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4月,中汽数研发布的2025年3月国内车企销量数据显示,车市格局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曾在2024年被比亚迪以25.7万辆差距拉下马的上汽集团,以38.57万辆的单月销量(环比增长30.8%)超越比亚迪的37.74万辆,重返行业第一。这一成绩的取得,犹如一记惊雷,震动了整个汽车市场。值得注意的是,上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达12.57万辆(同比增长48.22%),自主品牌一季度销量占比提升至63.6%。这场看似突然的逆袭,实则暗藏上汽集团半年来的战略调整与市场博弈。
2024年,比亚迪以全年427.21万辆的销量,将长期占据国内销量榜首的上汽集团挤下神坛,上汽集团全年销量为401.3万辆,差距明显。彼时,上汽集团面临着合资品牌下滑、新能源转型滞后等诸多问题,市场对其前景充满担忧。
然而,2025年3月的这份销量数据,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上汽集团的竞争力。这究竟是短期的市场波动,还是上汽集团战略调整后的厚积薄发?在这背后,又反映了汽车行业怎样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上汽汽车为何能实现销量逆袭?上汽通用五菱在这场逆袭中以14.8万辆(同比+29.8%)的成绩成为最大功臣。其海外市场布局成效显著,以印尼公司为例,当地市场对其车型需求旺盛,为整体销量贡献了可观的增量。上汽通用五菱通过本地化生产、精准的市场定位以及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策略,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站稳脚跟,不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还为销量增长提供了新动力。
上汽大众与上汽通用合计近13.4万辆。尽管上汽通用同比下滑29.3%,但通过“品牌一口价”策略成功稳住燃油车基本盘。以别克GL8系列为例,该系列凭借品牌一口价带来的价格优势和产品本身的品质,同比增长84%。在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提升的当下,上汽通用的这一策略有效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维持了品牌在燃油车市场的份额。上汽大众销售9万辆,其稳定的产品质量和广泛的市场渠道依然是销量的有力保障。
上汽乘用车旗下荣威、名爵品牌3月销量6.78万辆。名爵印度公司额外贡献5500辆,这得益于名爵在印度市场长期的品牌建设和本地化运营。名爵针对印度市场特点,推出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车型,在价格、配置和外观设计上都进行了优化,逐渐打开市场局面。智己新能源交付3100辆,虽同比下滑,但通过新品L6布局20万级市场,为品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智己L6在智能驾驶、内饰科技感等方面进行升级,吸引了追求品质和科技的年轻消费群体,尽管目前销量尚未爆发,但已在细分市场中崭露头角。
DMH混动系列成为新增长极,如D5XDMH环比增长179%。这得益于上汽在混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该系列车型在油耗、动力性能和性价比方面表现出色,满足了当下消费者对于节能环保且动力强劲车型的需求,迅速在混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上汽3月新能源销量占比32.6%,与比亚迪的92.8%相比有较大差距,但上汽通过“油电同智”战略实现了燃油车市场份额的固守。以上汽大众途昂Pro为例,顶配车型占比70%,其智能化配置升级,如智能驾驶系统等,提升了车辆的整体竞争力,让消费者在购买燃油车时也能享受到智能化带来的便利和安全性,从而在燃油车市场中保持优势。
在插混领域,上汽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其插混车型在技术路线上有独特之处,结合了自身在发动机技术和电动化技术上的优势,打造出性能稳定、油耗经济的插混产品。相比之下,比亚迪依赖“王朝+海洋”系列(占其新能源销量92.8%),方程豹、腾势等新品牌仍处培育期。尽管比亚迪新能源整体销量高,但新品牌单月2万辆的增量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品牌多元化发展的挑战。
比亚迪3月海外销量7.27万辆未计入国内榜单,若合并计算仍可能领先,这反映出统计口径差异下的短期博弈。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发展迅速,其新能源技术和产品得到了国际市场认可。然而,在国内市场统计中,由于统计规则限制,海外销量未纳入,这使得上汽在3月国内销量榜单上实现反超。但从整体市场竞争来看,比亚迪的全球布局和市场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
2024年是上汽憋屈的一年?2024年对于上汽集团而言,或许是其经历显著挑战的一年,标志着该集团首次在国内汽车销量排名中退居次席。具体数据显示,上汽集团全年累计实现批发销量为401.3万辆,而比亚迪则以427万辆的销量成绩领先,二者之间销量差距达到25.7万辆。
回顾历史,自2006年起,上汽集团凭借122万辆的销量成绩超越一汽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并连续18年保持国内销量第一的位置。然而,在2024年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尽管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不俗,2024年的终端销量达到了137万辆,同比增长了30%,但新能源车销量仅占总销量的34.13%。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突破了1000万辆大关,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了40.9%,相比之下,上汽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进展仍面临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超过60%的销量依旧来自于传统燃油车,而当前市场趋势显示燃油车市场份额正在快速萎缩。据分析,2024年中国国内乘用车销量总计2260.8万辆,同比增长3.1%,但其中传统燃油乘用车销量为1155.8万辆,同比下滑了17.4%。
此外,上汽集团旗下三大合资品牌——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和上汽通用五菱的市场竞争力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特别是在自主品牌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这三大品牌的销量从2018年的610.67万辆下降至2024年的361.9万辆,跌幅接近四成。到了2024年,随着比亚迪、吉利等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上汽集团的合资品牌销量进一步受到挤压。
上汽集团在2024年所面临的销量下滑问题,不仅反映了行业整体向新能源转型的大趋势,同时也揭示了上汽集团自身在适应市场变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
新能源车撑起上汽增长了吗?2025年一季度,上汽新能源车销量占总销量的36%(27.3万辆/75.8万辆),同比增速29.89%高于行业均值。飞凡、智己等高端品牌销量提升,单车利润空间扩大,表明上汽在新能源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新能源车销量的增长不仅推动了上汽整体销量的提升,还对品牌形象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不断发展,上汽在新能源领域的布局逐渐显现出成效,成为企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对比比亚迪2024年新能源车占比超80%,上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汽在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方面仍依赖外部供应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上汽需要加强在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以提升自身在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力。
2025年,燃油车销量占上汽总销量的比例约为64%,仍为上汽利润的主要来源,尤其得益于合资品牌的贡献。上汽在海外市场的表现也为燃油车业务提供了支撑,MG品牌在欧洲、中东市场的销量增长,对冲了国内燃油车市场下滑的压力。上汽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式,在燃油车市场收缩的情况下,保持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
目前来看,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将不断扩大,燃油车市场将逐渐被压缩。上汽需要加快新能源车的发展步伐,提高新能源车的市场占比,以应对燃油车市场萎缩带来的挑战。
比亚迪加速推出高端车型,如仰望、方程豹,蔚来、小鹏等新势力也在逐渐复苏,特斯拉的降价策略更是对市场造成了冲击。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上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各竞争对手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品牌营销等方面不断发力,上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汽与华为合作的“尚界”品牌能否打造出差异化竞争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与华为的合作中,上汽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技术吸收和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避免在技术合作中处于被动地位。只有实现技术与合作的平衡,上汽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可持续发展。
上汽需要加强产业链整合,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等方式,上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的稳定供应。在成本控制方面,上汽需要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应对市场竞争和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上汽集团在2025年3月的销量逆袭,已经为2025年打下了良好的开端,未来,若上汽能够成功推出“尚界”等有影响力的新品,有望让新能源车占比突破40%,上汽重回增长轨道指日可待。
作 者 | 元方
黄兔子
广西人和广西政府不认五菱是上汽的
用户28xxx62 回复 04-11 17:48
有本事就撤资,柳州五菱汽车独立运营,不需要与任何品牌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