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阴谋,阳谋的一切手段都是放在明面上的,你明明前面是个坑,但你不得不往里面跳,这就是阳谋的可怕之处。
但是,不管阴谋还是阳谋,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都没有用。
公元前353年,魏国庞涓率领精锐部队围攻了赵国都城邯郸,然后齐威王任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攻击魏国的国都大梁城。
大梁城里的魏王急了,给庞涓下命令让回救。这就是有名的围魏救赵,是中国历史无解的四大阳谋之一,围魏救赵这段阳谋,最精彩的地方在于。
庞涓当时面临两个选择:要么放弃攻打赵国,马上撤兵回魏救援。要么就让魏惠王在大梁城死守,消耗齐军战力,等到庞军将邯郸攻下后,再回师救援。
但是,所谓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如果选择第一种,当下就撤兵回师救援,邯郸城没打下来,军功没了,而且在回去的路上可能还有齐军的埋伏在等着。
但庞涓这是在执行魏王的命令,自己是不需要负主要责任的,回去后没人会怪自己。只要有魏王的恩宠,一切损失都不算什么。
这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但是如果选择第二种,庞涓不回撤,依然选择继续攻打赵国的邯郸,也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攻打不下,这是最惨的结果,军功和魏王的信任都没有了。
第二种,打下来了,魏王没了,哪怕有军功也抵不过你的罪过了;即使魏王还稳坐魏国都城,你虽有军功,但你拿大王的命当筹码去赌,你也彻底失去魏王的信任了,结果也会很惨。
两利相权取其重,继续攻打下邯郸都是得不偿失的后果。
所以,如果你是个聪明人都会选择马上回撤。哪怕庞涓有多不愿,也只能遂了对方的意了。但是,只要魏国再强大一些,这个阳谋将不起任何作用。
魏国之所以陷入这段阳 谋出不来,是因为魏赵双方实力相差不大,魏国要攻占赵国,只能倾巢而出,将所有的精锐部队都派出去。
这样做看似赢面比较大,但也导致他的后防空虚,一旦对手攻击他的后防,他就只能往后撤,别无他法。
如果魏国实力比赵国大很多,攻打赵国不需要全部精锐,大后方有足够的兵力防守,孙膑的这招肯定就不灵了,当然那时的孙膑也不会再使用这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