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晚,中科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杨叔子是江西九江湖口人,少年时曾先后就读于九江同文中学、南昌一中,1952年考入武汉大学工程学院,后因院系调整进入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就读,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就把自己的一生融入于华科。
1984年底,他与同事仅花费了一年时间,就研制出“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系统”,攻克了这项国际性难题。后来,杨叔子敏锐地注意到人工智能与机械制造相融合的趋势,开始致力于机械工程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国内智能制造的首倡者。
他创造了多个“国内第一”。开发出国内第一个信号处理系统、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的学术专著、发表了国内第一篇智能制造领域的论文……
凭借着多项创新成果,他于1980年被破格提拔为正教授(47岁),成为湖北省当时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1991年,58岁的杨叔子成功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成为华科大首位院士。
虽然是理工生,也主要从事工科领域的研究,但杨叔子却非常具有人文气息,他自己颇爱诗歌,60余年来留下千余首诗稿。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倡议在理工类院校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掀起了一股“人文风暴”,包括清华、北大等名校都纷纷加入这场人文素质教育的大潮。
那是在1994年,杨叔子刚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还不久,他推动诞生了一项轰动全国高等教育界的决定:不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不合格者不予颁发学位证书。
同时,大力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人文讲座等措施落地。他还亲自任编委会主任,编辑了一套汇集国内高校人文讲座精品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系列丛书,这被《人民日报》誉为是“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这是杨叔子院士的一句名言。
多年来,他对自己的博士生定下一个严格规矩,论文答辩前必须先背《老子》和《论语》。即使遭遇质疑,杨叔子也仍然坚持,他表示,“背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浮躁的心宁静下来,让人的精神升华起来。”
科学人文总相宜,大师风范长存!
杨老德高望重,一代大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