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奶真相,宝宝频繁夜醒≠饿了!90%家长都搞错了!

宛爸育儿日记 2025-04-01 05:14:54

前几天我们推送的一篇关于辅食和奶如何安排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注,大家纷纷在后台留言咨询。如果你还没看过,快打开看一看

家长急疯啦!辅食和奶到底咋安排?快进来抄作业——

在众多留言中,不少家长对我们建议两餐辅食安排在早餐和午餐,晚餐喝奶不理解,有的家长说:

晚上不让宝宝吃辅食,夜奶怎么断呢?

我们在网络上也经常看到妈妈向网友们求助:

其实关于断夜奶的问题,我们感觉目前网络上的建议多数走入了一个误区,那就是粗暴地把夜奶的作用锁定在“让宝宝吃饱”这单一选项上。夜奶唯一的功能就是让宝宝晚上饿醒了吃饱。

在这种观点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家长为了让宝宝安睡一整夜早早开始给宝宝安排两餐辅食,尤其是晚餐和睡前,让宝宝吃得多多的,吃得饱饱的,生怕夜里宝宝饿醒了哭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不建议这样做,为什么呢?正在经历宝宝夜间哭闹或者在考虑断夜奶的家长,今天这一篇文章一定要看完。

为什么家长急于让宝宝断夜奶?

我们根据工作经验大致总结一下有以下这些原因:

1、妈妈睡不好(母乳)

2、全家睡不好(奶粉)

3、担心影响宝宝发育

4、龋齿问题

其中前两条是绝大多数家长考虑的原因。

为啥妈妈和全家睡不好呢?

因为宝宝夜里醒来哭闹。

为什么宝宝夜里会醒来哭闹呢?

因为宝宝饿了。

真的吗?是这样吗?宝宝夜里醒来仅仅是因为饿了,或者尿了排便了纸尿裤不舒服?

肯定不对吧?宝宝吃得少,夜里会饿醒哭闹,如果宝宝睡前吃饱了,夜里仍然醒来哭闹,家长又判定是宝宝吃多了,积食了不舒服。

吃少了不行,吃多了也不行?

这个问题绝不是只要找到一个宝宝食量的平衡点就能解决这么简单!

婴儿为什么会夜间醒来哭泣

其实断不断夜奶,一点儿都不重要。如果有一种方法让宝宝能安睡一整夜,家长不必夜里频繁醒来影响睡眠的话,家长根本不在乎夜奶不夜奶的,对不?

大多数家长考虑断夜奶是被宝宝频繁地夜间哭闹所困扰,在排除了疾病、环境温度、湿度、舒适度、排尿排便这些影响因素之后,只剩下一个——饥饿。再加上给宝宝喂奶后确实宝宝又继续安静地睡着了,于是印证了家长的猜测,宝宝夜里哭闹是饿醒了。

其实,小宝宝醒来哭闹不是只有饥饿这一种需求,而是人类幼崽的生存策略。一些研究发现人类幼崽的哭泣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

1、吸引照顾者注意

远古环境中婴儿无法移动或自卫,哭声是唯一能穿透黑暗、远距离传递的求救信号。高频哭声(2000-4000Hz)能触发人类听觉系统的“优先响应机制”,即使熟睡的父母也会被快速唤醒(研究证实哭声能激活大脑杏仁核,引发焦虑促使行动)。

自然选择的胜利:哭声越及时、越持久的婴儿,越可能获得喂养和保护,基因得以延续。

2、维持母婴紧密联结

哺乳动物的共性之一是灵长类动物幼崽通过肢体接触和声音维持与母亲的绑定。人类婴儿出生时极度脆弱(人类幼崽都是“早产儿”),需通过频繁互动确保母亲不会远离。

另外婴儿的哭声能刺激母亲分泌催产素,让母亲更倾向于保护和养育自己的幼崽,避免“弃婴”。

3、调节资源分配

婴儿通过哭闹“要求”按需哺乳,确保乳汁供应不被其他后代占用(在资源竞争环境下尤其关键)。夜奶能帮助婴儿维持全天候乳汁分泌平衡。

由此可见,宝宝的哭声是人类幼崽为了生存和自保进化出的“高级策略”。即使宝宝不饿,也依然会用“哭”来表达自己,向养育者传递自己需求的信号。

那么宝宝夜间频繁醒来哭闹是什么原因呢?

除了宝宝夜里饥饿醒来、疾病、环境舒适度、排尿排便等因素影响,宝宝还会因为以下这些醒来哭闹:

1、出牙疼痛

牙龈肿胀影响睡眠,夜间由于躺卧姿势的原因,夜间肿胀不适感更加强烈,更容易醒来。吸吮母乳或奶瓶能缓解和分散疼痛。

2、胀气或排便困难

受到网络上很多不合理的辅食添加建议的误导,家长在添加辅食阶段给宝宝提供了大量淀粉含量高、糖分高的食物,宝宝出现胀气不适而哭闹。

宝宝添加辅食后饮水量不足或膳食纤维摄入不足,造成食物残渣比较干燥,被大肠压缩得质地紧密而引起便干、排便困难的问题。

3、奶睡

长期依赖“吃奶-入睡”模式,宝宝无法自主接觉,每次夜醒哪怕是不饿也必须吃奶才能再次入睡。

4、大运动发育

宝宝在大运动发育阶段,例如翻身、爬行,大脑兴奋度提高,夜间练习新技能导致易醒,有时夜醒时突然坐起、翻滚或发出声音。宝宝自己醒来后接觉困难而哭闹。

5、分离焦虑

宝宝的认知发展但还未意识到“客体永久性”,所以夜间感受到妈妈不在身边而哭闹。

6、空气干燥或疾病引起的鼻塞

这是我们工作中容易被家长忽略的一个原因。小宝宝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如果家中环境比较干燥,宝宝可能会出现鼻涕干燥堵塞鼻孔影响呼吸,或者感冒等疾病引起鼻塞。

宝宝夜间呼吸不顺畅也会惊醒哭闹。

由此可见,即使宝宝吃饱了,家长仍然无法安睡一整夜,依然会被宝宝的各种状况打断睡眠。所以,满足宝宝的需求,调整自己的睡眠节奏是关键。

什么时候能断夜奶?

如何判断该不该断夜奶呢?

首先家长要接受这个现实——即使断了夜奶,宝宝依然会受到上面提到的这些因素影响而在夜间频繁醒来哭闹,自己仍然得不到一整夜安稳地睡眠。

所以家长要适应碎片化睡眠,学会用零碎的时间补觉。要勇敢地向家人求助,以便自己获得更多充足睡眠的时间。

其次,家长要学着用轻拍、轻声说话或其他方式安抚宝宝,减少用吃奶安抚宝宝的方法。

最后,当家长发现宝宝夜间醒来吃奶只吃几口又沉沉睡去,或者妈妈轻轻拍几下就能睡着的时候,就是断夜奶的最佳时机。

断夜奶的一些建议

断夜奶的原则——不断安抚,只断“以奶为唯一工具”的依赖。

简单说是家长们要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安抚宝宝,比如爸爸晚上来安抚宝宝,用毛绒玩具当安抚物满足宝宝的心理需求,或者妈妈通过轻拍、把宝宝抱在胸口等方式减少宝宝的焦虑来安抚。

好好添加辅食,白天让宝宝吃营养均衡的辅食,食物从稀到稠合理过渡,从细到粗过渡满足宝宝出牙期啃咬的需求,减少夜间出牙不适对吸吮的依赖。

尽快解决宝宝挑食行为,早干预早改善。减少宝宝白天辅食吃得少、吃得差,热量和营养缺口大,宝宝靠夜奶满足饱腹的问题。

白天高质量陪伴,满足宝宝的情感需求。

建立睡觉的“仪式感”,找到适合自己家庭习惯的“睡前流程”。比如洗澡→抚触→绘本→关灯,明确“昼夜界限”,打破宝宝“吃奶=睡眠”的关联。

最后,断夜奶的时机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我们不建议宝宝太早断夜奶,现在看到网络上不少妈妈在宝宝6个月、7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尝试断夜奶,我们是不赞同的。

宝宝太小,胃容积有限,夜里必须要喝奶饱腹。通过增加宝宝吃的辅食次数,让宝宝每餐辅食吃得太多,让宝宝晚上睡前吃辅食的方法来减少宝宝夜醒次数的方法都不可取。

宝宝晚上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运动消耗的,如果过量摄入辅食,会造成奶量下降。但添加辅食阶段宝宝受到发育限制,能吃的食物种类很少,加上家长的营养素养参差不齐,营养单一不均衡的食物吃多了,相对来说营养全面的奶液喝得变少了,长期来看宝宝营养不良的风险大大增加。

加上宝宝漫长的出牙期从四五个月开始要持续到两岁,这一年半的时间宝宝都可能因为出牙不适夜间惊醒哭闹,家长睡不好,孩子的营养又不全面,实在是得不偿失。

宝宝夜里频繁哭闹,家庭中多数是妈妈被“睡眠剥夺”的那一个,睡眠不足不仅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而且对情绪的影响也非常大。

其实我们想对妈妈们说,通过今天这篇文章,了解宝宝的生长发育规律,理解宝宝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必要时要争取家人的配合与支持。

妈妈每天安排15~30分钟的独处时间,寻找到能补充自己“情绪能量”的方式。

宝宝终究会长大,总有一天他会安睡一整夜,没有夜奶的需求。夜间哭闹的阶段其实非常短暂,最后

分享一段《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的话:

宝宝最终会断奶,

有一天他会彻夜睡觉,

这种高需求的育儿阶段很快就会过去。

宝宝在你床上的时间、

在你怀里的时间、

吃奶的时间在人的一生中都是非常短暂的,

但是那些爱与信任的记忆会持续一生。

0 阅读:0
宛爸育儿日记

宛爸育儿日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