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得之,自我失之——萧衍,篡位称帝,却因佞佛将南梁引向末路

诗情画音儿 2025-01-21 11:46:18

萧梁:“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梁朝是南朝的第三个王朝,国祚五十六年,一共经历了四位皇帝。而萧衍作为南梁的开国皇帝,他的统治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南朝开国君主中在位时间最长的。

可以说,梁朝的兴衰都与他息息相关。他不仅建立了这个王朝,也亲眼见证了它的衰落,这无疑是一种悲剧。

萧衍通过篡齐建立自己的帝国,这与前代的刘裕篡晋、萧道成篡宋如出一辙。在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或许会犹豫:这个位置真的那么好坐吗?

萧衍出生在“六朝金粉”的南京,天资聪颖,酷爱读书,才华横溢,尤其在文学方面展现了天赋。在齐永明年间,他成为了“竟陵八友”之一,这个文学团体围绕在竟陵王萧子良身边,影响颇深。

萧衍与南朝齐的皇室同族,他的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堂弟,萧衍则是萧道成的族侄。因此,除了个人努力之外,家族背景也为他的政治成功提供了助力。其父亲曾担任侍中、卫尉等要职。

在科举制度实施之前,中国的官员基本上依赖于世袭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的方式选拔。因此,家族背景显得尤为重要。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观念尤为突出,如果不是名门望族的人,想要进入仕途是相当困难的。萧衍正是借助家族门第的优势踏上了仕途之路。

当齐武帝去世后,新继位的萧昭业沉迷于享乐,疏于政务。多位老臣多次苦心规劝,但都被他置之不理。萧昭业的荒唐行为引发了朝野的不满。此时掌握权力的大臣萧鸾见时机成熟,准备废黜皇帝,掌握政权。

萧衍选择站在萧鸾一边,为其出谋划策。三个月后,即隆昌元年(494年)七月,萧鸾进入皇宫杀死齐帝萧昭业,并假托太后的命令,将其废为郁林王,随后拥立萧昭业的弟弟、年仅十五岁的萧昭文为皇帝。

不久后,萧鸾将萧昭文害死,自立为帝,称齐明帝。由于萧衍在这场政治投机中取得成功,他被提拔为黄门侍郎,地位开始显赫。

力拒魏兵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亲率三十万大军进攻南齐。齐明帝萧鸾起初派遣左卫将军崔慧景和宁朔将军裴叔业迎击。当北魏军队分兵攻打义阳时,萧鸾又派遣萧衍和平北将军王广之前去救援。

当王广之的部队距离义阳还有一百里时,他因听闻北魏军队强大而犹豫不前。萧衍则主动请缨担任先锋,与北魏军交战。王广之于是将部分军队交给萧衍指挥,继续向义阳进发。

萧衍率军连夜从小路迅速赶到距离北魏军几里之外的贤首山(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县西南,亦称贤隐山),命令士兵在山顶插满旗帜。

天亮后,义阳城内的齐军见此情景,误以为援军已至,士气大振,遂出城攻打北魏军,并顺势放火。与此同时,萧衍也趁机从侧翼夹击北魏军。

北魏军在齐军前后夹击下溃不成军,只好退却。齐军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萧衍也因战功而升任太子中庶子。

公元497年的秋天,北魏军队再次向南进攻,先后攻占了新野和南阳,前锋直逼雍州(今湖北襄樊市)。

面对北魏的攻势,齐明帝萧鸾迅速派遣萧衍率军增援雍州。

在雍州西北的邓城,萧衍被北魏大军重重包围。意识到城中粮草不足,他对部将说道:“我们远道而来,已经相当疲惫,本该休整。然而,如今受到强敌围困,如果军中得知粮草短缺,恐怕会引发兵变。为防不测,最好趁敌人立足未稳时,突围而出。”

然而,随着魏军人马越来越多,北魏的军队士气高昂,没有丝毫的胆怯退却的意思,萧衍的部下心生恐惧,竟私自率部逃走。人心离散,队伍也带不动,南齐的其他部队见状,也纷纷溃散。

萧衍难以控制局势,无奈之下,只好退往樊城,才稳住了阵脚。

此战之后,齐明帝萧鸾任命萧衍为辅国将军,代理雍州刺史一职。

从此萧衍就有了自己固定的根据地,为他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他日后争夺齐政权的重要资本。

受禅称帝

公元498年,齐明帝萧鸾驾崩,其次子萧宝卷继位。

而萧宝卷在经历过几次叛乱后,仍不知悔改,一如从前,奢靡享受。

此时,萧衍在雍州秘密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准备推翻萧宝卷的统治。

公元500年11月,萧懿被萧宝卷害死的消息传到襄阳后,萧衍听闻哥哥被害,十分愤怒,觉得时机已成熟,于是立即召集部下商议废掉萧宝卷,得到部下的一致赞同。

于是,萧衍率军自荆州顺长江一路东下直逼建康。

萧宝卷起初听到萧衍率军东下的消息很不以为然,认为会像之前几次那样,用不了十天便会将萧衍击退。因此,他只命令储备百日的粮草,还对手下人夸口道:“等萧衍打到台城门外的时候再想办法对付他也不迟!”

直到萧衍打到离建康不远的江宁时,萧宝卷才慌了神,急忙调兵遣将,保卫建康。

萧宝卷派遣征虏将军王珍国率领十万大军驻守城池,并由宦官王宝孙督战,同时拆毁朱雀桥以断绝退路,准备进行最后的决战。

萧衍的大将王茂奋勇当先,率先冲入敌阵,势如破竹。大军紧随其后,雍、荆两地的将士都拼死作战,鼓声震天动地。齐军逐渐不敌,迅速崩溃瓦解。

萧衍乘胜追击,兵临建康城下。

此时,齐军士气低落,许多人看到南齐的颓势,纷纷投奔萧衍,甚至连守城将领也相继投降。于是,萧衍率军直逼皇宫。

萧宝卷突闻兵至,慌忙逃跑时被身旁宦官黄泰砍死,时年仅十九岁。

萧衍攻占建康后,便拥立萧宝融为傀儡皇帝。同年,萧宝融封萧衍为梁王,升任大司马,掌管中外军国大事,还享有带剑上殿的特权,也不用向皇帝行叩拜大礼(入朝不趋,赞拜不名)。至此,萧衍掌握了南齐的军政大权。

公元502年,萧衍以宣德太后令,逼齐和帝萧宝融禅位,自己登基为帝,国号梁。

南齐到此灭亡。

“菩萨皇帝”四十八年的统治

萧衍登基初期,政绩非常显著。鉴于刘宋、萧齐亡国的教训,他总是勤于政务,孜孜不倦。但到了萧衍统治后期,不仅政策频繁出现失误,而且大肆尊崇佛教,优待宗室,尤其是引狼入室,造成“侯景之乱”,不仅亲手断送了梁朝,自己也落得饿死的悲惨下场。这正印证了他所说的,“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梁武帝即位后,专注政务,过着简朴的生活,是一位颇有作为的君主。据史书记载,他在冬季时,每天四更便起床,点灯批阅公文,哪怕手被冻裂也毫不在乎。

即位不久,萧衍便按照佛教的戒律来安排自己的日常作息。每日只吃素食,不沾荤腥,甚至在祭祀祖先或举办宴会时,也命人准备素菜,禁止使用牲畜。

萧衍的饮食极为简单,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身穿粗布麻衣,居室内除了一张床外,没有其他奢华的家具。他还要求后宫的妃嫔和侍女们穿着朴素,避免艳丽。他从不饮酒,平日也不听音乐。

梁武帝非常注重个人仪表,无论何时何地都衣着整齐,即使在酷暑,也不袒胸露腹。他对待臣子礼貌周到,衣冠未整时绝不与人会面,即便是对内廷的小臣,也如同对待宾客般礼遇。

梁武帝在经济和政治领域实施了多项积极措施。

在农业方面,他推行了籍田制度。尽管这在当时或许只是一种象征性的举措,但确实对鼓励农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要求民众积极开垦荒地,并指示各级政府为贫困农民提供贷款以购买种子。此外,萧衍允许因战乱而迁徙的流民返回家乡,恢复他们原有的土地和住房。

对于被征为公田的荒地和废宅,除了已经由官府开垦的部分,其余都分配给农民耕种。同时,他禁止豪强占用公田,但允许富裕家庭借给贫民耕种以共谋发展。

这些政策虽然反映了封建地主政权的剥削本质,但也体现了政府对农耕的重视,强调不让土地荒废。除了鼓励农业生产,萧衍还推行了屯田政策。在他的统治时期,屯田规模超越了前朝宋、齐。

屯田主要集中在北方边境的荆、秦、司、豫等州,通过利用官田和荒地,让士兵在驻守边防的同时耕种。这不仅减轻了粮食运输的负担,也对边防的稳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税收政策上,萧衍多次下令减少农民的租税负担,有时甚至免除孤儿寡母家庭当年的赋税。对于那些逃亡他乡后重新开始生活的人,五年内免除他们的税赋。他延续了宋朝和齐朝的政策,继续实施“土断”,即废除侨居郡县,将外来户籍并入当地郡县,以便更好地控制人口并增加政府收入。此外,他还对户籍进行了整理。

在政治方面,梁武帝重视任用有才华的官员,并派遣使者巡视各地,监督地方官员的行为。萧衍倡导严惩贪污腐败,选拔贤能之士,强调不拘一格用人才。名将陈庆之就是他提拔的。

萧衍还下令如果小县令有才能,就提拔为大县令;大县令有才能,则升任为郡守。同时,他还设立了专门的人才搜寻机制。

尽管梁武帝萧衍在位期间,南方人民仍面临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但因长期的和平及人民的努力,江南地区的经济仍有所发展。

那时,耕地面积有所扩大,农作物品种也逐渐增多,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江南的肥沃之地,甚至出现了亩产二十斛的高产记录。

天监四年(505年),江南地区迎来了丰收,粮食价格极为低廉,一斗米仅需三钱。京城建康是一个繁华的都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

史书记载,梁代时建康拥有二十八万户人家,按每户五口人计算,人口总数达到一百四十万,是当时世界上少见的大城市。除了建康,荆州、成都等大城市也十分繁荣。成都以其蜀锦和川马闻名于世,长江下游三角洲地区的商业活动也非常活跃。

猜疑心重,自受其害

在封建时代,许多皇帝都对权臣心存疑虑,梁武帝萧衍也不例外。

萧衍担心开国功臣会对自己的皇位构成威胁。在这些功臣中,范云和沈约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们都有劝进,帮助萧衍成功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然而,萧衍并未予以重用。

范云在南梁立国之初便去世,而沈约也未得到重用,朝政由其他人掌控。萧衍不仅没有给予沈约应有的重视,反而常常责备他,导致沈约忧郁而终。对功臣的吝啬与他对皇室宗亲的优待形成了鲜明对比,甚至显得偏袒。

然而,这种偏袒并未给萧衍带来益处,反而令他受到了严重打击。这也是他后来皈依佛教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他的六弟萧宏和次子萧综尤其令他失望。

萧宏虽然平庸无能,但爱财如命,储藏在库房里的财物就堆满了将近一百间。当时有人向梁武帝报告说萧宏家库房中暗藏有兵器铠甲,想要图谋不轨。梁武帝很不高兴,亲自前往探视。

结果打开库房一看,每间房子里都堆满了钱财。根据史书记载,萧宏所收存的现钱就有三亿余万,其他库房里的如布、绢、丝、帛、漆、蜜、蜡、朱沙、黄屑等杂货,多得无法计算。

梁武帝一看不是武器,大为高兴,对萧宏说:“阿六,你可真会营生啊,家当不小!”

由此可见,只要不是谋反,萧衍对家族宗室都十分地偏袒纵容。

萧宏奢侈过度,沉湎声色。王府规模宏大,仿佛帝宫,光侍女就有千人。萧宏的宠妾江无畏的服饰器物很是奢华,一双鞋子价值千万。她喜好吃鱼头,经常每天要进三百条鱼,其他山珍海味吃不完的,都扔到路上。如此奢靡无度,令百姓暗恨不止。

萧综是萧衍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的母亲吴淑媛是前朝南齐昏君萧宝卷的宠妃。

南齐城破灭亡后,萧综的母亲被萧衍纳入后宫不到七个月,便生下了萧综,因此萧综可能实际上是东昏侯的儿子。所以萧衍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带了帽子,但萧衍十分大度,对萧综一视同仁,萧综并未因此受到不公对待。萧衍不仅封他为亲王,还任命他为大将军。

后来,萧综的母亲吴淑媛失宠,由于对萧衍的怨恨,她将萧综早产的事情告诉了他。从此,萧综认为自己是东昏侯萧宝卷的遗腹子,逐渐与萧衍疏远。

不久,南梁与北魏在边境发生冲突,萧衍派萧综率军出征,两军对峙之际,萧综突然临阵倒戈,选择投降北魏。

北魏对此十分满意,授予他高官厚禄。萧综改名为萧缵,还为东昏侯服丧三年。萧衍得知此事后,极为愤怒,撤销了萧综的封号,并将吴淑媛贬为庶人。

不久后,吴淑媛去世,萧衍圣母心爆棚,心生恻隐之情,又下令恢复萧综的封号。

这些事情对萧衍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在开国之初,萧衍十分重视儒家思想,亲自撰写《春秋答问》等书籍,解答大臣们的疑问,倡导良好的学习氛围。

然而,在晚年,尤其是在经历了上述事件后,佛教的教义深深吸引了萧衍,使他逐渐看淡世俗,从儒家转向佛家,成为历史上著名的“菩萨皇帝”。

.梁武帝的崇佛和舍身入寺

梁武帝提倡尊儒崇佛,称自己为“菩萨皇帝”,并宣布佛教为国教。他在国内大兴土木广修佛寺,广建佛塔。

根据史载,仅建康一地就建有佛寺五百余所,僧尼达十万余人。全国共有寺院两千八百四十六所,僧尼不计其数。

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春》中写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就是对南朝当时佛教兴盛的真实写照。

梁武帝在位时修建了许多佛寺。除了为法云、僧曼等法师建造光寺、开善寺等名刹外,还分别于天监元年(502年)、普通元年(520年)、大通元年(527年)为父母和自己建造了大爱敬寺、智度寺和同泰寺。

为了营建佛寺,梁武帝甚至不惜牺牲皇帝的尊严,豪取巧夺。有一次,他强迫世家大族王骞出卖其曾祖父王导的赐田。王骞不卖,令梁武帝大怒,不仅强行以低价买王骞的田地,还将其贬为吴兴太守。

又有一次在修建寺庙时,缺乏上等木材,当时曲阿(今江苏丹阳县)人弘氏家有好木材,当地官吏为了讨好梁武帝,便诬告弘氏犯了抢劫罪,处以死刑,把木材没收,送往寺院工地。

除了广建佛寺,梁武帝还大力扶植寺院经济。他经常以皇帝的身份“舍财”给寺院,每次布施均在千万以上。

据当时有人记载,梁武帝讲经时,自舍银、绢等物二百零一种,值钱一千零九十六万;太子施舍钱、绢,值钱三百四十三万;六宫所舍又有二百七十万。梁武帝一面用金、银铸造佛像,一面又不断扩充寺院的田产。例如大爱敬寺的金铜佛像高达一丈八尺,智度寺的正殿也造丈八金像,同泰寺有十方金像和十方银像。

大同年间(535—546年),梁武帝更是下令强买长干寺周围数百户百姓的宅地,以为寺扩建。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和资助,各寺院经济呈现畸形的发展和膨胀。

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佛教开始迅速而广泛地传播开来。崇佛、吃素成为风尚,以致当时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无论士族抑或寒人,在给自己的子女取名时,往往喜欢加一个“僧”字,有人干脆给自己改名,加个“僧”字,以示自己的虔诚信仰。估计南梁名将王僧辩,名字中的“僧”来源于此

王朝贵族和地方官吏更是尽情向人民搜刮钱财,献给寺庙,以祈求来生的幸福。大量人口的出家,使“天下户口,几亡其半”。

最后使寺院拥有众多的劳动力和土地资财,形成了特殊的僧侣地主阶层。

佞佛造成社会财富大量流入佛寺,国家也损失了大量户口,以致财政、劳动力严重不足,加剧了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之间的矛盾。因此,世俗地主中不断有人从维护封建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激烈地反对崇佛。

南梁郡丞郭祖深抬着棺材到宫门,冒死向梁武帝进谏,指出佛教泛滥的危害,建议让四十岁以下的没有道行的和尚还俗务农,但没有结果。

与他同时的荀济,上书从中国固有的伦常道理来指斥佛教,还进一步指出佛教的十大罪状,建议禁佛。荀济的上书触怒了梁武帝,几乎被杀死。

在梁武帝崇佛历史上,最著名的还是他四次舍身佛寺,出家做和尚,以表白自己“不贪天下”。

公元527年,梁武帝下令在皇宫旁建造了一座寺庙,命名为同泰寺。寺庙建成后,他又在皇宫与同泰寺相对的位置开设了一扇门,称为大通门。这样一来,他出入宫殿和寺庙之间就变得十分便利。

同年三月,梁武帝向文武百官宣布,他已看破世俗生活,决定到同泰寺出家为僧。百官见此都懵了,没听闻过这种事情,于是纷纷劝说,梁武帝都不为所动,最终真的脱下龙袍,换上袈裟,剃去头发,住进了同泰寺。

满朝文武大臣焦急万分,纷纷赶往同泰寺,跪在这位皇帝僧人面前,不断磕头和恳求,希望他能够回宫执政。

起初,梁武帝无论如何也不答应,直到群臣以一亿钱的代价赎回这位和尚皇帝,寺庙方面同意后,梁武帝才勉强回宫继续履行皇帝职责。

两年后,即中大通元年(529年)的九月,梁武帝萧衍,在同泰寺举行了一场规模浩大的佛教仪式,称为“四部无遮大会”。

“四部”包括和尚、尼姑、善男和信女,而“无遮”意味着不设限制,任何人无论贫富、地位或教育程度,都可以参与。那天,寺庙内钟鼓齐鸣,乐声不绝,十分热闹。

佛堂内香烟缭绕,信徒络绎不绝。

梁武帝也穿上袈裟,口念佛号,带着一批臣子前来礼佛。礼佛结束后,不知为何,他又萌生了出家为僧的念头,决心不再回宫。当晚,他便留宿在同泰寺,与普通僧人无异。

大臣们十分着急,纷纷前往同泰寺劝说梁武帝回宫,多次努力却收效甚微。最终,梁武帝告诉他们,自己已是佛门中人,要想让他离开,必须积德行善。经过一番思考,大臣们决定再次用老办法。

于是,朝廷筹集了一亿钱,才将梁武帝赎回,十月份他才回到宫中。

第三次“舍身”与第二次相隔了十五年,情形相似,最终仍是用钱将他赎回,才告一段落。

到了第四次“舍身”时,梁武帝已经八十四岁。虽然与前三次如出一辙,但就在他被赎回的当晚,同泰寺突发大火,佛塔被烧毁。

或许有人实在无法忍受梁武帝一再的行为,俗话说“事不过三”,这已是第四次了。但梁武帝认为这是魔鬼作祟,决定举行更大的法事来镇压。他下令重建佛塔,新塔要比旧塔高一倍,以镇压魔鬼。

梁武帝聚集了许多和尚做法事,耗费了大量香烛,诵经数日。他还命大臣随行烧香磕头,并派遣工匠上山采石砍树,耗费巨资,计划建造一座十二层高塔。然而,新塔尚未完工,他便被侯景拘禁饿死。

梁武帝晚年对佛教的痴迷达到了昏庸的程度,最终自食其果,导致了“侯景之乱”,梁朝也因此在他手中走向灭亡。

0 阅读:11
诗情画音儿

诗情画音儿

一个音乐、历史、体育、影视、动画、情感,六边形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