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摔倒在人民大会堂前,摔碎的,不只是高跟鞋的尊严,还有“日不落帝国”最后的体面。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带着“马岛战争胜利”的余威,来到北京谈香港问题。
她很快发现,谈判桌上的中国人比南大西洋的阿根廷军队还要难缠。
早在一个世纪前,英国靠三份不平等条约侵占了香港,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东亚病夫”。
香港的成了一场中英实力与智慧的较量。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撒切尔的“胜利错觉”
撒切尔夫人之所以敢踏上这趟北京之行,根本原因在于她对英国实力的过度迷信。
马岛战争的胜利,仿佛给了撒切尔打了一针“强心剂”。
但她忽略了一点中国不是阿根廷。
英国在马岛战争中靠的是一场有限规模的远洋行动,而中国手握的是香港的地缘优势和绝对主权。
更何况,她面对的是邓小平,一个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的“老革命”。
撒切尔试图用“灾难性后果”威胁中国,却被一句“那我们对时间和方式另做考虑”直接打回原形。
这场谈判,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以卵击石”的局。
2. 英国的自知之明
别看撒切尔夫人在台上气势汹汹,其实英国心里清楚,香港问题拖得越久,对英国越不利。
新界租期将近,香港岛和九龙的主权问题又没底气继续赖着。
撒切尔夫人出访北京前,希思访华时就已经被中国明确告知“这三份条约是过去的历史问题,现在是解决它们的时候了。”英国想用法律漏洞和商业利益绑住中国,但中国的态度一贯明确香港是中国的,主权问题没有商量。
撒切尔夫人尝试争取“治权”,无非是想给英国留点颜面。
但无论是军事上还是外交上,英国在中国面前已无资本可言。
香港问题,从根本上就是英国的“心虚病”。
3. 中国的决心与实力
中国能够在谈判中占据上风,靠的绝不仅仅是谈判技巧,而是背后的国家实力与民族决心。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用“紫石英号事件”告诉英国,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已经消失了。
从抗美援朝到马岛战争,英国早就见识过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执行力。
而到了80年代,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际地位也与日俱增。
邓小平一句“香港是中国的一,这个问题不能讨论”,不仅是政治宣言,更是一种实力宣告。
撒切尔夫人摔倒在台阶上,既是意外,也是历史的必然。
撒切尔夫人摔跤的那一刻,中国人没有嘲笑她,但历史本身却充满了讽刺意味。
从鸦片战争到香港回归,英国对华政策从强权到退让,背后是一场两百年的权力交替。
撒切尔夫人不是一个失败者,她只是一个见证者。
交出香港,标志着英国对中国最后一点殖民优势的丧失,也是中国崛起的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