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某居民小区发生的殡葬服务门店选址纠纷,引发社会对特殊行业经营规范与社区治理的深层讨论。事件源于某经营者在小区别墅底层开设两家殡葬服务门店,其设立的显眼标识引发居民集体反对,最终升级为肢体冲突导致经营者入院治疗。
社区居民代表向媒体反映,门店招牌内容包含"殡仪服务""寿衣定制"等字样,夜间发光标识尤为醒目,导致未成年人产生心理阴影。更有多位老年居民表示,每日出入必经这些标识,产生严重心理不适。社区工作人员透露,自门店装修起已接到37起实名投诉,但经营者坚称其经营行为完全合法。
争议升级发生在3月18日的广告牌安装过程中。据辖区派出所笔录显示,现场聚集的23名居民与施工人员发生推搡,导致经营者黎某前额挫伤住院。黎某向记者出示的房产证显示,其于2022年以全款购得两处商业房产,强调门店仅为业务接待场所,不存在遗体存放行为。但小区物业证实,近期确有殡仪车辆频繁出入记录。
社区治理层面,物业公司承认在前期管理中存在疏漏。该小区《业主公约》第12条虽规定"商业用房不得从事影响居住环境的经营活动",但未对具体行业作出限定。相邻的咖啡店经营者透露,其月客流量较事件前下降40%,部分顾客明确表示忌讳相邻业态。
公众舆论呈现显著分化态势。支持经营者群体认为,殡葬服务作为民生刚需,社会应破除忌讳心理。反对者则主张,特殊行业应主动规避敏感区域,建议参照医疗机构设置规范,与居住区保持适当距离。城市管理学者建议参考上海、广州等地经验,在商业规划中设立"特殊服务业态集聚区",平衡行业发展与社区权益。
事件调解过程中出现典型治理困境。街道办事处组织三次协调会均因双方诉求差异过大未果:居民方要求门店撤换标识并调整业态,经营者坚持依法维护权益。法律界人士指出,此类纠纷可依据《民法典》第294条关于"相邻关系"的规定,主张"不得违反规定排放污染物或产生噪音、震动、光辐射等有害物质",但光污染认定需专业机构检测。
事件处理进程出现转机。通川区多部门联合出台临时管理措施:要求涉事门店调整夜间发光标识亮度,每日20时后关闭外置灯箱;社区警务室设立专项调解岗,防止冲突升级;民政部门牵头制定《特殊服务业态社区准入指引》,预计六月前完成意见征询。目前,涉事门店已拆除争议广告牌,改用小型亚克力灯箱标识。
此案例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业态管理提供重要启示:首先需完善法规细则,明确特殊行业与居住区的兼容标准;其次应建立前置协商机制,在物业销售环节公示潜在业态风险;最后要培育社区共治理念,通过业委会等渠道构建平等对话平台。正如社会治理专家所言:"城市文明程度,往往体现在对生命两端服务的包容与规范之间寻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