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5日,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因误将记者拉入讨论对也门胡塞武装军事打击计划的Signal群聊而引发外交风波。这一技术性失误意外曝光了美国政府高层对欧洲的尖锐批评,并触发跨大西洋关系的系统性危机。
事件核心:泄密暴露美欧价值观分歧
在泄露的群聊记录中,副总统万斯将欧洲称为“寄生虫”,并质疑美国在红海打击胡塞武装的行动实质是为欧洲经济利益服务。国防部长赫格塞斯亦附和称“完全理解对欧洲寄生主义的憎恨”。特朗普随后公开支持这一立场,指责欧洲长期依赖美国资源且贸易政策“糟糕透顶”。尽管白宫声称群聊内容不涉密,但欧洲官员认为此类言论揭示了美欧战略共识的崩塌。
特朗普的危机应对:维护下属与攻击媒体
面对舆论压力,特朗普采取双重策略:
维护涉事官员:称华尔兹为“优秀人才”,强调其工作能力并拒绝解雇提议,同时将事件定性为“两个月来唯一的小事故”。
转移矛盾焦点:猛烈抨击《大西洋月刊》主编戈德伯格,指责其制造“假新闻”并贬损该媒体为“失败的刊物”,试图削弱泄密报道的公信力。
欧洲反击:从外交谴责到战略自主倡议
欧洲政界对美方言论反应强烈:
价值观批判:法国前国防官员海斯堡指出,美方言论表明双方已丧失共同价值观基础,欧洲在红海的军事部署证明其并非“寄生者”。
制度性质疑:欧洲议会议员洛瓦索讽刺美国“自主泄密让俄罗斯间谍失业”,前驻欧美军司令霍奇斯坦言美国信誉严重受损。
战略重构:欧盟外交代表卡拉斯称当前国际秩序经历“1945年以来最剧烈变化”,呼吁加强防务投资以实现军事独立。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托奇则认为,美国正系统性削弱欧洲影响力,跨大西洋关系已名存实亡。
深层动因:经济与安全利益博弈
此次风波折射出美欧结构性矛盾:
经济摩擦:特朗普政府近期对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的政策虽未直接针对欧洲,但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加剧了欧盟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
安全责任分摊:美方长期批评欧洲防务开支不足,而欧洲则认为美国在红海等地区的军事行动加剧自身经济风险,双方对“责任边界”认知错位。
战略优先级差异:美国将印太战略置于首位,欧洲则聚焦俄乌冲突与地中海安全,目标分歧导致合作基础弱化。
影响评估与未来走向
短期看,事件可能进一步削弱北约内部凝聚力。欧盟已启动280亿欧元反制关税预案,加拿大等国亦酝酿报复性措施,预示贸易争端或升级。长期而言,欧洲加速推进防务自主化(如“欧洲军”倡议)或将重塑跨大西洋权力结构,但技术依赖与资金缺口仍是主要障碍。
此次泄密事件不仅是技术失误,更是美欧关系质变的标志。当盟友互信降级为交易性互动,全球秩序或将步入更深层次的重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