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成事,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不好,然后把自己能够做好的努力做好。
但是,到这一步,你已经把自己研究得很彻底了,把自己底裤都扒光了,可能又缺乏勇气做出行动。
恰到好处的自知之明是很难得的,向你分享一些思考和感触。
要做到自知之明的第一点是不要以己度人,这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维度的。
既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不能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不能以男性的价值观和女性沟通,反之亦然。
既不能以穷人的消费价值观来揣测富人为什么花上亿元买一个艺术品,也不能用富人的视野角度去看待穷人花很多时间抢优惠券。
人的本性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和价值观看问题,很少主动从他人的角度和价值观看问题,更别说主动理解他人的需要。
其实,许多让你困惑、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从别人的视角看,非常简单明白不过。
但如果不能够跨过这个坎,学会从对方视角理解问题,完全沉浸在自己大脑臆想的泡沫里,就会犯各种低级错误。
小镇做题家通过高考实现鲤鱼跃龙门,即使跃的不是龙门,也好歹是马门,总比狗门好,所以绝大多数刚晋升中产的家庭都很倾向于鸡娃。
而富人会通过多生娃(依靠概率筛选)和囤资产(减少人为风险)来实现阶层巩固,两者的视角就是不一样,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我一直很喜欢读历史,最近有一个感叹,就是对于转折点的发生,人的反应是非常迟钝的。
有些事情明明已经过了一个转折点,性质完全改变了,根本回不去了,但人性还是会用老的叙事框架去度量和描述,去理解新的变化,总是觉得肯定可以回到过去。
例如房价,可能不是波动中的低谷,也可能低谷之后不再有高峰,因为大环境不一样了,出生率低于死亡率了,还有很多不适合公开说的原因,但很多人还是觉得房价这次依然是调整,调整后还会有新高。
信息的维度太多了,你总是可以找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总是可以找到只言片语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思维框架。
即使少数人会敏锐地理解新的格局,大部分人还是无可救药的,会像祥林嫂一样沉浸在过去的幻觉之中,直到最后。
1987年有一部电影,名字叫《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由莫少聪饰演主角来喜。穷孩子来喜为求全家丰衣足食而自愿净身,却不巧碰上废除帝制而改去学戏,后来为了逃避军阀追踪而混入紫禁城当了太监,又在不久后被皇帝逐出紫禁城而开始漂泊生涯。来喜的一生都在盼望旧时荣光的再现,但旧时终归是旧时,荣光不再才是常态。
那怎么拥有真正的自知之明,而且思维不要僵化呢?
每个人都是自身经历和学习积累出来的各种思维模型的集合。思维模型越多,相对就越灵活,越能适应环境变化。
人脑为了节能降耗,愿意做一切事情,所以人性的本能就是愿意沉浸在旧的思维模型中看待新的变化和陌生事物,对于旧的思维模型无法理解或解释的新事物,本能地产生反感、担忧、敌视的态度。
而当有了先入为主的观点后,要在旧的思维模型里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实在是太容易了,这是数学概率上的必然。
从这个角度看,人不比只会向前直线跳的僵尸高明多少。
你可以把自己和别人的沟通,看成是和拥有特定思维模型的僵尸在对话。
一旦发现对方僵了,就不要试图花大力气去改变说服他,也不要因为和他的思维模型产生冲突,让自己有情绪化的反应,否则你也不会比僵尸好多少。
人和僵尸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有能力主动承认和改正错误,修改和增加自己的思维模型。
当然这中间有着长长的路要走,要主动认识或创造大片的灰色地带,而不是把世界看成非黑即白的二元体。
人真的要有自知之明,成为一个富有弹性的橡皮球,而不是只能直线往前跳的僵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