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仲恺、大亚湾、惠东,谁最有机会成为未来惠州新市辖区?

明仔列夫捏 2025-02-18 09:08:41

近几个月来,惠州不断传来惊喜,GDP首进中国城市Top50,惠州领导层迎来文科生一把手和首位80后核心干部,深圳地铁传来延伸惠州可能性的新消息等。

那么我们不妨思维再扩散一下,是否可以推测一下,未来惠州市区扩展的可能性?

话题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有个共识,那就是,其实作为拥有城区常住人口300万+的惠州,国家是允许可以设立5-6个市辖区的,而反观惠州目前的经济体量、人口数,却只有两个市辖区是远远没有达到国家的标准的。

国家发改委提出的《2023年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以及在国家支持Ⅱ型大城市(城区人口100-300万)优化市辖区结构的政策背景下,目前,惠州剩余的几个县区中,谁最有机会成立市辖区呢?

一般的,成立市辖区,除了上述的条件需要300万可以设立5-6个市辖区外,还要看看该地区的城市发展成熟度,即,建成区是连片化的,而不是碎片式的,经济总量达一定规模,且产业结构的第二、三产业占比>90%,单区管辖面积一般控制在500-1500平方公里,就这条件下,我们再来判断咱们哪几个县区符合。

一、博罗县撤县设区条件分析

博罗县的面积约为2858平方公里,就面积而言,博罗甚至还超过了深圳、东莞,足足够拆分成两到三个市辖区。而常住人口有121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非常接近惠阳区的70%,2024年GDP达952.24亿元,超现有市辖区均值有余。前段时间还完成了长宁、福田两镇的合并,东江沿岸泰美、罗阳、龙溪、龙华、长宁、园洲、石湾和福田,已经形成连片,而且,博罗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型,赣深高铁博罗北站日均客流破万人次,这两个硬指标也是加分项。

目前来看,博罗可谓是最接近升格市辖区的条件的。未来需要克服的问题是,东西部镇域经济落差(东部7镇人均GDP仅西部1/3),至于未来是会让博罗总体独立建区,还是拆分西部石湾、园洲、长宁等镇建区,那就是以后的是了,关键年份在2025-2028年。

二、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设区条件分析

大亚湾自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后,风头一时无两,可谓是新闻关注的焦点,2024年GDP达1036.02亿元,单位面积GDP密度高达4.8亿/km²,甚至超过超级无敌的深圳南山区。另外,还有埃克森美孚乙烯项目(1200亿投资)这个Buff,建成后年预计增税收80亿。还有两个重要投资:1.滨海文旅综合体(华侨城投资200亿)2.大亚湾科创园(已入驻2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参考广州南沙模式,争取"功能区+行政区"双牌照,大亚湾也是仅次于博罗第二个可能转正为行政区的地方。

三、仲恺高新区设区条件分析

鉴于惠城区目前服务的城市人口,已经临界过载,仲恺区独立也是指日可待。

2024年仲恺高新区的GDP突破 1160 亿元,迈入“千亿高新区”行列。外加两大工程强势加持:粤港澳大湾区数据产业园(2000机柜规模)和百度Apollo自动驾驶测试基地。

目前,惠城区-仲恺高新区-惠阳区已形成建成区连绵带(约800km²),这一面积足以让惠州坐稳全省第四把交椅。

未来仲恺完成旧区改造、工业上楼、潼湖智慧区发展达一定规模后,再整合沥林、潼侨等镇街,即可形成500km²连片的新城区。未来仲恺还需要争取地方立法权,突破行政管理权的限制,至于是否有需要单独设立市辖区,则视乎深圳都市圈发展需要。

四、惠东县设区条件分析

目前,惠东县常住人口102.28万人(2023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8.7%,距离设立市辖区尚有些差距。

虽然,惠东设区的可能性是第四,但也都非常接近。深汕合作区外溢承接,吉隆-黄埠片区重点承接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依托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和粤港澳特色合作平台(环大亚湾区域),惠东未来的经济也会有所加速。

稔平半岛为惠东重点发展地区,借助惠东南站滨海新城起步区开始发力,在建稔平半岛环岛公路(串联12个景区),引入华强方特"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公园。

未来需突破的问题是交通瓶颈,可能不会立即成为市辖区,但会分出稔平半岛作为功能区,集中发展文旅,地位类似如今仲恺、大亚湾。

此外,需要注意的几大重要工程,将直接影响行政区划调整的优先级与节奏:

1.赣深高铁经济带(博罗段)

2.环大亚湾科创走廊

3.中海油惠州炼化三期

4.广汕高铁经济带等省级重点项目进展

这四个区域将最先受益于行政区划调整带来的土地价值重估红利。

结论

经过上面的分析,笔者推断,设立惠州未来新市辖区的优先序列为:博罗县(5年内)>大亚湾(条件已成熟)>仲恺(需政策突破)>惠东县(未来十年有机会)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明仔列夫捏

明仔列夫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