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医方剂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再和你聊聊归脾汤。
关于归脾汤的故事,我们总说。越说,越有意思。
讲今天这个故事之前,我们还是来复习一下归脾汤这方子吧——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各18克,人参、木香各9克,炙甘草6克,当归3克,远志3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煎煮的时候加生姜和大枣。
它的作用,是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和脾不统血证。
好了,我们复习过后,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当时是62岁。
这个人,早在4年前就有冠心病和心绞痛了。家里的药瓶子,堆积如山。他自己也说,要不是靠药维持着,他这个心脏恐怕早就不跳了。
最近一段时间,他的问题似乎有所加重。主要表现,就是劳累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容易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自觉身上冒汗、心慌。
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他到街上买菜。商贩少找他两块钱。他去要,人家不承认。于是,双方开始理论。这一理论,坏了,他立刻觉得心前区难受。
从那以后,他明白了,自己是受不了一丁点的刺激了,最好就避免和人打交道。
这怎么办啊?患者想通过中药治疗,尝试一下中医。
刻诊,见患者脉沉细,苔薄白,舌质暗,舌边有明显的齿痕。做心电图显示,有缺血性改变,下壁心肌缺血。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30克,人参、炒白术、茯苓、当归、木香、远志、桂枝、龙眼肉、血竭各12克,酸枣仁、丹参、川芎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6剂以后,胸闷气短心悸心痛的感觉明显减轻。接着,医家遵原方,稍作加减,继续投用一个多月,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复查心电图已经基本正常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4年的《陕西中医》上。
现在,我来和你研究这背后的道理。
首先啊,你看这个人,西医明确诊断下壁心肌缺血了。而且,他早在多年前就确诊过冠心病心绞痛。可见,他必然存在心中淤血。心脉淤阻,影响心气心血的运行,不通则痛,故而患者在紧张激动的时候心慌心悸、心痛胸闷。
既然如此,我们就去活血化瘀,用血府逐瘀汤之类,行不行呢?
肯定是不行啊。如果行的话,患者怎么可能把病情拖得那么久?
为啥不行啊?因为引发患者心脉淤阻的根儿,没有顾及到。这就是心脾两虚。
你看,患者就诊当时,舌边有明显齿痕,舌质淡,脉沉细,苔薄白。齿痕舌,沉细脉,这一看就是脾虚、气血不足啊。脾属土,是生发身体一切气血的源头。脾虚,无法生化气血,故而舌体失养胖大。脉道没有气血充实,故而脉细弱。
这个情况,是引发患者心脉淤阻的根儿。因为你脾虚,没有足够的血液生成,心血得不到供养。心脉里血太少了,当然容易出现瘀滞啊。这好比涓涓细流的河床,最容易形成泥沙堆积一样。
因此,这个患者,心脾两虚是本,心脉淤阻是标。要想治疗,就必须补养心脾,令心脉气血充盛,同时配合活血化瘀。这才能解决问题。
你来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黄芪30克,人参、炒白术、茯苓、当归、木香、远志、桂枝、龙眼肉、血竭各12克,酸枣仁、丹参、川芎各20克,甘草6克,水煎服。
这里头,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当归、木香、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甘草,这些都是出自归脾汤的药物。其中,黄芪、人参、白术、茯苓可以健脾益气。木香,理气,令补而不滞。当归、龙眼肉和酸枣仁,用于补养心血。你看,脾虚、心血失养的问题,解决了吧?
接下来,你看方中用的川芎、丹参、血竭、桂枝。其中川芎,用于活血。丹参,活血养血。血竭,善于活血定痛化淤血。桂枝,则用于温通心脉。
如此,就形成了归脾汤治本,川芎、丹参、血竭、桂枝治标的格局,标本兼治了。
其实,以归脾汤加活血化瘀之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这是中医圈子大家都知道的办法。我们中医人,都会用。适合这个办法的人大多年纪较大,舌淡、脉细,舌苔薄白,舌边或有齿痕,或没有,平时饭量不大,睡眠欠佳。同时,伴心慌、心悸、心闷痛、气短等现象。到医院一检查,往往是心肌缺血。
对此,受过中医诊疗训练的人,一眼就看出来,是本虚标实。只活血化瘀,不好使,必须配合健脾养心。
文老师把这个规律说给读者朋友,也是希望有此类问题的人,能多得到一点启发。文老师谈不上在这给你开方子。但是,通过这些经验和验方的解读,至少,能让一部分朋友明确方向。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就足够了。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卡特兰
谢谢文医生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