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熟悉我们的家长都知道,宛宁老师一直以来都反对把食物混合在一碗里让宝宝吃,可是有不少妈妈不理解,还有的妈妈反馈说自己说服不了老人,他们总感觉反正都是要吃进去了,混在一起有菜有饭有滋味,为什么要分开喂?太麻烦!
今天我们就再来聊一聊这个事儿。
”吃“需要学习
现在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吃”是一项孩子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一项技能。多数家长对“学吃饭”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自主进餐”。
宝宝出生后就掌握的进食方式是吸吮和吞咽,靠的是吸吮反射和吞咽反射。这个阶段宝宝的舌头主要是前后蠕动。当宝宝发育到四五个月左右,宝宝的舌头下降,挺舌反应逐渐消失,食物可以抵达口腔后部。这时开始添加辅食,让宝宝逐渐练习如何用舌头卷裹食物、用牙齿咬断、撕裂和研磨食物,如何用唇齿舌配合将食物嚼碎,混合唾液后形成可以吞咽的食物糜团,并将其运送到口腔后部咽下。
进食的每一个动作和细节都需要宝宝亲自去感受和反复练习。这种学习和神经发育有关系,但更多的是依赖每天吃辅食时的大量尝试才能获得,且孩子技能进展的快慢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是受到家庭饮食习惯、家庭喂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有的家长比较谨慎,宝宝出现一些因为进食技能不熟练而干呕、排斥新食物等问题就暂停添加辅食,宝宝练习的机会少,这个学习的过程就会延长。
另外,宝宝的运动发育也会影响到进食能力的学习。比如宝宝开始添加辅食时是否能够独坐,当宝宝手和眼协调还不自如的时候会尝试用手掌拍打、抓捏食物不协调,食物洒落较多,家长对宝宝的这些行为是否理解。很多家长不了解宝宝生长发育的特点,误认为宝宝的这些行为是吃饱了,不想吃或者在玩食物,干扰自己喂饭,于是判断宝宝挑食或者消化不好,进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反而阻碍宝宝的进食能力的学习。
“吃”是一种条件反射
刚开始添加辅食阶段,很多家长感觉最棘手的是不知道到底要给宝宝吃多少食物才合适。
其实人体是非常精妙的,即使是小宝宝也同样能感受到饥饿和血糖的快速变化、肠道中的胆囊收缩素、瘦体素和饥饿素等多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他们更多的关注自己身体的感受,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对食物的专注力和感受力更强,所以孩子吃饱了,很满足,会觉得是肚子或者胃塞满了。当食物进入胃部时,迷走神经就会向大脑报告说“你开始感觉饱了”。胃部有“膨胀”感是饱足感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
这种感知能力在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时最强烈。吃饭时给孩子提供玩具,让他的双手玩玩具,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家长喂饭,孩子就会忽视身体发出的“没吃饱,继续吃”或者“吃饱了,停止进食”的信号。这也是为什么家长明知道边吃边玩不好也依然这样做的原因,因为这样孩子能吃得又多又好,而且很快就吃完了。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很多实验证明,即使曾经吃过的食物能量密度改变,我们也无法觉察并自动弥补能量的损失。比如习惯了早上起床后先喝一杯白开水,如果把这杯白开水换成能量更高的可乐,我们也有可能会按照习惯把这杯可乐喝完,而不是考虑到可乐的能量更高就少喝点儿。
科学家斯顿卡德提出满足感是一种条件反射,它是一种学习功能,并不依赖生理满足提供的线索。我们吃东西是为了获取能量和营养,可是大部分时间我们每一顿能吃下的食物的量总是在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内。比如早饭要喝一碗粥加一个韭菜鸡蛋馅的包子,很可能每天都要吃这么多食物,哪怕吃的是热量更高的食物,只要没吃够这么多的量,就总感觉“差了一口”没吃饱。再举个例子,我们希望自己变得更瘦的时候,用低热量食物吃饱代替少吃、甚至不吃这种节食方法更健康,更容易坚持,其实也能说明“吃饱”带来的满足感是一种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也就是孩子在添加辅食阶段,家长让孩子自己吃,孩子自己掌握进食节奏和食量,每一餐能吃多少食物,比家长喂饭更准确。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家长喂饭孩子能吃得更多,而习惯了被喂饭的孩子如果自己吃,食量就变少了。一方面是孩子自己动手吃,进食技巧不多、不熟练容易吃一会儿就累了,一方面是自己吃的时候手眼脑都集中在食物上,对身体的变化感受更敏感,吃饱了就停止,不会吃到“撑”的程度再停止。
”一碗烩“到底有什么影响?
理解了上面这些内容,再来看很多家长在添加辅食阶段给孩子吃”一碗烩“的混合食物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1、食物形态长期没有变化

这是网络上很多很多家长给宝宝添加辅食采取的过渡食物,米粉混合蔬菜泥、鸡蛋黄或者肉泥,然后吃各种蔬菜、肉混合粥,最后开始吃各种蔬菜、肉混合面条。
如果我们说这根本不是三种食物,米粉混合物、粥混合物和面条混合物都是同一种食物呢?
家长是不是会很诧异呢?
图片中明明是米粉、粥和面条,怎么就变成同一种食物了?
这就是目前网络上几乎所有辅食添加建议最大的误区。
如果只看使用的食材,米粉、大米和面条,确实是三种不同的食物,但从宝宝学习进食技能的角度来说,从米粉过渡到粥,再过渡到面条,并不符合辅食添加从稀到稠,从细到粗的原则。
米粉糊、粥和面条属于同一类型的食物——半流质食物。
无论是吃米粉、喝粥还是吃面条,宝宝都不需要用到太多的进食技巧。基本上只需要用嘴唇把食物从辅食勺上刮下来,然后舌头简单搅拌运送到口腔后部即可轻松咽下。既不需要用牙齿咬断食物,也不需要用犬齿撕裂食物,更用不上臼齿研磨食物,甚至连咀嚼都不需要。反复咀嚼刺激分泌足量的唾液,舌头搅拌把唾液混合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后,食物形成表面光滑易吞咽的糜团——这一步也省略了,因为米粉、粥和面条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轻轻松松咽下,不需要太多的唾液分泌。
因此家长认为给宝宝添加辅食用了漫长的2个月、3个月甚至4个月从米粉过渡到了面条,其实宝宝的进食技能学习不过是在一直原地踏步,并没有提高多少。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当家长感觉宝宝已经能吃面条了,接下来给宝宝提供各种手指食物却发现宝宝根本不吃。
手指食物是固体食物,宝宝从半流质食物直接跳跃到固体食物,怎么吃固体食物的”高级进食技巧“却还没有练习过,自然不知道怎么吃,如何下口,又该怎么用舌头、牙齿、嘴唇配合把食物处理得能够咽下去。
这个阶段也是宝宝挑食行为的高发期。因为家长无法提供适合宝宝的食物,却又急于让宝宝尝试辅食,难免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方法应对而加重宝宝的挑食行为。
2、饱腹感差异
前面提到了”吃饱“带来的满足感是一种条件反射,需要宝宝在辅食添加阶段通过吃辅食这种行为,关注到自己的身体发出的信号才能逐渐获得的能力。
家长在几个月的时间内都给宝宝提供半流质食物,这些食物容易吞咽,而且含有大量水分,能快速使胃体积充盈变大,向大脑传递“吃饱了”的信号。而米粉、粥和面条这些半流质食物绝大部分是碳水化合物,吃完后血糖快速上升,同样能传递“吃饱了”的信号。
宝宝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学到的关于什么时候要继续吃,什么时候可以停止进食,是大量液体快速使胃充盈,碳水化合物快速升糖而获得的。当家长把食物改为固体食物或者汤水液体更少的,比较"干”的食物时,宝宝会因为需要反复咀嚼,口腔肌肉力量不足,很快感觉疲劳而烦躁,或者因为不能快速得到吃饱的满足感哭闹。
这些也都会让家长认为宝宝讨厌吃辅食而采取错误的应对方式,加重宝宝的挑食行为。
3、甜味偏好固化
目前多数家长在添加辅食时都采用的是网络上的一些辅食添加建议,比如下面是网络上20多万收藏的一份计划:


可以统计一下,在2个月的时间内,共添加15种食材,4种水果,15种食材中,土豆、南瓜、胡萝卜、红薯、山药是有甜味的,水果是苹果、香蕉、牛油果、雪梨,都是甜味口感厚重的。猪肝、鸡肉、猪肉、牛肉、三文鱼,是动物性食材,油脂丰富。
也就是说2个月的时间,宝宝尝试了20种食材,其中9种是甜味食物,5种是动物性食材。
人类的味觉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得迟钝的,也就是说婴儿阶段是味觉敏感的高峰期。婴儿在4-7个月是味觉发育关键期,这个阶段甜味食物(如苹果泥、米糊)反复刺激会激活多巴胺奖励系统。有研究表明,连续10天仅提供甜食的婴儿,对其他味觉的接受度下降37%。
不止如此,长期给宝宝提供单一甜味的食物,会降低苦味(如西兰花)、鲜味(如肉泥)受体的敏感度。
在一项2010年至2013年选取150健康婴儿进行的饮食行为及营养状况影响的观察研究中发现,添加糖/甜味辅食的婴幼儿,2岁时强烈偏爱某种食物的概率增加2.3倍,过早引入甜味辅食的婴儿,在1岁时"不愿尝试新食物"发生率高出对照组9.2%。
很少有家长认识到孩子在3岁前对新食物的”恐新性“表现得最为强烈。也就是宝宝对新食物非常谨慎,不愿轻易尝试。这种行为表现在家长眼中就是一种”挑食行为“。
长期给宝宝提供单一甜味的食物,会让宝宝把”甜味“与“安全食物”绑定,只有味道香甜的食物才是能够放心食用的安全食物,而更加排斥味道不够甜、味道太淡的食物,更别提味道微涩而有韧性,需要费劲咀嚼才能咽下的绿叶菜了。
总之,科学分餐,给宝宝更好的起点。
喂养不是“吃饱就行”,而是宝宝探索世界的启蒙课。
从第一口辅食开始,把食材分开、逐步进阶,不仅是为了锻炼咀嚼、预防挑食,更是帮孩子建立对食物最原始的认知。
也许分开制作看似麻烦,但今天的“多一步”,换来的是:不追喂、不挑食的省心餐桌
别让“一碗烩”偷走宝宝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