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两年家长在添加辅食的过程中对这两个词一定不陌生:胃强脾弱和脾强胃弱。
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有家长这样说:

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中医视角的“脾胃概念”
中医虽然不是我们的专业,但也略有了解,有不同观点的家长不必来杠,就是你对。我们只是分享一个分析问题的全新角度。
中医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其核心功能在于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至全身各处,以滋养身体。胃主受纳,负责容纳和初步消化食物。二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与(帮助肠道)营养吸收过程。
在中医语境下,“脾强胃弱”时,宝宝的消化能力(脾)相对正常,但胃欠佳。这可能导致宝宝食欲较差,进食量波动,然而却容易出现积食的情况,比如肚子胀满、口臭等。而“脾弱胃强”则表现为宝宝食欲旺盛,进食量较大,可转运功能较弱,营养不能很好地被身体利用,最终可能出现营养不足、体重增长缓慢等问题。不过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这些关于脾胃强弱的判断属于中医辨证术语,需要专业中医师综合宝宝的舌苔、大便、睡眠以及整体精神状态等多种具体症状进行判断,不建议家长自行对照症状给宝宝随意贴标签。
现代医学所说的“消化”是消化系统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婴幼儿的消化系统有着独特的发育特点。
在肠道菌群方面,婴幼儿肠道内的菌群尚未完全建立完善,菌群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这会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消化酶活性方面,婴幼儿消化酶的分泌量不足且活性较低,对食物的分解能力有限。
同时,婴幼儿的胃容量也较小,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增大。例如,新生儿的胃容量仅有几毫升,到了 1 岁左右,胃容量可增长至 250 - 300 毫升。
需要明确的是,中医所说的“脾虚”与西医中的“消化不良”、“食物不耐受”有着本质的差异。“脾虚”是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提出的概念,涉及到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等多方面。而西医的“消化不良”通常是指由于饮食不当、胃肠动力障碍等原因导致的食物消化不充分,出现腹胀、腹痛、恶心等症状。“食物不耐受”则是人体对某些食物产生的一种非免疫性的不良反应,主要与人体缺乏相应的消化酶等因素有关。所以,家长们要破除这几个概念之间的混淆,不能简单地将宝宝的某些症状一概归结为“脾虚”。
常见误区
其实无论是家长用中医理论去分析问题,还是用现代医学角度去分析问题,都可以。中医也是讲究望闻问切,不会“一刀切”。
我们反对的是一些商家、自媒体和家长盲目地用中医的一些术语直接给孩子“贴标签”。
中医理论在中国已有数千年历史,“脾胃”作为“后天之本”的概念深入人心。许多家长从小接触“上火”“积食”等传统养生观念,自然倾向于用这些术语解释健康问题。而且中医强调身体内部的“平衡”(如阴阳、气血),这种解释方式让家长感觉问题可控(如通过饮食调理),而非单纯依赖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
针对家长的这种心理,一些母婴自媒体人将复杂的喂养问题简化为“脾虚”“胃强”等标签,便于传播和引发共鸣,而平台倾向于推荐情绪化、冲突性内容(如“调理脾胃的5个神招”),家长反复刷到类似内容后,容易形成认知偏差。
加上很多家长对宝宝格外关注,关心则乱,家长容易在缺乏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又迫切需要一个“明确答案”。这种“脾虚”的说法提供了看似逻辑自洽的解释,例如“胃强能吃但脾弱不吸收”。通过“调理脾胃”的干预,如食疗、推拿,家长误以为能主动解决问题,缓解对问题失控的无力感。
归根结底,家长源于对孩子的爱,希望孩子尽快健康状态恢复的心愿,变成了网络上引起家长焦虑的“流量密码”。这些中医概念被包装成一个个标签,方便家长对号入座,贴在孩子的身上。
孩子不是机器,吃动平衡最关键
我们工作中经常有家长来问宝宝不吃饭怎么办?或者孩子吃了很多但是不长肉怎么办?
在一些营销号的影响和暗示之下,家长忽视了孩子吃、消化、吸收、运动和睡眠之间的关系,简单粗暴地把孩子的吃和消化割裂开,完全无视运动和睡眠,以及孩子生长发育阶段性特点对孩子饮食的影响。把孩子看成一个“无情的干饭机器”,只有“吃”和“消化”。孩子仿佛是一个“人形搅拌机”,无论家长做什么食物都应该来者不拒,家长投喂多少就要吃多少。如果投喂不顺畅了,要么是“投料口”(胃)不行,要么是“搅拌刀头”(脾)不行。比如下面这位妈妈,就被“脾胃”的说法忽悠了

宝宝11月龄,频繁夜醒,首先应该想到的就是出牙影响孩子睡眠。但这位妈妈对孩子出牙的阶段性特点不了解,看到网络上的信息就判断孩子脾胃被自己养“坏”了。
辅食不敢加,只给吃粥、面条加一点点菜,肉蛋都不给吃了。孩子食欲好,为什么好呢?粥、面条都是容易吸吮吞咽的食物,完全不需要咀嚼。但这样的食物汤水多,营养密度低,等于孩子每天都只灌了个“水饱”,很快就饿了。于是家长感觉孩子这么能吃,还吃不饱啊?
推拿是怎么建议的呢?建议家长把奶粉多加水,冲稀一点儿,把辅食停掉。这下连热量比奶液高的粥和面条都没了,奶液变得更加稀薄,孩子没有了辅食,全天都靠液体奶充饥。家长寻思孩子也快一岁了,肯定不能像6月龄之前的婴儿一样全天靠奶喝饱吧?推拿的建议终究不是个事儿,态度上也是半信半疑的。
结果孩子生病后连吃面条也频繁夜醒了。

出牙的不适感是很多成年人无法想象的,乳牙萌出神经末梢被激活,牙齿移动时的压力会直接刺激神经,受损的牙龈细胞会释放一些致痛物质,这些化学信号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明显的痛觉。宝宝晚上睡觉躺卧的姿势又增加了头部的压力,加上晚上睡眠时环境安静,宝宝突然间哭闹不止家长从睡眠中被惊醒,对孩子的哭闹印象更加深刻。
另外认为孩子“脾胃不好”的家长多数不敢给孩子加肉蛋、蔬菜,只给孩子吃他们认为是足够软烂的食物,一般都是粥、面条,孩子摄入的食物主要是淀粉,膳食纤维不足,淀粉被消化后分解成糖和二氧化碳,肠道内产气又容易出现胀气的问题,也会在夜间让宝宝频繁哭闹。
有的家长通过孩子排便来判断孩子的脾胃好坏。最常见的就是宝宝拉球状便便,或者出现一些便干、排便困难的问题。其实孩子拉“羊粪蛋”、便干、排便困难主要是和饮水不足、膳食纤维摄入不够有关系,跟孩子的消化吸收关系不大。感兴趣的家长可以查看下面这篇文章获得更详细的分析:
宝宝便秘、便干,原因与这三个因素有关——
再比如下面这位妈妈听信了网络上关于“积食”的说法,严格控制孩子的饮食,让孩子少吃饭少吃肉,晚上只喝粥吃面条,奶也减少了。如此折腾一番发现孩子的问题不仅没解决,反而变本加厉孩子睡得更差了。家长观察和分析之后发现孩子其实不是什么“积食”,晚上睡眠更差是饿的。于是调整了晚餐,增加了面食,奶量也增加了,吃饱后孩子能安睡一整晚了。

其实我们想说,像上面这位妈妈善于观察和分析,自己找出了原因。还有可能是孩子出牙睡眠变差,在家长各种控制饮食,各种找“调理脾胃”的过程中,孩子的乳牙萌出了。乳牙只要长出来,不适感马上会大大减轻,刚好这位妈妈折腾了一段时间又重新调整了孩子的饮食,时间上和乳牙萌出刚好重合,给孩子的饮食调整了,孩子的乳牙也长出来了,于是睡眠恢复正常了。
其他还有一些家长判断孩子“脾胃不和”的原因是不长体重。宝宝体重增长缓慢也不能直接与“脾胃虚弱”划等号。总热量不足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宝宝摄入的食物所提供的热量无法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体重自然增长缓慢。喂养密度不合理也会有影响,比如喂养间隔时间过长,宝宝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还有疾病消耗,像反复感染,身体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即使摄入正常,也可能因消耗过多而导致体重增长不理想。
总而言之,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食量和进食节奏存在天然差异。例如,有的宝宝可能是 “饭渣”,进食量较少,但生长发育正常;而有的 “吃货” 宝宝进食量大。通过对比不同宝宝的成长数据可以发现,只要宝宝整体的生长发育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即使食量不同,也都属于正常情况。家长们要认识到这种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无需过度焦虑。
在宝宝喂养过程中,要注意“整体营养均衡”比“每顿饭吃多少”更重要。宝宝在不同阶段的食欲会有所波动,偶尔一顿饭吃得少并不代表喂养失败。只要保证宝宝在一段时间内摄入的营养种类丰富、比例合理,就能满足其生长发育的需求。家长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 “完美喂养” 标准所束缚,要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宝宝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