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保镖米施:希特勒近身侍卫,守卫元首5年,晚年披露众多细节

论戈 2024-07-09 19:15:07

2004年,德国大片《帝国的毁灭》在全球上映,这部电影反映了纳粹元首1945年在柏林“元首地穴”里最后的日子,整部电影素质非常过硬,在全球掀起回忆二战史的热潮。

当年9月,该电影的柏林首映结束后,一个87岁的白发老翁摇着头走出电影院,他对记者说:“这电影太夸张了,像个舞台剧,要知道地穴里从没有哭喊和尖叫,那里很严肃。”

这个说话的可不是普通人,他叫罗胡斯·米施,是纳粹元首的贴身保镖,陪伴纳粹元首走完了生命的最后5年。

罗胡斯·米施,德国党卫军中士,虽然军衔不高,但他却是纳粹元首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

从1940年开始,米施被召入元首卫队,担任贴身侍卫以及电话接线员,他手里掌握着纳粹元首最后几年所有的生活资料,还了解纳粹党高层不为人的秘闻。

战后半个世纪,米施一直隐姓埋名,低调地生活,但是他的特殊身份注定让他无法消失在媒体和学者的视线里。

米施不断受到媒体的采访,还有学者来上门访问,考证当年纳粹元首的生活细节和一些决策细节。晚年的米施不得不写了一本《我曾是元首的保镖》,来把自己的经历公布于众。

罗胡斯·米施出身平凡,在二战开始时也只是个普通军人,他是怎么进入纳粹元首护卫队的?他对自己当保镖的岁月有什么评价?晚年的他生活如何?

一、米施:一个标准的德意志战士

罗胡斯·米施,1917年出生在德国西部的西里西亚地区的奥伯来,这片土地在二战后被割让,现在属于波兰。

米施出生时,德国正处于世界大战之中,德军两面接敌,东线和沙俄大战,西线和英法联军作战。

因西里西亚地区位于前线,米施的父亲征召入伍,在1918年身负重伤,最终死于伤口感染。

后来,米施的母亲和爷爷奶奶抚养米施和哥哥长大,但在1920年,米施的母亲死于肺炎,这在当时的德国比较常见。

爷爷奶奶辛苦拉扯着米施兄弟,但不幸接连而至,1922年,米施的哥哥游泳时淹死,他成为了家庭里唯一的独苗。

中学毕业后,米施曾在一家工艺品厂当学徒,学习绘画,后来他立志成为画家,曾在科隆等地接受专业培训。

如果没有二战爆发,那米施很可能会成为一个艺术家,但在1937年,米施接到了纳粹德国的兵役通知书,米施选择加入了党卫军。

1939年二战爆发,米施曾随军前往波兰,他当时并不在一线步兵,而是军队的文职联络官。

但倒霉的米施还是在波兰战役负伤了,他和战友被波兰军队埋伏,米施被子弹击中后掉下车,差点丢掉小命。

随后,米施被送回德国养伤,他本想在伤愈后重返军队,但是党卫军却给他换了一个任务。

米施回忆:当时自己接到了一个神秘电话,说他不用去老部队报告,“总部”安排他一个新任务。

米施并不知道这个任务的内容,和他一起被征兆还有一个叫亨切尔的年轻士兵。

等他们到了党卫军总部后,才得知自己是要给元首希特勒当保镖。

“为什么是我?”

米施曾一度困惑不解,自己是千千万万德国人里平凡的一员,不是容克贵族,也不是一战老兵。

当时他23岁,在军队里无亲无故,在战场未建寸功,让他去做纳粹元首的保镖,这让米施受宠若惊。

晚年的米施解释,让他去当纳粹元首的保镖应该有两个原因,首要的第一点是他的家庭底子很干净,父亲是烈士,在一战战死沙场,代表这个家庭对于国家很忠诚。

更重要的一点是,米施当年的确长得很帅,他个子高大,身材魁梧,五官端正,可以说仪表堂堂。希特勒这种讲求“种族优越”的疯子,对军人形象要求很高,自己的保镖更不能马虎。

米施的形象的确非常符合希特勒对“雅利安人”审美,而且米施刚在战场负伤,有铁十字勋章,更是锦上添花。

二、保镖生涯5年,刷新对元首的认知

1940年初,米施成为纳粹党卫军警卫队第5连的士兵,受威廉.蒙克指挥,开始贴身陪伴希特勒。

他回忆自己第一次见元首时紧张地全身颤抖,因为在纳粹德国,元首就和日本的天皇一样是“神”,米施这些年轻人在青春时代长期被纳粹洗脑,对元首的崇拜已经深入骨髓。

但是米施发现,元首本人在生活里并没有演讲台上那种霸气,他更像是个温和的中年人,没有什么癖好,也从不大喊大叫,这让米施大为意外。

当时战争如火如荼,米施在元首身边负责生活保卫和电话接线,这些工作有涉密成分,但是元首对他们非常信任,米施干活从没有人监视,也没有盖世太保“开小会”。

但在他工作几个月后,一个重大的新闻让希特勒震怒,也让米施终身难忘。

1940年5月,纳粹党第3号人物,纳粹元首极为信任的副手鲁道夫.赫斯叛逃英国。

二战史中把这段历史叫“赫斯访英”,赫斯从德国飞到英国苏格兰,说要代表德国和英国和谈,一起攻击苏联。当然,英国政府拒绝和德国合作,并且把赫斯关了起来。

后来传说,赫斯是元首本人放出去的,但根据米施回忆,希特勒对此完全不知情。

在得知赫斯叛逃后,希特勒怒不可遏,非常罕见地发了脾气,并怒吼“赫斯这家伙怎么敢这么对我”!

元首随后下令彻查这件事,把和赫斯叛逃有关的人解除职务,至于在赫斯叛逃前就知情、但是不报告给他的人,全部送往集中营关押。

米施回忆里,赫斯的叛逃是希特勒最生气的一次,而对于军事行动,他很少发火,总是跟自己的参谋和元帅们保持交流。

米施认为,希特勒其实是个非常冷静的人,平时生活规律,没有不良嗜好,而且对身边的人比较和善。

例如,米施本人在1942年结婚,希特勒得知后,居然送了他一整箱高档的香槟作为贺礼,这让他受宠若惊。

在苏德战争开始前,希特勒常在南方的巴伐利亚州阿尔卑斯山中的“鹰巢”居住,这里风景极其优美,米施直到晚年都很怀念那段生活。

“鹰巢”不断有访客到来,宴会频繁,毫无战争的焦虑,他们享受着丰富的资源,食物和酒水都是从欧洲各地运来的。

米施直到晚年都怀念那段日子,他曾说:

“虽然这样说不好,但是那段日子真的很美好。”

后来苏德战争爆发,米施陪伴元首远赴波兰“狼穴”,这里的环境比起鹰巢要糟糕很多,但是他发现元首仍然甘之如饴,在潮湿闷热的地下室里也从不抱怨。

米施常在作战会议室外面旁听,他也早已知道德国的战争形势一天不如一天,元首频繁在苏联、波兰、德国三地乘飞机往返,1944年底回到柏林的总理府,后来钻进了地下堡垒里。

在米施的工作记忆里,还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那就是偶遇元首的情人爱娃衣衫不整的一幕。

早在30年代,爱娃就跟希特勒有了情侣关系,但因为元首本人拒绝结婚,两人的关系一直没有稳定。

1935年,因为爱娃要为情自杀,希特勒才把她正式带在身边,让她当自己的“秘书和管家”。在元首的住处,米施等人都要向爱娃这位“管家”报道。

尽管爱娃明面上是公职人员,但是米施透露,爱娃的卧室和元首的卧室有暗门相连,两人晚上其实睡在一起。

有一次,米施去给元首送信,结果一进门就看见爱娃衣衫不整地在元首的客房喝酒。

米施吓得魂不守舍,爱娃却示意他不要出声,赶紧出去。米施以为自己这次死定了,结果这事儿后来却没人知道,成了自己和爱娃之间的秘密。

1945年后,德军节节败退,德国受到英美盟军和苏军的双面夹击。3月份,德军一些人就建议希特勒离开柏林,但是这位固执的独裁者选择坚持守在柏林,要和自己的帝国共存亡。

4月,米施跟着元首住进了“柏林地堡”,这是1944年刚刚修好的地下建筑,为元首在“紧急情况”下工作而诞生。

当时柏林已经摇摇欲坠,米施回忆,希特勒早早就安排了后事——他千叮咛万嘱咐,如果如果自己死了,一定要火葬。

三、晚年高调阔论,女儿断绝关系

1945年,纳粹德国上上下下都知道德国大势已去,前线的军队都是老弱病残,白白让苏军和盟军刷了战绩。

希特勒常常在地堡里一个人看地图发呆,这一幕在电影《帝国的崩溃》里有完好还原。

但是在《帝国的崩溃》里,希特勒歇斯底里地对手下和将领们嚎叫,米施回忆这种事儿从未发生,希特勒直到最后死亡都很冷静。

1945年4月30日,苏军已经基本占领了柏林,苏军前锋部队离地堡的入口只有300米距离。当天下午,希特勒吃了饭,告诉米施不要打扰自己的和爱娃,然后进了房间。

几十分钟后,有人忍不住推开房门,看到爱娃和元首已经死在沙发上,两人都服了毒,然后开枪击中太阳穴。

随后,众人按照希特勒的嘱咐,把他的尸体烧毁,因为希特勒的“老伙计”墨索里尼和情妇的尸体落到了敌人手上,被倒吊在半空中受尽侮辱,希特勒非常害怕这点。

米施等人把元首和爱娃的尸体搬出去,在地堡外火葬,在场的人向尸体最后一次行纳粹礼。两天后,米施等人离开了地堡,走之前摧毁了一切电子设备,并焚烧了文件。

跑了没多远,米施就被苏军俘虏了,他被指认是元首本人的侍官,送往苏军总部接受朱可夫等高级将领的审问。

后来,米施又被送往苏联战俘营,直到1955年才获释,回到西德定居。

此后半个世纪,他和妻子做装修生意,卖一些简单的家具和壁纸,安静度过了下半辈子。

到了晚年,因为德国的社会氛围变得宽松,米施才开始高调起来,承认自己当年的工作,并回忆和希特勒度过的5年岁月。

米施毫不掩饰自己对那段时间的怀念,他总是在赞美元首本人,以及当时的德国。哪怕外界称他为纳粹余孽,他也不在乎。

“我从不后悔当过他的保镖,从不。”

但米施唯一的女儿,因为无法接受父亲有亲纳粹思想,在90年代后和他断绝关系,两人在米施生命最后的十几年里从未见面。

米施晚年经常接受欧洲媒体的采访,甚至有纳粹狂热者向他写信、打电话,赞扬他当年为纳粹元首工作。

平时无聊时,米施还会去柏林地堡附近转悠,向游人们介绍自己,并推销自己的自传《我曾是元首的保镖》。

2013年9月15日,罗胡思.米施在柏林去世,享年96岁。米施晚年曾说自己还有很多秘密无法开口,而他会把它们永远埋在地下。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撞见爱娃赤身裸体 陪伴希特勒熬过空袭 贴身保镖回忆希特勒与情妇私密生活》,罗胡斯·米施

1 阅读:3

论戈

简介:品论历史,解读干戈,珍视玉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