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非常讲究尊卑秩序,古代统治者将人们的身份按照职业分为士,农,工,商。将官员的职位划分为“九品十八级”。其次,古代不但对在世的人划分严格的等级秩序,死后也要规定相应的入葬规格和形式。
古代天子去世称为“崩”;诸侯去世称为“薨”;而一般人去世只能称为“死”。他们死后的下葬场所也会因身份不同而被分为坟、墓、冢、陵。从字面上理解,坟、墓、冢、陵就是指人死后下葬的地方,但它们相差很大,不能胡乱使用。接下来将逐一介绍他们的区别。
一, 坟的简介
坟,可以说是日常最常提起的,最早在古籍《说文》一书中提到,主要指的是坟墓上封土成丘。在古代庶人下葬的地方大多称为坟,一般来说面积小,以家族聚集为主。关于坟比较著名的就是乱坟岗这一词了,无不体现了入坟之人等级的卑微。
在建坟的同时,也有一系列的等级规范。例如园坟,烧七等活动。同时坟的修建也很简单,大多是家族人一起打坑、入棺,最后填埋。
中国传统的入土为安,极少有人选择现在的火葬,而大部分会选择连同棺木一起下葬入土,完成之后要起一个小土堆,再在小土堆前立下一个板子,上面写着这个人的名字,并标出是谁给他立的这块牌子,和他有什么关系。这就是“坟”,在今天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留地上依然能见到大量这种性质的“坟”。
对于古代普通人来说,死后往往很难寿终正寝,大多数要不就是拿草席一卷直接入土,要不就是无处下葬,抛尸野外。中国经过几千年殡葬习俗的发展,从人死后到入坟再到后事,都已经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规矩,并一直沿用至今,在如今广大农村非常常见。
二, 墓的简介春秋战国时期,“墓”的规制为不凸出于地平面,或者说与地平面持平。《礼记·檀弓》曰:“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1]墓主要入葬的人是贵族,士大夫之类的人物。墓相对于坟来说,规模越来越大,格式也多种多样,主要有草坪墓、艺术墓,壁墓等。墓主人也会对自己的墓进行精修,同时放入大量的精美的随葬品,相信自己死后也会继续享有荣华富贵。
墓主人也会对自己的墓进行机关保护,保密程度非常高,一是为了防止盗墓贼的盗墓活动,二是让自己死后不受外界打扰。最为神秘的墓当属成吉思汗的墓。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成吉思汗墓只是一个衣冠冢,成吉思汗死后,遵从成吉思汗“秘不发丧”的命令送回故乡,在陵墓上万马踏平,建成森林,也有人传言说成吉思汗的墓在阿尔泰山,但众说纷纭,更加为成吉思汗的墓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墓主人也更加注重墓室修建的风水和地理位置,往往会聘请专业的风水师寻找墓穴,以此保佑自己的后代子孙永葆荣华富贵。墓的神秘性色彩因此也更浓厚,进而吸引无数人进行大规模的个人或者团伙的盗墓活动,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关于盗墓主题的小说,例如《鬼吹灯》、《盗墓笔记》。
三, 冢的简介冢,相对于坟、墓、陵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史书《史记·高祖本纪》中提到“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2]冢主要是诸侯,贵族死后入葬的地方。和墓、陵一样,冢的主人也会为自己修建坟墓,加入大量的随葬品,这方面和其它的并无特别。冢,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可以指人死后的地方,也可以指人生前的物品来代替冢的主人,并没有下葬真正的死者。
衣冠冢,顾名思义就是将死者的衣物代替死者下葬。修建衣冠冢是死者的遗体找不到或者在别已入葬,用来表示纪念。衣冠冢还有很重要的一类,生基。生基是指人还在世的时候为自己建造的,祈求消灾增福。除了衣冠冢外,在小说中还有剑冢(剑的坟墓)。
冢也有可能是家族代其本人修建,通常主要的作用就是纪念。因为冢不存放死者遗体,所以其神秘色彩也更为突出。相传曹操设立“七十二疑冢”,防止被他人发现,经过不断的传言,使得曹操坟墓的位置扑朔迷离。
四, 陵的简介
陵,主要入葬的是古代皇室成员,一般情况下皇帝的陵园都不止一个,一旦发现了皇室的陵,通常就会在它周围发现不同种类的陵,这是因为古代君王他们死后往往葬的地方都是差不多同一块地方,也算是家族墓葬。在这些所谓的陵当中,帝王往往在自己还很小的时候就在修筑自己的陵了,要修很久,修到自己死了都不一定完全修的好。
在所有的皇陵中,最著名的当属秦始皇陵,秦始皇在自己13岁时就为自己修建陵墓,这项浩大的工程经历38年之久。秦始皇陵的规模,结构都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存在。秦陵周边有大量的随葬坑,陵中修建了大量的宫殿楼阁。
相传秦始皇陵有着山川五岳的地理形势,大量的水银充斥着陵墓。因此,陵的修建都是一个超级大工程,并且装饰精美,在当地往往会留下许多传说故事。
对于盗墓者来说,最喜欢的无过于帝王诸侯的陵了,因为里面往往有海量的宝藏,盗墓者只关心钱财并不会关心陵墓中的物品的历史价值,造成了大量的文物流失和被损。
五, 总结
坟、墓、冢、陵是中国古代入葬习俗的载体,都传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它们当中所出土的文物是当代中国和过去沟通的纽带,是中国古代的瑰宝,我们应当给予重视。
对于现在,我们应当推动殡葬习俗以节俭为主,反对铺张浪费,大操大办,同时积极倡议用火葬代替土葬。对于出土的文物,更应该大力保护,积极修复,让中华优秀瑰宝再现世人眼前。
参考文献:
[1] 戴圣,西汉,《礼记通论》
[2] 司马迁,西汉,《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