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
苏联百万红军冲入东北,一举结束了日本在东北14年的统治,东北的土地在一瞬间成为了代管地域。
那一年,风驰电掣。
陕北的毛主席刚刚结束了七大,安排各解放区的任务。
重庆的蒋介石则在日记中一味感谢上帝恩泽。
东北的百姓冲上街头,人潮汹涌中,狂啸呐喊。
东北这片土地一时间成为国共双方领导人关注的焦点,这块土地将决定两党未来的命运,将会在时代的车轮中见证一幕幕悲情且离乱的故事。
白山黑水间,一场魔幻竞赛由此揭开了新的历史大幕。
9月11日。
蒋介石给尚在美国讨要军事装备的宋子文发电:
国军急待运前往东北各省接防,如照目前运输计划,须待12月初方能开始运输到东北部队,如此则俄军必借口我军届期未到,彼因急欲撤兵,对东北防务不能负责,因之可让共军占领东北。此为最险之事也。除由魏德迈经电美军部请拨运船舶外,希速即向美国政府切实商洽,务于本月内先拨给若干船舶以供东北军队运输之用为要。
在宋子文的交涉下,美军5万多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陆续在香港、上海、青岛、秦皇岛、天津、北平登陆,成功帮蒋介石抢到了海岸落脚点。
而就在老蒋借用美军飞机、军舰调动兵力北上时,我军的冀热辽解放区已经调拨兵力率先出发,朝着山海关冲去。
8月16日。
冀热辽军区抽调部队,曾克林带领4000多人的东路军率先出关,司令员李运昌尾随跟进。
这支东路军连续攻克樊各庄、榆关镇、海阳镇、石门寨、九门口、绥中前所车站,从侧翼山区绕过了山海关。
8月30日。
曾克林率领东路军回师拿下山海关。
曾克林随即继续挺进,部队沿着辽西走廊一路行军,进抵锦州后,乘坐火车继续前进顺利进入了沈阳。
曾克林在沈阳大面积招兵买马,协同司令员李运昌将部队很快发展到惊人的两万。
这是所有人都不曾想象的。
9月14日。
曾克林与苏联贝鲁罗索夫中校前往延安汇报工作,他的汇报中,说到的内容很多,但大体总结为以下几项。
第一呢:东北到处是武器和物资,咱们可以随便拿。
第二呢:我们已经占据了一部分军用仓库,弹药多的数不清。
第三呢:扩兵非常容易。
当时的毛主席尚在重庆谈判,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五人前往东北组建东北局,从华东地区抽调大量部队充实冀东、辽西走廊、沈阳地区。
中央从全国大局出发,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陈毅前往山东,罗荣桓前往东北,林彪前往热河。
这套班子,大体以山东、热河、东北为核心区,准备凭此建立强大的解放区,为后续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准备。
10月,国共双方向东北运兵的魔幻竞赛,达到了白热化的境地。
山东、华中地区9万多人正陆陆续续从海路、陆路想着东北地区行进。其中黄克诚、梁兴初的部队备受倚重,成为当时我军进入东北地区时,战力较强的两支部队。
10月12日。
蒋介石亲自任命的东北行营主任熊式辉抵达曾经伪满洲国国都长春。
10月22日。
杜聿明被任命为东北保安司令部司令长官,并于28日进抵长春。
国民党方面,文武两套班子已经抵达东北。
与此同时,刚刚结束重庆谈判回到延安的毛主席,也立即给东北局去电:
“蒋军从秦皇岛登陆,向山海关、锦州攻击前进,是必然的。除令在途各部兼程急进,胶东方面星夜海运,并令林彪急至沈阳助你指挥作战外,望你就现有力量加强训练,并动员民众坚决阻止登陆,争取时间。”
为此,毛主席给东北局划定了两条防御战线:
以锦州、营口、沈阳为核心。第二条,以庄河、安东为核心。那时候的毛主席已经意识到,随着初期我党对东北的规划安排,先期进入东北的部队为了尽快发展,大多处于分散状态,从重庆回来的毛主席敏锐捕捉到了这一信息,令东北局暂时放弃过去分散的方针,必须要集中一定可控制的兵力,以便更好的阻止国军进入东北。
从曾克林、李运昌率先出关,到刘少奇正式下令组建东北局,并抽调地方兵力紧急进入东北,这些时间里,李运昌所部发展最快,部队已经达到了11万人。山东、苏北作为此次出关的绝对兵员输送地,除了沿海路在庄河、安东陆陆续续的登陆部队外,苏北黄克诚3师(35000人)、山东梁兴初1师(7000人)尚在路上马不停蹄的前进中。
所以,东北战场最能依仗的就是李运昌所部发展起来的11万大军。
然而,李运昌作为第一批入关的部队,不仅要承担探路职责,还要承担东北城市驻防职责,他发展起来的部队分散实在太广,当收到毛主席电报中提及到的“必须集中一定可控制的兵力”电报时,收拢部队已经不太可能。
加上刚任命不久,还没有到达东北的军事统帅林彪,此时谁又能真正命令这些部队集中呢?
毛主席、刘少奇接连发出两份电报,询问林彪现在何处?
10月29日。林彪终于出现,进抵沈阳的林彪已经收到消息,山海关地区已经集结了密密麻麻的国军。
国民党方面,第13军、第52军两支部队分别从贵州、越南海防市登上美国军舰,并于11月初在秦皇岛顺利登陆,老蒋千里之外运来的五万大军已经陈列在山海关整装待发。
毛主席将山海关至锦州这段路全部交给李运昌驻防,令他不惜一切代价守护辽西走廊,坚决阻击国军进入东北。
但是,真正的问题来了。李运昌作为第一支进入东北的部队,因部队不经考虑吸纳大量伪军、特务,虽发展速度惊人,可部队高度分散,真正具有战斗力的部队仅有最初发展起来的一万多人,这点部队分散在长达200公里的辽西走廊,其结果可想而知。
11月5日。
国民党第13军第89师对山海关城防开展试探性进攻时,山海关驻地仅有沙克部两个团。沙克所部无法应对国军的进攻。关键时刻,从山东渤海地区奔赴东北的杨国夫第7师(下辖三个团)7000多人进入山海关,接管了山海关的防守,国军的第一次进攻因为不清楚我军真实的防守兵力,暂时停止。
11月15日。
杜聿明来到了山海关前线,调集第13军第4师、第89师,第52军第25师三个师的兵力分别从正面和侧翼合力进攻山海关。
毛主席急电林彪,在锦州立马组织防线,制定锦州作战计划,坚决组织国军进入东北。
当天,山海关据点尽数丢失,杨国夫、沙克两部也在第二天黎明紧急撤出山海关,退往绥中。
在沈阳的林彪对于前方战事极为关心,但又因刚刚进入东北,与各部队之间的联络极为不便,对于前线战事根本一无所知。
他只知道,前方已经交火,收到毛主席电报的林彪又急忙离开沈阳前往锦州兴城视察战况。
山海关丢失一事,除了李运昌所部无人知晓。
毛主席从报纸上得知消息后,同时给李运昌发电,山海关、绥中、兴城必须坚守,后方林彪已经到位,黄克诚、梁兴初所部四万多人正紧急向锦州集中,希望他们一定坚守住前线,为后方部队集中争取时间。
然而,一切早已经来不及。
17日,国军又占领绥中,杨国夫所部再撤兴城,林彪也第一时间抵达兴城。
11月21日。山东梁兴初率领7000多人抵达兴城。当天,林彪向毛主席汇报实际情况,东北目前出关部队,李运昌所部主力集中于辽西,杨国夫部一路交战,梁兴初部刚刚抵达,黄克诚尚在行进中。
目前应该避免被敌各个击破,应该避免仓皇应战,应该准备放弃锦州以及以北二三百里,让敌拉长分散战线后,再选弱点突击。
但毛主席始终希望实施锦州作战计划,控制国军出关通道。林彪只能暂时后撤至锦西江家屯,执行命令。
在11月22日,杜聿明大军连占兴城、葫芦岛、锦西三处据点。
11月26日。杜聿明大军又进入锦州,辽西走廊全部贯通,东北门户已经大开。
当天,黄克诚的3师进抵锦西江家屯。林彪也率部向着高桥、塔山方向前进,尾随国民党第13军第89师,驻防在千家寨地区的第89师受到了猛烈的进攻。
然而,林彪因无力迅速解决战斗,选择撤退,主力集中在义县、阜新地区休整,等候战机。惊了一身冷汗的杜聿明,听到前方传来林彪撤兵的消息,总算松了一口气。
战后点评:
东北战场的门户为何洞开?我们从毛主席最初的安排中可以看到,毛主席以林彪坐镇热河,罗荣桓坐镇东北,其实就是为了封关。
毛主席认为,林彪带领热河部队完全可以在山海关以西地区挡住国军的入关行动。
冀热辽军区李运昌、曾克林所部发展起来的十余万人完全有能力在辽西走廊抗住第一波进攻,至少国军在这条狭窄的辽西走廊推进速度不会太快,完全可以为锦州大后方黄梁两师四万大军的集结争取时间。
然而,李运昌、曾克林过度扩张部队,伪军、土匪、游击队混杂其中,几乎没有任何战斗力,而且部队集中于后方辽西地区,忽略了对于辽西走廊的经营。
这就导致国军进攻时,辽西走廊几乎没能形成强悍阻击力量,最终还是依靠杨国夫所部匆忙承担起辽西走廊的防御。这对早已准备充分的国军,于事无补,只能一路后撤,白白丢失了辽西走廊。
后期,林彪受毛主席指示,准备趁着国军东进,制定锦州作战计划,以锦州阻击,后方切割方式围攻杜聿明的两个军。
没想到,杜聿明两个军推进速度太快,黄梁二师又因路途劳苦,部队极为疲惫,于是,锦州作战计划林彪只是象征性敲打了一下国军后翼,随机将主力撤退至义县、阜新地区休整,以待战机。
东北门户已然洞开,国共之间在东北战场的角逐由此展开。
白山黑水之间的故事,再也没有了日军投降后东北民众街头欢呼的那幕欢悦,它的故事,从此变得残酷、鲜活,而又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