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佳节将至,家家户户的年货清单上,坚果总是占据着一席之地。
香脆可口的坚果不仅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成分,更是亲朋好友聚会时不可或缺的小零食。
然而,在享受这份美味的同时,您是否了解“嗑”坚果也有讲究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坚果的那些事儿。
坚果,作为大自然的馈赠,从枝头采摘到脱去坚硬外衣,它们就开始了一场与“腐败”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坚果们面临着两大挑战:
01油脂酸败:坚果的“隐形杀手”坚果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虽然对人体大有裨益,却也因其易氧化的特性,成为了坚果“腐败”的元凶。
一旦坚果中的油脂受到氧气、水、光、热、微生物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就会发生氧化反应,产生具有特殊气味的挥发性物质——我们通常称之为“哈喇味”。
这种味道不仅影响口感,还可能意味着坚果已经变质,不宜再食用。
因此,打开坚果包装后,应尽量在短时间内食用完毕,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以减少油脂酸败的风险。
02保存不当:坚果的“致命伤”坚果的保质期通常在8~12个月之间,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在这个期限内,坚果就能保持最佳品质。储存条件对于坚果的保质期至关重要。阴凉、干燥、避免阳光直射的环境是坚果储存的理想选择。一旦储存不当,坚果就会加速氧化酸败,甚至提前变质。
哪些坚果我们应该少吃或避免食用呢?
01发霉的坚果:坚决扔掉!如果坚果表面出现丝状、绒毛状物质,或较为明显的霉斑,这往往是霉菌污染的迹象。霉菌不仅会降低坚果的品质,还可能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因此,一旦发现坚果发霉,应立即扔掉,切勿食用。
储存不当或长时间存放的坚果,容易产生“哈喇味”。这种味道是坚果中不饱和脂肪酸氧化酸败的表现。一旦发现坚果有“哈喇味”或苦味,应立即吐出,并尽快漱口,以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03炒焦煳了的坚果:别吃!炒焦煳的坚果不仅口感不佳,还可能产生致癌物质。当坚果被炒焦时,温度往往超过200℃,此时坚果中的脂肪、蛋白质等营养成分会部分转化为对健康不利的物质。因此,炒焦煳的坚果应坚决避免食用。
04味道太重的坚果:少吃为妙!市面上琳琅满目的特殊口味坚果,如焦糖核桃、盐焗腰果、奶味花生等,虽然口感丰富,但往往含有过量的糖、盐、油、香精等调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长期食用这类坚果,可能增加患三高、肥胖等疾病的风险。此外,口味越重的坚果,其隐藏变质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建议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适量控制食用量。
编辑:程焕映 温嘉林
责编:陈广泰
坚果虽好,这四种建议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