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后九兵团再遭大难,宋时轮焦急无计,独臂将挺身救数万大军

枣祗聊历史文化 2024-12-19 06:18:30

“为了抢救一支部队的生死存亡,他一句话就让榴弹炮进了山沟。”

1951年春天,朝鲜战场上硝烟弥漫。

志愿军第五次战役打得如火如荼,九兵团刚刚经历了长津湖的极寒,又陷入了更危险的局面。

美军以机械化部队为先锋,大规模反穿插,直接切入九兵团的后方,企图将志愿军主力围歼在北汉江一线。

此时的九兵团,粮弹短缺、行军混乱,近7万人被堵在北汉江南岸,命悬一线。

而这场生死危局中,独臂将军丁盛站了出来,硬是用自己的果断和决绝,救下了整支部队。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军队的补给线太脆弱,导致进攻节奏被打乱

志愿军第五次战役之所以陷入被动,和补给线问题脱不开关系。

战争初期,志愿军的突然袭击让美军措手不及,但随着战线拉长,后勤短板暴露无遗。

美军从装备到物资都远胜于志愿军,而志愿军只能靠人力运输弹药和粮草,每前进一步,后勤压力就加倍。

到了长津湖战役后,九兵团几乎没有恢复元气,官兵冻伤严重,给养也跟不上。

第五次战役中,美军反穿插的策略正是抓住了这一弱点,利用机械化部队迅速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让九兵团陷入粮尽弹绝的绝境。

这种被动局面,直接导致了部队撤退时的混乱。

2. 穿插战术不再是“杀手锏”

志愿军的穿插战术曾是“神来一笔”,几次战役都用这个办法打得美军措手不及。

但到了第五次战役,美军已经摸透了这一战法。

他们不仅建立了多层次的防御体系,还在战役纵深布置了强大兵力,随时准备反包围。

九兵团原本计划像以往一样,穿插美军防线后方,切断敌人联系,结果反被美军切断了自己的退路。

美军利用机械化优势,以装甲部队和空军协同作战,快速冲到九兵团的背后,把北汉江变成了志愿军的“死亡瓶颈”。

可以说,志愿军的“看家本领”在敌人面前失了灵。

3. 指挥层信息不畅,前线官兵被动应战

九兵团当时的指挥系统混乱,行军队伍交叉错乱,甚至连部队的位置都掌握不清。

特别是夜间行军时,战场局势瞬息万变,高层决策却无法及时下达到基层。

丁盛所在的二十军已经到了北汉江沿岸,但其他部队迟迟未能跟上,渡河行动一拖再拖,给了美军围歼的机会。

而面对混乱,丁盛果断命令“把炮推下山谷”,让出道路,以保全大部队的安全。

这种当机立断的决策,在危机时刻显得尤为珍贵。

如果这门榴弹炮继续堵在路上,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细节,也展现了志愿军基层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的冷静与智慧。

九兵团的这次险局,暴露了志愿军在后勤补给、战术创新和指挥体系上的短板。

但也正是在这种绝境中,像丁盛这样的指挥官凭借果断和勇气,救下了整支部队。

这场危机,不仅是战术层面的教训,更折射出战争中“人”的重要性。

丁盛的一句话,让九兵团免于一场灾难,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背后,那些生死攸关的决策瞬间。

0 阅读:0

枣祗聊历史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