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王/时期
铭文字数
简要内容
吴王余眜剑
苏州(征集自民间)
春秋时期
吴王余眜
75字
铭文记载了吴王余眜及其兄弟余祭、梦寿三位吴王的世系,并涉及征伐麻国、抵御荆楚的三次战役,是目前青铜兵器中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7。
吴王僚剑
无锡博物院展出(出土地不详)
春秋晚期
吴王僚
12字
剑身饰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有铭文12字,是目前仅见的吴王僚即位后自铭剑14。
真惨,吴地有铭文的青铜器就是两把剑。

文物尺寸:长57.5厘米,宽4.8厘米
吴王余眛剑最有特色的地方是它的剑身上共铸有75字的铭文,铭文保存清晰可辨,它也是目前所见剑类兵器中铭文最多的一柄。
吴王余眜剑制作工艺也是采用当时最为先进的青铜复合铸造技术。
这柄剑铸工精致,历经二千四百余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是迄今已知几柄吴王剑中最精美完整的一件。
吴王僚剑
此剑整体呈窄长扁条形,扁茎无格,无首,茎、身相连处为斜折肩。前锋尖锐,两刃近锋处略呈弧形内收,向后渐宽。剑身中线起脊,直通茎端。茎作梯形,近首处最窄。茎上一穿,位于中部略近折肩处。除茎与两刃外,剑两面通身饰有斜“王”字形暗纹。两纵近脊处自剑尖至剑首方向顺列两行铭文,各6字,共12字。
剑长41厘米,宽2.8厘米,厚0.7厘米。
1. 吴王余眜剑(75字铭文)铭文位置:剑身释文(根据学者释读):"攻敔王姑發者坂自乍元用,□余祭、余眜、梦寿三王之孙,余祭立,余眜嗣之。余以麻夷非良,伐麻,克之;荆伐我,余逆击之,败其师;□□□□,余复战,克之。"译文与内容解析:世系记载:明确记载吴王余祭、余眜、梦寿三位吴王的继承关系,印证《史记·吴世家》中"余祭→余眜→僚"的世系。战事记录:征伐麻国("麻夷非良"指麻国不臣服),并取得胜利;抵御楚国("荆")入侵,主动迎击并击败楚军;第三次战役部分铭文残缺,推测为另一场胜战。历史价值:是目前所见铭文最长的春秋青铜兵器,补充了吴国史料缺失的细节。2. 吴王僚剑(12字铭文)铭文位置:剑身两纵近脊处释文:"攻敔王僚自乍(作)其元用"("攻敔"即"句吴",吴国自称;"元用"意为"首要之用的兵器")译文与内容解析:王权宣示:吴王僚(即"公子僚")即位后自铸的佩剑,铭文强调其王权合法性。形制特点:剑身饰斜"王"字形暗纹,与铭文呼应,凸显王者身份。唯一性:目前仅见的吴王僚自作剑,对研究吴国王室器物制度至关重要。铭文共同特征语言风格:吴国青铜器铭文多用短句,直述战功或王权(与中原青铜器礼制性铭文差异明显)。用字特点:"攻敔"(句吴)为吴国自称;"自乍元用"是吴越兵器常见套语,体现实用主义倾向。如需更详细的铭文拓片或字形分析,可参考《吴越青铜器铭文汇编》或苏州博物馆相关研究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