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各路军阀混战,各方人物是你方唱罢登场。而在这乱世舞台中,不得不提到的一个人就是奉系军阀的首领,少帅张学良。
站在历史角度,针对张学良个人的评价是毁誉参半的——他个人在私德方面问题不胜枚举,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他的处置方式也一直被人批评。
这些评价所针对的,基本上都是张学良成为奉系实际领导后的所为,但是对于他成为奉系军阀首领的具体过程,大部分人了解得都非常有限。
在此过程中,杨宇霆的死亡就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杨宇霆其人有“小诸葛”的外号,是“民国三大小诸葛”之一。他是张学良老爹张作霖手下的大将,且备受张作霖器重。
但“老帅”死于皇姑屯之后,张学良上台,他和杨宇霆之间矛盾很大,最后几乎决裂。所以张学良最后下决心,枪毙杨宇霆,正军心,稳人心。
那么杨宇霆其人有什么本事?他和少帅为什么合不来?张学良最后是怎么杀他的?
【一】“小诸葛”杨宇霆,到底有何本事?杨宇霆是奉系军阀内部响当当的一号人物,可以说是陪着张作霖打下江山的大功臣。虽然他的辈分比张学良大,但实际上两人的年龄差距很小。
按族谱,杨宇霆的父亲是从河北逃荒到辽宁的,也算是闯关东大军的一员。
出生在清朝末期的他,还曾经凭借着自己的聪慧拿到过秀才的名头。当然在清朝覆灭之后,这个名头也就没啥大用了。
但是在那个大多数人连饭都吃不饱的年月,他能够有机会上私塾,且学得还不错,就意味着他本人必然是非常聪慧,且有能力的。
这个优势在他加入张作霖麾下之后体现得淋漓尽致。
杨宇霆曾经被公派到日本的军事院校留学,可见在当时的同龄人中,他绝对是拔尖的存在。
张作霖麾下有很多高级军官都有日本留学的经历,有意思的是,这部分军官大多和张学良的关系比较尴尬。显然在奉系军阀内部,留学经历也成为了划分派系的标准之一。
1916年4月,张作霖将杨宇霆从奉天军械厂调出来,担任奉天督军参谋处长,后来又提拔为督军署参谋长,1918年震惊整个中国的“秦皇岛劫械案”,就是他的手笔。
当时张作霖和杨宇霆抢劫了冯国璋的军械运输船,拿到了能够武装7个混成旅的装备。
不过好景不长,杨宇霆、徐树铮在军费和装备上做手脚,拿奉系的东西武装自己的队伍,结果被张作霖发现。他们的行为大大得罪了张作霖,杨宇霆本人也被“放置”处理。
时间来到1921年,杨宇霆的处境有了转机。
在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爆发前,张作霖手下的人才捉襟见肘,无奈只能将杨宇霆召回。
杨宇霆这次表现得非常好,在军备和财政方面给了张作霖极大的帮助。
杨宇霆在后勤保障方面很有一套,为了保障奉军的军需供应,他在战时和军工厂的工人们同吃同住。
奉系军阀虽然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惨败,但后来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一雪前耻,作为参谋长的杨宇霆,在第二次胜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奉系军阀的势力开始向全国延伸,张作霖俨然有问鼎国家领袖的架势。杨宇霆的官职也达到了人生巅峰,张大帅让他做了“江苏督军”。
不过好景不长,奉系的辉煌只维持了一年左右的时间,便被孙传芳等其他派系的军阀赶回了东北。
后来,张作霖和杨宇霆又联合直系军阀、晋军再次入京,并在1927年成为北京政权的实际控制者。
张作霖成为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杨宇霆则成为了北京政权军政事务和外交事务的实际话事人。
换言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杨宇霆在奉系军阀内部的地位是仅次于张作霖的,这也是他和张学良矛盾不断的原因之一。
【二】二当家和少帅,矛盾化不开张学良和杨宇霆之间的关系一直不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加恶化。
从整体角度看,两人的矛盾根本在于理念上的不同,这个矛盾在东北易帜这一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杨宇霆是北洋军阀的代表性人物,所以他的思想观念一直停留在“占更多地、搂更多钱”的层面上。实力不足的时候,在自己地盘当土皇帝,实力强的时候,就当更大地盘上的土皇帝。
我们都知道东北易帜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证明了中国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国家。
即便这种完整和统一只是形式上的,但是有形式总比连形式都没有要好。所以张学良东北易帜这一举动在当时确实是一种爱国举动,也代表着在他心中确实是装着民族大义的。
但是杨宇霆对于张学良和南京政府合作一事表示坚决反对,他反对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他一向对南京政府的领导人蒋氏观感不佳;
二是他认为从更实际的角度看,和桂系军阀联合,保持东北地区的独立性,远比成为南京政府的下属更好。也就是说,比起民族大义,杨宇霆认为巩固奉系军阀“土皇帝”位置更实在。
有时候比起利益上的冲突,这种理念和思想层面上的冲突是更加难以调和的。
同样的,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张学良认为日本人是导致他父亲死亡的罪魁祸首,他完全不准备和日本人进行任何合作。
但是杨宇霆却认为应该从实际出发,看日本和南京政府谁出价高。
从理性角度看,杨宇霆的提议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站在张学良的角度,杨宇霆完全不考虑他父亲的死亡以及他的个人感情,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另外,两人之间还有一个矛盾,那就是杨宇霆一直无法将张学良当作张作霖那样去辅佐和尊重。
站在他的角度,张学良是他的晚辈,而且平时的行为看起来不太靠谱,他不能由着张学良乱来,将奉系的基业都给败光了。
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他心里清楚张学良也有自己的嫡系,奉系内部那些重要的位置是有限的。张学良的人想要上去,就得有人下来,杨宇霆不想当“下来”的那个。
在当时,杨宇霆可能还自认自己的行为多数出于“公心”,但是在张学良看来,这个前二把手的态度和行为,就是赤裸裸地轻视和挑衅。
张学良虽然也出过国,接受过当时的现代教育,但是他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军阀。
他和他的父亲在灵魂上没有任何区别,他不会允许任何人染指他的权力,哪怕这个人确实曾经为奉系立下汗马功劳。
【三】枪毙杨宇霆,是什么让少帅下决心?虽然杨宇霆和张学良矛盾重重,但是除掉杨宇霆对于张学良来说也不是易事。
军阀是“土皇帝”,不是真皇帝,不能真的对自己的部下生杀予夺,尤其是在部下并没有出现严重错误的时候。
不过,平日里日积月累的各种矛盾,还是让张学良成为那只被稻草压倒的骆驼。因为在后期,杨宇霆以及其派系成员,对张学良的轻视已经到了张学良的妻子都能感受到的程度。
1929年1月7日,张学良和夫人一起到杨宇霆家参加其父亲的寿宴,按理说张学良是奉系军阀的领导,也是杨宇霆的上司,至少应该在寿宴上得到一点特殊待遇。
结果杨宇霆和他的派系成员们,根本就没将张学良夫妇放在眼里。
另外,这场寿宴也让张学良看到了杨宇霆的影响力和他的狂妄。
来参加寿宴的宾客都是全国各地有头有脸的人物,看杨宇霆的做派,好像他才是奉系军阀的领头人,这让张学良夫妇倍感不适。
就在张学良已经开始琢磨怎样除掉杨宇霆的时候,后者又做出了一个在现在看来非常“作死”的操作,那就是到张学良家“逼宫”。
就在寿宴结束的三天后,杨宇霆和常荫槐到张学良家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署办公署,还要让常荫槐负责。
张学良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再研究一下,杨宇霆二人却要求张学良立刻在他们拿来的文件上签字。
张学良再次表示拒绝,杨、常二人仍然拒绝让步,表示会在晚饭后再来。
张学良的怒火被他们的行为彻底点燃,他在自己的公馆布置了天罗地网,毫无防备的杨宇霆一进门就被控制并击毙。
杨宇霆死后,他派系内部的人也被张学良一一清理,奉系军阀的权力真正意义地掌握在了张学良的手中。
从上述内容中可以看出,张学良之所以决定杀死杨宇霆,一是因为二人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理念不合,二是因为杨宇霆已经威胁到了他的权力和权威。
他除掉杨宇霆的难点,其实也不在于杨宇霆这个人本身,而在于杨宇霆的死亡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和外界对张学良把父亲的肱股之臣杀死的非议。
张学良除掉杨宇霆的这个行为,从某种角度看确实属于“激情谋杀”。换言之,就是张学良下这个决定是有很强的情绪成分在里面的。
当然,无论如何,张学良总是要除掉杨宇霆的,只不过如果他能够更加理智的话,他选择的时机和方法可能会更加妥善一些。
因此,杨宇霆的去世是一种必然。他既不愿意放弃自己手中的权力,也没有对张学良的能力和心性作出正确的判断。一个总想着帮主人做主的“大掌柜”,是很难有好下场的。
文/西伯利亚大仓鼠
参考资料:
1.《张学良枪毙杨宇霆之真相》顾建平
2.《杨宇霆事略》任方明,蔡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