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五斗米道”:早期道教的秘密与传奇

翊祥国学研修 2025-03-29 13:16:49

道治巴蜀的早期道教的一派“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流派,其创始人是张陵。由于他开创了道教,后世也尊称他为张道陵。生于汉建武十年(34年),传说于永寿二年(156年)升仙。沛国丰人,即今江苏丰县人。生于天目山,从浙江,经江淮,渡过黄河洛水,进四川。在汉顺帝(126—144年)时,在鹤鸣山中修习道法,编纂道书与符篆,自称为得太上老君亲授,编写了《三皇内文》、《黄帝九鼎丹书》、《太清丹经》等经书,制定了宗教仪式,确立了宗教组织的架构,创立了五斗米道。

五斗米道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规定入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同样,求助于医术的病家亦需提供五斗米。其治疗方式主要采用符水。通过缴纳五斗米,道教徒与非道教徒得以区分。五斗米道同样拥有专职的教职人员,初学者被称为鬼卒,而能够为道徒或病患执行请祷仪式的则称为鬼吏,亦有奸令之称。信仰较为确立,能专门讲授老子《道德经》的称为祭酒。后世尊称张陵为天师,其子张衡、孙张鲁则分别被誉为系师、嗣师。由此,专职的神职宗教人员已经形成,并且具备了明确的等级划分和领导核心。

五斗米道的组织结构被称为“治”。张陵在巴蜀地区建立了二十四所“治”,这些地方是处理道教事务和进行祭神活动的场所。传说在每年三会日(正月七日上会,七月七日中会,十月五日下会),天神地祗就能在“治”相会。因此,道教信徒在这三天内需前往治所,无论是神职人员还是非神职人员,都可以在指定的宗教场所举行聚会。

五斗米道的道教仪式分为三类:一类是常规仪式,即静室思过。静室可设于“治”内,亦可设于信徒家中,以便病人或信徒在静谧的环境中进行反思。第二类请祷仪式,称“三官手书”,由神职人员和鬼吏为普通信徒及病人进行祈祷。在纸上写下病人的姓名,并表达赎罪的意愿,“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第三类祭神仪式,据《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说:“天师子孙,上八大治山居清苦济世道士,可登台朝礼,其余职大小中外祭酒,并在大堂下遥朝礼”。朝礼的神仙乃太上老君,即九州土地之神。五斗米道的宗教仪式与古代中国的其他宗教仪式有所不同,它拥有自己独特的仪式程序和方法。

五斗米道的教义思想,主要包含在据传是张陵或张鲁所作的《老子想尔注》(全称《老君道德经想尔训》)一书之中。清代在敦煌发现了六朝写本《老子道经想尔注》残卷,现藏英国不列颠博物馆。《想尔注》释“道”为“一”,“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因此明确称太上老君为“道”的化身,五斗米道供奉的神。《想尔注》还将《道德经》传本中的“王”改作“生”,称“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体现了对于长生的追求。

张鲁继承天师之位后,占据了汉中地区,并继续以五斗米道的教义来施政和管理民众。他通过在义舍放置义米和肉食,让过往的旅人根据自己的食量取用,无需支付费用。此外,他不设立常任的官吏,对于违法者给予三次宽恕的机会,之后才执行刑罚。因此,他建立了一个长达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史称“民夷便乐之”(《三国志·张鲁传》)。建安二十年,面对曹操率领的十万大军西征,张鲁选择投降,并被封为镇南将军,赐封阆中侯。五斗米道因此获得了合法地位,并随着信徒的迁移,逐渐传播至北方、中原以及江南地区。

1 阅读:25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9

用户10xxx09

3
2025-03-31 13:22

无量寿佛[祈祷][祈祷][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