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当兵时,我发烧40度住进卫生队,老兵说,以前这里还有女兵

木屐踏歌人 2025-03-26 15:14:50

1970年的冬天,凛冽的寒风穿过卫生队破旧的窗棂,发出尖锐的呼啸声。我裹着薄薄的被子,高烧使得意识昏沉,浑身无力。卫生队简陋的陈设映入眼帘:几间青砖平房,屋顶的瓦缝里灌着风,窗户糊着塑料布,风一吹哗哗作响。屋里唯一的取暖设备是一个老式煤炉,炉火忽明忽暗,照得屋角斑驳的墙皮更加阴森。

迷糊间,我听到连长张连长的声音,他站在我的床头,语气神秘:“你知道这地方以前住过女兵吧?”我烧得迷迷糊糊,下意识地反问:“女兵?这里?这地方能住人?”张连长咧嘴一笑,深吸一口烟,说道:“你别看现在破,以前可不一样。我给你讲讲赵队长,当年在这儿,她可是个传奇人物。”传奇?女兵?我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想要追问,无奈高烧使得我头痛欲裂,只能无力地躺着。张连长见状,只是笑着说:“你慢慢歇着,等烧退了,我再跟你细说。”

几天后,高烧终于退去。我迫不及待地向张连长询问起赵队长的事情。“赵队长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张连长掐灭烟头,眼神飘向窗台,“你瞅见没,窗台上的那些刀痕,就是她留下的。”刀痕?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果然,窗台上赫然刻着几道深深的划痕,像是被利器用力剁出来的,在昏暗的光线下显得格外阴冷。我心中疑惑更甚,追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张连长点燃一根烟,缓缓地讲述了赵队长的故事。1958年,连队刚建立,卫生队就设在这几间简陋的平房里。赵队长是城里人,医校毕业后分配到连队。她个子不高,皮肤白皙,话不多,但医术精湛,曾多次为连队战士做手术,每一次都干净利落,精准无比。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队训练时,一个叫李大海的战士掉进了冰窟窿,被救上来时,腿已经冻得发黑。赵队长诊断后,决定截肢,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李大海是本地人,说什么也不同意截肢,抱着床腿哭喊着,说没了腿就当不了兵了。

看到李大海的绝望,赵队长毅然拿起手术刀,在自己的大腿上划了一刀,鲜血顺着裤腿流了下来。“你怕疼,我也疼。可你不截肢,就得死。要是信我,手术完了,我教你用假肢,照样能跑能跳!”  李大海被赵队长的举动震慑住了,最终同意了手术。

“窗台上的刀痕,就是那时候留下的。”张连长指着窗台,语气低沉,“赵队长把窗台当作手术台,一刀一刀地切除冻伤的骨头,鲜血溅到墙上,窗台上也留下了这些痕迹……” 屋子里安静了下来,只有炉火燃烧的噼啪声,我的心也跟着沉了下去。

李大海最终活了下来,退伍后成了村里的劳动模范。而赵队长,几年后因病去世了。临终前,她只说了一句话:“只要中国的兵还站着,我就没白活。”张连长的声音有些哽咽,炉火映照着他沧桑的脸上,皱纹更深了。

几年后,我也退伍了,回到家乡,为生计奔波。但每当想起赵队长,我的心中就充满了力量。后来,我收到张连长的信,信中提到赵队长的弟弟生活困难,几个老兵每年都会凑钱接济他。我深受触动,立刻买了车票,去探望赵队长的弟弟。

赵家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房子破旧不堪。赵队长的弟弟见到我,愣了半天才认出我是连队的兵。那天晚上,我坐在赵家门口,听他讲述赵队长小时候的故事,心中五味杂陈。

回家的路上,我想了很多。赵队长救了那么多人,自己却走得那么早。但她一定不后悔。后来,我带着儿子路过连队旧址,指着那间青砖平房和窗台上的刀痕,告诉他:“那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留下的。”儿子好奇地问我:“什么人啊?”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抬头望了望星空。我想,天上的星星,一定有一颗是属于她的。

赵队长没白活,我的军旅生涯,也没白过。一个女兵,一把手术刀,几道刀痕,一段传奇。这尘封在卫生队里的往事,是否也触动了你?你又是如何看待赵队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呢?

0 阅读:26
木屐踏歌人

木屐踏歌人

穿着木屐,一路踏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