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穷人吃不上饭就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河里明明有鱼却很少有人去抓,这事情听起来挺奇怪的,但是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有着说不完的苦楚和无奈。
古代北方地区的旱灾特别严重,整个大地都被太阳晒得裂开了缝,河道里连一点水都看不见,更别提什么鱼虾了。
那些原本生活在河里的鱼虾连栖身的地方都没有了,要么早就死掉了,要么就逃到别的地方去了,留下的只有干裂的河床。
明朝末年陕西连着好几年都在闹旱灾,老百姓起初还指望着河里能捞点鱼虾,结果去了河边才发现连水都没有了。
清朝光绪年间那场大饥荒,北方好几个省都遭了殃,河流干涸得厉害,别说抓鱼了,连喝水都成了大问题。
饥荒来的时候,人们先是把家里存的粮食都吃光了,然后就开始找野菜,实在没办法了才会去啃树皮吃土。
当时的情况特别糟糕,很多人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就算知道河里可能还有鱼,也没有力气去抓。
河边经常会有一些危险,特别是在饥荒的时候,经常会有歹人在那里等着抢劫,所以很多人都不敢去。
有些地方的河流已经干涸多年,就算偶尔下点雨,也不足以让鱼虾重新繁衍起来。
古代的人为了开荒种地,把很多森林都砍光了,这样一来,水土流失就特别厉害,河水变得又浑又脏。
鱼虾在这种水里根本活不下去,就算有一些特别顽强的鱼类,数量也是越来越少。
那些原本用来产卵的浅滩被泥沙淤积了,鱼虾连繁殖的地方都没有了,渐渐地就灭绝了。
有些地方的人为了种地,把湿地都给填平了,这样一来,鱼虾失去了栖息地,自然就越来越少了。
水利工程虽然对农业有好处,但是有些水坝的修建把鱼类的洄游通道给堵住了,鱼虾没法繁殖。
刀耕火种的方式虽然能短期内让土地肥沃,但是长期下来会破坏生态环境,最终连河流都会受到影响。
生态环境被破坏后,想要恢复就特别难,就算后来有人想在河里养鱼,也很难成功。
河水变浑浊后,一些需要清水才能生存的鱼类就完全消失了,只剩下一些不太挑剔的鱼种。
饥荒的时候社会秩序特别混乱,大家都在为了活命拼命,根本没心思去想着怎么抓鱼。
官府收的赋税一点都不少,老百姓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更别说去买渔具抓鱼了。
有时候就算河里有鱼,但是因为没有合适的工具,抓鱼的效率特别低,还不如去找点野菜实在。
战乱时期更是麻烦,大家都在东躲西藏,谁还有心思去河边守着抓鱼啊。
很多人从来没试过抓鱼,就算去了河边也不知道该怎么下手,白白浪费力气。
抓到鱼之后还要考虑怎么保存,天气热的时候鱼很容易坏,这也是一个大问题。
有些地方的人觉得在灾年去河里抓鱼不吉利,宁可去啃树皮也不愿意去碰河里的东西。
饿久了的人根本没有力气去河里摸爬滚打地抓鱼,找点容易到手的食物才是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