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叶帅向中央提出一个要求,邓公没有同意

栩说历史 2024-03-22 15:34:50

1981年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正值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动乱时代的结束,邓公开始执掌中国,确定了未来中国前进的方向。

从“包产到户”到“市场经济”、从“与世界接轨”到“拥抱全球化”,可以说曾经相对封闭的“红色”中国,从这时候开始,逐步走向一个全新的方向。

可能我们今天看来,会不由地自主赞叹邓公当年的高瞻远瞩,但是身处当时那个大环境下,没人知道未来会怎样。所以绝大多数人所期待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真正有懂政治、有执行能力的掌舵人,能够带领国家向着未知的未来,一点一点摸索前进。

当然了,这个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和一部分高层领导班子,属意和支持的领导人还是邓公。毕竟邓公本身有着相当深厚的威望,并且在经济建设上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思维,可以说邓公的领导,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当时最优秀的选择。

不过在这个问题上,当时国家的大多数领导层,反而是有所争议的。这主要是因为,如果按照论资排辈来算,当时最应该担任国家领导人的人选,其实是叶帅。这主要还是源于在结束动乱年代的整个过程中,为党和国家作出最高贡献,帮助党和国家步入正轨的关键革命元老,就是叶帅。

而面对这种情况,叶帅自己也心知肚明,于是他当即就向中央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中央可以将政治局常委的头衔排名调整顺序,把自己的名字放到邓公后面,以此来凸显出邓公的政治地位,以及对于掌控国家的合法性。

但是当叶帅向中央提出了这个要求后,邓公却反常地拒绝了,那么,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深刻原因呢?邓公又为什么要拒绝叶帅这个看上去更加稳妥和周全,而且对自己更加有好处的要求呢?

这里我们要先说的一件事,那就是叶帅和邓公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非常不错。当年在国内革命运动方兴未艾的时候,两个人就经常一起搭档,进行革命事业的宣传活动。而且两个人还并不仅仅是革命战友的关系,他们的关系甚至已经到了两家的子女也是发小,相互陪伴,一起玩耍长大的程度。

所以说在那些的动乱岁月中,叶帅为了想办法保住邓公,曾经进行过很多努力。例如他当时经常向教员提出建议,认为邓公有着很独特的才能,并且还有很强的个人意志力,完全可以去肩负更重要的任务和使命。

实际上在那些年代里,邓公能够最终从禁锢和打压中坚持下来,跟叶帅施加的努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后来在叶帅等老同志的主导下,中央粉碎了倒行逆施的“四人帮”,让中国从混乱局面中被解放出来。之后叶帅也是第一时间向中央提出申请,要求中央将邓公调回原本的岗位。其实这点也能够说明,叶帅和邓公之间有着多年友谊所构成的信任,以及彼此之间曾朝夕相处下所建立的了解。

从这种程度上来讲,邓公在此后的执政成果,其实根本正是来源于叶帅为他树立下的威信。

而相对于推荐邓公,叶帅更令人感到高风亮节的点,在于叶帅还曾主动拒绝了自己可能会担任国家主席的机会。其实在国家拨乱反正的开始阶段,也曾经有人向叶帅提出过建议,希望叶帅能够在这种客观现实局面下,担任国家主席的职务。

毕竟叶帅本身德高望重,而且曾经在国内革命战争和事业中屡立功勋,因此以叶帅的身份,如果担任国家主席,几乎是没有人会反对的。

但是面对这个提议,叶帅却主动选择了拒绝,因为按照叶帅自己的说法,他拒绝的核心原因在于,自己的年龄已经很大了,而国家经过了长时间的动乱,急需新鲜血液在政治上进行补充,尤其需要一个相对年轻的人,来带领国家向着新的方向前进。而以自己的年龄,实际上并不足以担当带领国家转型的重要使命。

这件事,其实充分反映了叶帅深厚的革命觉悟和精神。而再结合叶帅后来推荐邓公担任国家的领导人,并且带头支持邓公主导的改革开放工作,更是不难看出,两个人在对于国家发展方面的默契和相互之间的认同以及协作。

实际上,在为国家考虑这方面,邓公内心的坚持,一点也不比叶帅少,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邓公的长远眼光是更胜过叶帅一筹的。

例如,邓公早在他领导国家的最初岁月里,就曾经认真想过,在自己之后能够继承改革开放的意志,坚定带领国家继续前行的人选。当他对当时党内的众多年轻干部进行过一番考察和思索后,最终他选择的人选就是胡耀邦同志。

而邓公选择胡耀邦同志的原因也比较简单:那就是胡耀邦一方面具备坚定的革命素养,另一方面也拥有相当出色的革命觉悟,可以说由胡耀邦同志来领导中国继续走改革的事业,这本身就是最稳定而且最具备可行性的。

而胡耀邦同志在得知了邓公的器重和看好后,同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坚持,他接受了邓公的嘱托,并且在邓公嘱托的基础上,在各个地区坚持开放市场,引进外资,同样也以实际行动来回报了邓公对他的期待。

可惜的是,天不假年,胡耀邦同志因为政务过于劳累,加上心系百姓到处奔走,最终意外去世在了岗位上,而这也成了邓公内心深处一个伤疤,久久不能愈合。

实际上,邓公治理国家的晚年,最多考虑的东西从来就不是个人的身份和评价,二十袋有一种“知我罪我,其惟春秋”的磅礴感,而他在晚年也经常与叶帅、陈云、李先念等一些列国家的老一辈革命元勋讨论问题,内容也是去思考国家的建设和民族前进的方向。

邓公心中是很清楚的,中国必须要改变,走向一个更加宽广和伟大的未来,而不是停留在当下的状态中,尤其是中国在20世纪的最后几十年中,原本就置身在一个世界化的变局和浪潮中,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不会以个人的意志作为改变,所以作为中国的掌舵人,如何让中国跟上这股潮流,才是关键。

因此也就有了后来的南巡,也同样有了一系列重要的国家举措。即使站在今天,我们去看邓公当年的举措,也不能感叹于邓公高瞻远瞩的布置,他的目光能够看到国家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发展,这本身,或许正是一种光荣和使命。

所以我们其实也能够理解,邓公为什么没有同意叶帅向中央提出的建议,说到底是因为邓公并不在意这些虚名,他反而更希望,叶帅能够成为自己的助力,在帮助国家发展和提出优秀建议的这方面,来有一个其他的方向,邓公或许也想过,如果自己的很多决策有了一些问题,或许有一个可以帮助自己从另外角度修正的人,这才能让国家不至于陷入一种迷茫的境地。

所以邓公也坚持让叶帅的名字还是依然排在自己前面,不为别的,只为了在国家治理上,有一种别样的平衡,作为执牛耳者,邓公对一切都是充满了一种务实的精神。

这或许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幸运,在那些年代中,诞生了这么多优秀的领导人物,从教员开始一直到邓公,中华民族最艰难的时代,依然会有真正的英雄带领着我们前进,辅助我们找到其他的方向,而这种光荣,是很多其他民族所梦寐以求,但是却又不具备的。

从改革开放直到今天,我们经历了很多事情,也在很多事情上有过打击和迷茫,但这些其实都不会改变我们前进的动力,毕竟我们很清楚,未来到底应该往哪里走,也很清楚,一切都是民族前进和觉醒的动力。

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是一个强盛的国度,也是世界第二强国,正在奋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奔跑,实际上一切的原因,都是早早种下了,我们今天去回望当年中国的革命领袖们为了国家发展所做出的一切努力,就不难明白,他们真的曾经考虑过方方面面。

邓公和叶帅这简单的谦虚,背后却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发展所做的深刻思索,他们的革命友谊,在这种更加宏伟远大的目标之下,显得熠熠生辉,他们所真正在意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将个人寄托在时代的背景下,谱写出的一曲曲赞歌,这种歌声,回荡在我们今天普通人的耳边,也带有一种浪漫主义。

毕竟,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从未远去,我们今天的人,也会继承他们曾经的意志,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再创辉煌。

0 阅读:73

栩说历史

简介:栩说历史,你身边的历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