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宝宝添加辅食一段时间之后,妈妈们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呢?


总结起来说就是宝宝添加了辅食之后,辅食和奶到底该怎么安排?
而且不知道妈妈们发现了没有,奶粉喂养的宝宝家长更容易为这个事儿而焦虑,母乳亲喂的宝宝家长好像就淡定得多。
这是为啥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添加辅食后奶和辅食到底该怎么安排。
宝宝到底吃多少,有参考的标准吗
我们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十年前找我们咨询的妈妈们,总是因为宝宝拉绿便便了,吃什么拉什么,孩子夜醒频繁了担心是积食,不敢给宝宝多吃。我们参与家庭干预的时候大多数宝宝添加辅食的进度特别慢,甚至有的八个月了才添加了四五种食材。
十年后的今天,妈妈们依然为宝宝吃什么拉什么,频繁夜醒哭闹而焦虑,仍然担心各种积食问题,但和十年前相比,辅食添加进度特别慢的宝宝少了,孩子们开始尝试第一口辅食的年龄越来越早。我们参与家庭干预的小宝宝,七八个月开始每天安排两餐辅食的越来越多了。现代妈妈们说的”担心积食不敢给宝宝吃太多东西“,我们一统计食量和奶量,都远远超过十年前。
一方面是母婴用品市场越来越大,各种宝宝的辅食和喂养用品层出不穷。过去需要海淘、代购才能买到的成品辅食,早已有多个厂家生产。家长可选择的范围更大,商品更多。
另一个原因是家长获取各种辅食添加和喂养的信息渠道更多了。各个平台各种自媒体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家长们可选择的信息来源也多了。
这些年随着国外一些新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尝试在5个月甚至4个多月开始给宝宝添加辅食。但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是不可能随着第一口辅食添加时间提前而提前。早早添加辅食的宝宝,很多吃饭问题可能还是在6个月左右暴露出来,但这时宝宝已经开始吃辅食一段时间,食量已经增加了。
无论宝宝是4个月开始添加辅食,还是6个月开始第一口辅食,我们都建议家长把辅食添加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坐标系,横轴是月龄,纵轴是宝宝吸吮-吞咽-咀嚼过渡的程度,两者综合起来看,不要只看月龄,其实宝宝从吸吮到吞咽,再从吞咽过渡到咀嚼这个过程更加重要。
那么宝宝吃辅食的标准是什么呢?
一般我们建议参考中国营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编制的《中国7~24月龄婴幼儿平衡膳食宝塔》。

我们工作中有不少家长对这个膳食宝塔有疑问:宝宝刚刚开始添加辅食,一顿饭能吃这么多食物吗?
这是家长对添加辅食初期最大的误区——辅食要吃饱。
其实膳食宝塔是一个参考的标准,但如何解读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即使同样都是营养师,给出的建议也有差异。
怎么看这份膳食宝塔呢?
1、首先看月龄
每一类食物都有上限和下限,一般7个月的宝宝我们建议参考下限值,1岁的宝宝可以参考上限值,9月龄宝宝可以取中间数。
2、其次看各类食物的比例
给宝宝准备辅食时,各类食物按比例增加或减少。比如9个月宝宝,在计算各类食物的重量时,30克鸡蛋,畜禽肉鱼就要按照50克计算,蔬菜和水果各50~60克,谷类大约40克。
3、按照生重计算
膳食宝塔中的重量都是按照生重计算,不是烹饪后的重量。
一般来说,肉类生重和熟重的比例大概是1:0.6~0.75,鱼类生重和熟重的比例大概在1:0.7左右,豆腐水分较大,小宝宝吃的时候多数是炖煮,炖煮是吸水,大概是1:1.2。
仍然用上面9个月宝宝的一餐来计算,鸡蛋生熟变化不大,按30克计算,畜禽肉鱼50克烹饪后大概是35克左右,蔬菜烹饪后失水比较多,50克蔬菜烹饪后大约在30克左右。
由此可见,看似很多食物,烹饪后宝宝真正吃进去的并不算多。和网络上妈妈们晒出的辅食动辄一碗粥相比,这些食物对于9月龄宝宝来说,不过是一碗粥的四分之一。但宝宝如果把这些食物吃完,获得的营养和热量远远超过一碗粥
4、水果在加餐时食用,不要随餐提供
家长感觉膳食宝塔中的食物太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在看数据的时候把水果也计入宝宝一餐的食物中。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不提倡水果随餐,家长可以在下午,两次奶之间,给宝宝单独安排吃水果的时间。两次奶之间的加餐吃几十克水果,不会影响宝宝的食欲。
这样的安排,宝宝既获得了充足均衡的营养,又满足了消耗的热量,同时也不会影响正常的奶量。
总而言之,这份膳食宝塔是在添加辅食时可参考的重要标准。实际操作中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按比例供给。不要看到宝宝喜欢吃肉,就把肉的量按上限提供,不爱吃蔬菜,就把蔬菜减少。
另外,我们一直提醒爸爸妈妈们,宝宝刚开始添加辅食,辅食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让宝宝吃饱,代替一餐奶,也不是排除易致敏食物这么简单,添加辅食的过程就是一个家庭中所有成年人教人类幼崽如何进食的过程,通过提供不同味道、不同色泽、不同口感、不同质地的食物,让宝宝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各种进食技巧的过程。
所以,宝宝只要奶量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辅食正常提供即可,不必过度焦虑。
宝宝摄入过量食物的原因
大部分家长添加辅食参考的是网络上的辅食添加表,比如下面这一份被收藏二十多万的辅食添加计划表。

尽管这份计划表有每餐米粉和水的重量,但蔬菜是没有提供重量参考的。有烹饪经验的家长都知道,即使同样是100克土豆烹饪后压成泥,土豆是否带皮,焯水还是蒸熟,都对最后的成品含水量有影响。烹饪后含水量从高到低依次是:
土豆去皮焯水>土豆去皮蒸熟>土豆带皮蒸熟
同样是使用这份辅食表,每个家庭烹饪习惯不同,冲调米粉时手抖一下水就可能多了,明天水又少了。加上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是把蔬菜泥混合米粉里,这样最终的成品米粉蔬菜泥的含水量能每天保持一致吗?
如果每次食物的含水量很难保证在较小范围内波动,今天水多了米糊稀宝宝吃得多,明天水少了米糊变稠了宝宝不爱吃。家长感觉辅食吃得少,于是在饭后给奶。本身质地粘稠的米粉蔬菜泥密度就比奶液大,消化时间延长,家长又给宝宝喝奶灌饱饱的,宝宝的活动量是有限的,等于宝宝摄入了超量的食物。
这是被绝大多数家长忽略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是辅食添加初期宝宝的饮水量不足。
这也是家长在给宝宝添加辅食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宝宝在6个月以前不需要额外喝水“这样的建议被家长们接受,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刚刚开始添加辅食的家长极易忽略宝宝的饮水需求。
即使是含水量高的米粉糊,也是一种密度比奶液大的食物。辅食中的纤维(如蔬菜、水果)都需要水分帮助软化大便。如果饮水不足,肠道吸收水分过多会导致大便干硬,引发便秘。
另外水分还参与食物的分解和营养吸收,缺水可能减缓消化酶活性,导致腹胀、积食等问题。如果辅食含盐量较高(如市售成品辅食),缺水可能加重肾脏负担,影响电解质平衡。
家长忽略了宝宝的饮水需求,宝宝渴了无法表达,路径依赖会寻求奶液补充水分,表现出来的行为和饿了要喝奶是相同的,这就容易让家长误认为宝宝是辅食没有吃饱,还要喝奶。
最后一个原因是奶粉喂养更容易量化带来的焦虑。
母乳亲喂和奶粉喂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母乳亲喂是宝宝主导的进食行为,而奶粉喂养则是家长主导的喂养行为。
宝宝吸吮母乳,每次吃多少、吃得快与慢妈妈是无法控制的,全靠小宝宝自己探索学习。家长也没有办法确定每天宝宝的奶量是多少。整体来看,母乳喂养的妈妈对于宝宝的食量更加“佛系”。
奶粉喂养由于每次冲调奶粉都有明确的刻度,家长可以轻松记录每一次宝宝喝了多少,而且用奶瓶喝奶是宝宝无法自己主导和控制,全靠家长主导宝宝被动接受。所以奶粉喂养的家长对宝宝的食量更加关注和敏感,宝宝少喝几十毫升奶都可能会仔细分析原因。
在这两种不同喂养方式的影响下,延续到添加辅食阶段,每天饮食量化可记录的奶粉喂养的宝宝每天吃多少食物,吃得好不好,因为有数据可查,因此更容易让家长产生焦虑进而采取各种措施让宝宝吃更多的食物。
如何判断宝宝吃饱了没有
如果爸爸妈妈们感觉刚开始添加辅食,判断宝宝吃饱了没有非常困难,这里我们分享一个小妙招:在开始吃辅食前用手机支架调整好位置,录下宝宝吃辅食的过程,然后看视频。多看几次家长就会从宝宝的表情中感受到宝宝没吃饱还要继续吃和吃饱了不想吃的细微区别。
小宝宝不会说话,他们是通过解读大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来理解,同时又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向家人传递信息。
在喂宝宝吃辅食的过程中,家长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舀取食物、喂食、保持餐桌整洁、宝宝的动作等等多方面,非常容易忽略宝宝面部表情所传递出的信号。在我们做家庭干预的过程中,几乎80%的妈妈反馈宝宝不爱吃辅食问题时,提供的视频中宝宝的表情和动作传达出的信号都是——我不饿。另外家长反馈宝宝挑食问题中家长判断宝宝还应该继续吃辅食,但我们通过视频看出来的是宝宝已经吃好了,可以结束就餐了。
有的家长总是希望宝宝吃辅食可以像喝奶一样轻松量化,我们看到了大量像下面这位妈妈的询问

辅食水量精准,食材重量可查,宝宝奶量详细记录,妈妈们总是试图通过记录数据让吃辅食像喝奶一样变成一项时间到了就按标准流程执行的日常工作。但宝宝不是机器,在添加辅食阶段食欲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精神状态、出牙、胀气、食物的味道、家长喂养的细节等等都可能让宝宝上一秒还高高兴兴地吃辅食,下一秒就哇哇大哭。
家长对宝宝吃辅食这件事要从心理上给孩子、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弹性空间“,上一顿奶喝少了,辅食或者下一顿奶可以提前一点,辅食吃多了,下一顿奶就少喝一点。
第二个方法是制作辅食时给食材称重,并使用固定餐具。
很多专家建议宝宝吃辅食无需量化,确实如此。但家长在提供辅食的时候,我们建议称重量化,且使用固定餐具装盛。
一方面家长能够对每次辅食提供了多少食物做到心里有数,另一方面每次都用固定餐具,能够直观地看出宝宝吃了多少,剩下多少。如果感觉不出来,可以在吃之前和吃完辅食分别拍照记录。
我们的这个建议并不是让家长每一次宝宝的食量波动都要查找原因,也不是要求宝宝必须吃够多少食物,而是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宝宝的状态,避免每次制作辅食的量忽多忽少,忽稀忽稠,变化过大,影响宝宝从稀到稠、从细到粗过渡。
第三个方法是关注排便。
这是几乎所有的辅食添加建议中都未提到,家长最容易忽略的细节。
在添加辅食后,宝宝的消化系统相当于要进行一次”升级“,食物变化了,奶量变化了,都会引起排便规律的变化。
宝宝排便规律变了,排便间隔延长、出现便干、排便困难等问题,都与添加辅食的细节息息相关。
宝宝吃得少了,残留的食物残渣少,粪便量不够,排便间隔会延长。
宝宝喝的水不够,吃的蔬菜不足,膳食纤维太少,粪便在大肠里停留时间延长,大肠再回收一部分水分,食物残渣被压缩得质地更加紧密,粪便变得干硬更难排出,也会使排便间隔延长。
宝宝吃得多了,排便次数增加。
宝宝吃了太多的淀粉类食物或糖分过高的食物胀气引起腹泻,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的性状也会变化。
家长们不能只关注宝宝的”吃“而忽略”排泄“。通过宝宝排便的情况也能判断宝宝吃辅食是否存在问题。
奶和辅食如何安排?
最后我们来说奶和辅食如何安排。
相信看完了前面的内容,爸爸妈妈对如何安排辅食和奶,都有了大致的理解。
很多家长把添加辅食的过程和日后孩子与全家共餐割裂开,认为吃辅食是吃辅食,即使辅食吃的不好,反正有奶也不会太差。孩子终究是要吃”大人饭“的,等过了这一段时间,能吃”大人饭“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这种想法要不得。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是孩子学习”如何吃“的过程,这种学习受到地域风俗习惯、家庭饮食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孩子最终是要融入家庭共餐,确实没错,但前提是适应家庭饮食习惯不挑食,能够自主进餐。
有的家庭孩子爱吃什么做什么,大人的喜好完全被无视,吃饭时还要有专人喂孩子吃饭,这能算全家共餐吗?
我们认为这不是正常的家庭共餐。
所以在辅食添加阶段,让宝宝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顺利完成自主进餐的学习非常重要。
有的家长会有疑问,这和奶与辅食的安排有什么关系?
宝宝刚开始添加辅食时,每天只吃一餐辅食,剩下的时间都要喝奶。这个阶段家长的安排是最随意也是最没有规律性的。
有的家庭是家长什么时候有空做辅食就什么时候吃,没时间做就不吃。
有的家庭是宝宝跟着大人的节奏走,中午吃辅食。
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宝宝出现了一些挑食行为,于是家长采用”饥饿疗法”,饿够了再给宝宝吃辅食,时间随机不固定。
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带宝宝外出活动、宝宝睡眠不规律等问题造成的吃辅食时间不固定。
宝宝无法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吃辅食,不利于孩子建立对吃饭的认识。小宝宝无法通过家长的语言理解什么叫做“吃饭”,但是他能通过身体发出的“饿了,要进食了”信号知道要吃东西了。吃辅食时看到妈妈把自己抱进了餐椅,面前出现了餐盘和辅食勺,还有食物,就知道要开饭了,会调整自己的状态进入“干饭模式”。
为什么有的妈妈抱怨孩子该吃饭的时候还要继续玩,不愿吃饭?除了不饿这个因素影响,家庭没有给孩子建立“按时进餐”的意识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只有宝宝吃辅食的时间固定了,才能继续谈奶和辅食如何安排。否则吃辅食的时间不固定,孩子的作息不规律,孩子吃-玩-睡毫无规律可言,吃动不平衡,到了吃辅食的时间宝宝困了要睡觉,睡醒了饿极了哇哇大哭,家长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做辅食吗?大部分家长都会直接塞一瓶奶给宝宝吧?这顿辅食变成奶了,那么当天还有别的时间去吃辅食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环环相扣的。

我们建议宝宝在6个月至一岁前,每天安排一餐辅食即可,时间安排在上午,两次奶之间,宝宝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时候。
宝宝在这个阶段普遍面临着出牙、胀气、频繁接种疫苗等情况,食欲波动比较明显,吃辅食的时间安排在两次奶之间,即使宝宝因为一些状况辅食吃得少,很快就到下一次奶的时间,不必担心宝宝过度饥饿。这也能有效避免家长看到宝宝辅食吃得少,餐后马上给奶,让宝宝更加依赖喝奶而排斥辅食的问题发生。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宝宝八个月甚至七个月就开始安排两餐辅食,我们是不建议的。
这样的安排宝宝摄入大量密度大的辅食,食物消化的时间延长,奶量下降。但宝宝受到发育限制能够食用的食材种类有限,营养全面的奶又减少了,长期来看营养不良的风险是大大增加的。
12~18个月我们建议每天安排两餐辅食。这其中的关键是早餐的安排,我们建议宝宝睡醒后第一餐安排辅食,第二餐辅食安排在中午。
从我们工作中接触到的家庭来说,几乎没有家长会把第一餐安排辅食,统统都是让宝宝喝奶,原因基本上都是早上起不来,来不及做辅食。
但这样的安排让宝宝习惯睡醒后先喝下大量液体快速饱腹,而质地稠密缺少水分的比较“干”的食物吃不下多少。
很多妈妈在宝宝吃三餐后抱怨孩子早上不爱吃饭,原因正是在此。孩子习惯了喝下大量液体当作第一餐,就很难接受早上睡醒后吃比较干的食物。而液体无论是奶还是汤粥,食物密度不够无法满足孩子一上午学习和活动的需求。从长远来看,未来孩子上学,早上能不能好好吃饭的根源,居然在宝宝一岁左右就埋下了种子。

早餐和午餐吃辅食,晚餐喝奶,这样的安排带来的好处不止是未来宝宝能好好吃早饭,还能让孩子更快速融入家庭共餐。
很多家长在宝宝安排两餐之后发愁的是早餐宝宝只愿意喝奶,辅食上午吃,中餐又变成了喝奶,第二餐辅食下午吃,晚餐如果安排成辅食,宝宝消化不好,但如果喝奶,第三顿饭就加不上。即使想让孩子跟着大人一起吃,也会因为宝宝吃饭不规律而无法实现。
由此可见,想让宝宝将来好好吃饭,顺利融入家庭共餐,源头在于辅食添加初期的第一餐能否安排好。而奶和辅食能不能合理安排,则要看家长能不能让宝宝保持规律的作息。
爸爸妈妈们认为是宝宝的原因,其实根源还是在家长身上。
总而言之,奶与辅食的合理安排本质上是建立科学喂养节奏的过程。这个阶段最需要家长把握的是"动态平衡"的艺术——既要遵循营养学标准,更要学会观察孩子的个体发展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