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至民国时期有关青铜器铭文的书籍数量丰富,以下按时代和学者分类列举重要著作,并结合金石学家成就进行梳理:

一、明清时期重要著作
1. 钱坫《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
成书于嘉庆元年(1796年),收录商周青铜器49件,每器摹写器形、标注尺寸并考释铭文。钱坫以篆书见长,摹写精准,考释严谨,虽偶有误释,但被商承祚评价为“摹刻之精,媲美《古鉴》”。

2.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成书于嘉庆九年(1804年),收录商周至汉晋青铜器550件,以拓本或摹本刊刻铭文,结合经史考释。此书开创了清代系统性研究青铜器铭文的先河,提出“古器铭文之重与九经同”的观点。

3. 吴式芬《攗古录金文》
咸丰年间成书,收录商周青铜器铭文1334件,按字数排序并附释文及部分考证。此书以摹刻精善著称,孙诒让曾撰《古籀余论》校订其误,但未收录器形图。

4. 潘祖荫《攀古楼彝器款识》
收录50余件青铜器,由王懿荣、张之洞考释,吴大澄绘制器型与款识。因未收录大盂鼎、大克鼎等重器而留有遗憾,但摹写精细,释文严谨。

5. 端方《陶斋吉金录》 及 续录
收录端方个人收藏的青铜器,以拓本形式著录铭文,但断代与考证存在讹误。其藏器如西周柉禁套器后流散至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二、民国时期重要著作
1. 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
1937年出版,收录商周青铜器铭文4835件,以原大拓本影印,分类按字数排列。此书集传世金文之大成,虽无器形图与考释,但拓本质量极高,被誉为“木刻金文第一”。
2. 罗振玉《殷文存》与王辰《续殷文存》
- 《殷文存》(1917年)收录商代青铜器铭文755件,以日名与图像文字断代,开创商代金文专录先河。
- 《续殷文存》(1935年)增补至1580余件,但混杂部分周代器物。
3.秦文锦编辑的金文集联
秦文锦编的十二种《彝联集拓》等集联由上海艺苑真赏社出版。

4. 郭沫若《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结合甲骨文与金文考释商周社会制度,提出青铜器铭文与历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影响深远。
5. 容庚《金文编》 和续编
1925年初版,系统整理商周金文单字,按《说文》部首编排,为金文字典奠基之作。
三、其他金石书籍
- 吴大澄《愙斋集古录》、孙诒让《古籀拾遗》、容庚《商周彝器通考》等亦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