长江中游城市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不仅让人猜想远在信江边的河口镇与江淮流域的某种密切联系。 

 铅山烧饼

 烧饼摊

韭菜饼

河口的混沌、清汤(当地人称法)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其馅料和包法与福建的云吞不一样,反而与安庆、南京一带的混沌高度契合,还有河口的韭菜饼,其形状、制作方式颇有点像武汉的面锅、九江的油糍。

可见,偏居江南毗邻福建的河口镇,小吃却与中原、江淮地区高度一致,主要以面粉制作,用油炸、烘烤为烹饪方式,这和周边上饶地区(鄱阳、余干、上饶县等)流行的大米类小吃非常不同,要揭示铅山为何在小吃上的与众不同,就要从古河口镇的历史入手,让我们翻开史料,相信一定能找出河口镇另类饮食特点的根源,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古镇。

在我查阅史料发现,古铅山县的县治最早不在河口镇,而是在河口镇往南20公里的永平镇,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铅山县首置县。因永平镇以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隶信州(上饶市)。而到了北宋,铅山县由于其地理、资源上的重要性,改直隶于京师,这时,河口镇与永平镇一同发展,成为了南下福建的军事重镇,永平则因为铜矿被北宋政府设铸币厂,有10多万工人,每年采铜3 8万用斤、采铅28万,而河口镇则承担了将铜币通过信江往京师的不断运输,而且铅山县的制茶手工业在当时已经非常发达,北宋时铅山的周山茶、白水团茶,小龙凤团茶等就是贡品,除了制茶业,造纸业也是铅山县重要手工业,明代时的江南五大手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明朝嘉靖年间,铅山县河口镇依托信江逐步成为了南方内陆水运中心和茶纸加工转运的贸易大市场。

明清时期,河口镇是闽、浙、赣、皖、湘、鄂、苏、粤等地百货集散地,商贾云集,沿江10多处码头泊船达数千艘,常有船到三日不能靠码头,极盛时有店铺2000多家,大小纸店100多家,茶行50多家,徽、晋、陕茶商每家资产均在30万银元以上,各地商人在河口镇建的会馆有20多家,徽宁会馆在河口的同乡会员有724人。清乾隆八年,《铅山县志》记载:(河口)“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辑夜泊,绕岸灯辉;市井晨炊,沿江雾布;斯镇胜事,实铅山巨观。”民间有“买不尽的河口,装不完的汉口”之说。商界则称之为八省码头”。

可见,当年的河口镇的运力是与汉口镇齐名的。而除了水运的繁荣,铅山县人杰地灵,很多历史名人留下了壮丽的诗篇,“鹅湖山下长亭路,明月临关。明月临关。几阵西风落叶干。新词谁解裁冰雪,笔墨生寒。笔墨生寒。曾说离愁千万般。”这是辛弃疾的词作《丑奴儿(和陈簿)》,辛弃疾,山东济南人,但却和铅山县有着不解之缘,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弹劾,于是隐居上饶,铅山县鹅湖山是辛弃疾经常游历的地方,公元1187年,陈亮写信给辛弃疾、朱熹,相约在铅山紫溪相约,共商统一大计,朱熹因故未赴约,而辛弃疾因病在瓢泉相约陈亮,二人纵论时事,慷慨激昂,并在作别时斩马誓盟,在铅山瓢泉留下“斩马亭”,后辛弃疾多次被免官,终抑郁不得而病故于铅山。

距河口镇东南15公里鹅湖山下,有一座人文圣地——鹅湖书院,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在此聚会讲学,史称“鹅湖之会”。四人死后,信州刺史杨汝砺筑“四贤祠”以资纪念。淳祜十年(1250),朝廷命名为“文宗书院”。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时,称“鹅湖书院”。从此至清八百多年的历史中,培养读书人无数,历经多次损毁与重建,风貌依旧,至今牌坊、泮池、后殿、厢房等建筑保留尚完好;泮池两侧的厢房内,尚存明、清两代古碑13块,陆游、辛弃疾、康熙等人都曾在鹅湖书院中留下笔墨。如今流连于书院当中,仿佛依旧能够听到当年士子的朗朗读书声。在当时,铅山鹅湖书院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齐名的一流书院,与河南嵩阳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解放后,铅山县治迁往河口镇,河口镇成为了铅山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区成倍增长,但是当年的九弄十三街格局依然如故,穿城而过的惠济河小桥流水的风韵犹存,旧时的繁华仍然可以窥见。

历经千年,河口古镇的水运历史繁华终于褪去,但其鲜明的码头小吃文化却保存了下来,如今我们探访古镇当年的面貌时不得不将河口的小吃与当年同样水运繁华的汉口、九江对比。烧饼、混沌、面锅、包子等是长江——淮河一线商人、官员和渔民的重要食物和点心。由此推断,铅山县的各类小吃在其水运繁忙的时期,由各地的商人和官员从江淮一带带到了河口镇,而烧饼、包子、混沌这类小吃由于具有方便携带,制作工艺较简单等特点,成为了长期往来于水路交通的人们的重要食物。

北宋时期,由于汴河、淮河运河的疏浚,水运成为了宋帝国的主要运输方式,而在南方,长江、淮河上的商船更是络绎不绝,其中江淮一带的航运是其中翘楚,徽商把南方的重要物资和商品运往北方,而把北方中原地区的文化、语言甚至是饮食方式带到南方,就像长江岸边几座港口城市,都是以江淮官话为方言,而由于码头运输的繁忙,商人们和官员不得不食用方便快捷的北方干粮作为早餐或正餐,如烧饼、混沌、包子、油糍等,这样由于南方人对中原文化的接受,这类北方小吃在河口镇保存并沿袭了下来,不光商贾,古铅山一直从东晋时始,就是天下读书人士子的聚集地,南宋时的朱陆鹅湖论辩成为了当时天下读书人的一次盛会,而鹅湖书院也诞生于此,而之后辛弃疾又在此多次留下脍炙人口的词句,从此众多士子慕名前来研习,铅山县成为了宋朝、明清科举取士的基地,铅山县的人口数量激增,也让南北方的文化在此交融,这类纵跨南北的饮食小吃被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所接受,因而在河口古镇河运衰落后仍然有人从事这类小吃的制作并卖给当地人。

如今的河口古渡口没有了商运的大船,岸上城墙上的灯塔不再复明,标致着河口镇发达的航运历史从此告一段落,但是这些仍然风靡于河口街头的小吃却在向我们诉说着古镇的过去。早晨,上班族、学生们购买几个烧饼或油糍后坐在摊边等着摊主把混沌煮熟,在匆匆吃完后继续自己上班或上学的路程,这样的景象如今是河口居民再也熟悉不过的生活方式,殊不知,这样的生活方式早已存在于河口古镇一千年了。

3 阅读:298
湓浦渔夫的故事

湓浦渔夫的故事

人文历史,生活点滴,,国际纵横,情感故事,均可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