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上幼儿园之后,很多老师都会准备一些小红花、小贴纸来奖励小朋友,以此来鼓励孩子们努力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和目标。对于”家里我最大“的小朋友来说,全家的资源都集中在自己身上,到了幼儿园这个小集体,象征着荣誉的奖励数量有限,作为家长,又该如何看待这件事儿呢?如何引导孩子呢?今天我们就分享一个这样的案例,供爸爸妈妈们参考。
孩子现在4岁过一点,小班。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一直适应的不错,就是吧,对贴纸很在意,有时候早晨不去上学,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怕得不到奖励贴。
然后呢,我就买了一堆,放学了给他贴好多,他好开心。
再然后,他这两天特别想贴着贴纸去上幼儿园。
他的班级里老师给奖励贴的比例还是挺低的,最近看视频都不怎么给了,我感觉老师是想渐渐取消。
请问,该怎么处理啊,我现在有这么几个想法。
1.把家里奖励贴扔了,告诉他以后老师和妈妈都没有奖励贴了。
2.继续在家里贴,去学校的时候不贴。
3.给他贴着去幼儿园,让老师去处理
很多家长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幼儿园的作用是什么,依旧是把幼儿园当成“托儿所“,只关注幼儿园照顾孩子起居生活这个功能,忽略了幼儿园的教育功能。
幼儿园的主要作用有这样几个:
1、社会化启蒙与集体适应
幼儿园为3-6岁幼儿提供从家庭到社会的过渡环境,帮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学习规则、建立秩序感,并通过与同龄人互动掌握交往技巧(如分享、合作)。例如,通过一日生活流程(晨检、用餐、活动等)培养自理能力和时间观念,同时让幼儿体验竞争、合作等社会情境,为小学阶段适应群体生活奠定基础。
2、弥补家庭教育局限
家庭往往缺乏专业教育方法和同龄社交环境,而幼儿园通过教师专业指导(如心理发展规律、教育计划)纠正不良习惯,促进智力、情感、创造力等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利用游戏和活动设计,帮助幼儿发展观察力、注意力等认知能力,同时通过角色扮演活动理解社会分工。
3、资源整合与教育协同
幼儿园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例如:
家庭资源:通过家长研讨会、亲子活动指导科学育儿方法,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社区资源:利用社区文化、职业体验拓宽幼儿认知(如参观消防站、医院),增强社会归属感。
数字化资源库:集中教学素材(如教案、互动游戏),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4、环境创设的隐性教育
幼儿园通过动态环境设计(如主题墙面、活动区角)激发幼儿兴趣,促进自主探索。例如,色彩鲜明的布置吸引幼儿参与互动,潜移默化传递规则意识;模拟超市、医院等场景帮助幼儿理解社会角色与责任。

5、专业保育与健康保障
幼儿园提供安全的生活照料(如饮食卫生、疾病预防),并通过规律作息促进身体发育。教师关注幼儿心理需求(如分离焦虑疏导),建立安全感,同时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如垃圾分类、节约粮食)。
6、社会价值观初步塑造
通过集体活动(如节日庆祝、公益实践)培养同理心、责任感等品质。例如,组织义卖活动让幼儿体会助人意义,或在班级值日中建立集体荣誉感。
总之,幼儿园不仅是幼儿早期教育的专业场所,更承担着社会适应启蒙、教育资源枢纽、家园协同纽带等多重角色,旨在为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持。
孩子进入幼儿园第一天起,就迈出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其实,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将视角从家庭保护转向社会化训练,就更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用职场思维解构这个教育场景——家长把幼儿园当作一个“公司”,老师是老板,孩子是员工,就能轻松解决很多幼儿园阶段很多烦恼。
比如这个案例中老师提供的奖品是贴纸,可以看作是需要孩子付出努力才能挣得的“报酬”,相当于我们在单位需要超额完成目标才能得到的”奖金“。
理解了这些,再来看问题就很简单了。
孩子4岁,幼儿园小班
我家孩子上幼儿园一直适应的不错,就是吧,对贴纸很在意,有时候早晨不去上学,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怕得不到奖励贴。
然后呢,我就买了一堆,放学了给他贴好多,他好开心。
孩子已经“上班”(幼儿园)了,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在幼儿园学习),老师(老板)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积极性,额外给了“奖金”(贴纸)。
显然孩子们都理解也明白“怎样做才能得到这些奖金”。
原本这些“奖金”是孩子的“工作单位”发的,现在家长看到孩子没挣到,于是主动提供大量“奖金”给孩子。
这种行为是什么啊?将来孩子上班了,迟到扣钱,工作目标没完成拿不到工资,家长就补给孩子生活费,一个道理啊。
家长看似简单无害的“补偿”,有可能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我在幼儿园里得不到的,妈妈都会给我的。

正确做法应该是下面这样才对吧?
1、询问核实老师制定的规则是否公平、公正、公开
2、询问孩子获得奖励的难点是什么
3、帮助孩子梳理和分析如何克服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
再然后,他这两天特别想贴着贴纸去上幼儿园。
他的班级里老师给奖励贴的比例还是挺低的,最近看视频都不怎么给了,我感觉老师是想渐渐取消。
请问,该怎么处理啊,我现在有这么几个想法。
1.把家里奖励贴扔了,告诉他以后老师和妈妈都没有奖励贴了。
2.继续在家里贴,去学校的时候不贴。
3.给他贴着去幼儿园,让老师去处理。
老师奖励给小朋友的贴纸还有“配套支持”——可以贴着奖励贴纸上学。
这个就相当于工作后单位评选的“先进积极分子”、“优秀员工”,发一个奖杯或者奖状,员工当然可以选择放在家里或者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
如果说工作以后孩子完不成工作目标,拿不到工资,家长还可以给孩子贴钱,那么现在老师的“配套激励措施”家长怎么补?工作后孩子想当先进当不上,家长买个奖杯让孩子带到单位?

显然孩子根本没弄明白妈妈给的贴纸和老师给的贴纸有啥区别,所以才会希望贴着妈妈给的贴纸去幼儿园。
请问,该怎么处理啊,我现在有这么几个想法。
1.把家里奖励贴扔了,告诉他以后老师和妈妈都没有奖励贴了。
2.继续在家里贴,去学校的时候不贴。
3.给他贴着去幼儿园,让老师去处理。
眼看着自己想出来的主意要露馅,家长考虑了3个解决的办法。
1、家里的奖励贴纸扔了,告诉孩子妈妈和老师都没有贴纸了
如果你是家长,现在还认为老师奖励的“贴纸”只是一张“纸”吗?家长“越权”代替老师发的“贴纸”没有了,老师的激励措施就没了么?今天是贴纸,明天就不能给小红花,给奖状,奖励小玩具了?这就好比是孩子将来工作了,单位激励员工,超额完成目标奖励1000块,再给个奖杯。孩子没挣到,家长说"妈妈有钱,我给你发”,给了孩子5000块。单位以后永远就没有激励员工积极性的措施了吗?
家长这种补偿不仅不利于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学习,反而会对老师原本的激励措施在孩子眼中失去效力。孩子在家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轻松获得其他小朋友在幼儿园”拼命工作“才能得到的奖品,他还会重视幼儿园制定的奖励规则吗?
2、继续在家里贴,去学校的时候不贴。
……呃,这不就是掩耳盗铃吗?单位的奖杯挣不到,自己买个一模一样的放在家里。
3、给他贴着去幼儿园,让老师去处理。
……如果我是孩子,就不认这个妈了
这是什么馊主意啊,家长把事儿干了,让孩子去承担错误的后果?

问题是“怎么处理孩子对贴纸的渴望”
我们只看到了家长希望孩子“永远快乐”的渴望。
失望、失落也是孩子要学习的一部分,人不可能永远快乐。进入幼儿园就是孩子离开家庭,踏入社会的第一步。他迟早要离开父母的庇护,独立去面对人生的一切。
为啥不敢放手呢?现在还只是一张小贴纸,难道家长用“孩子还小“的借口包办所有,努力让他在18岁之前永远快乐,然后突然甩手,让他自己去应付所有成年人的问题么?到时候社会给他的,可不是一张贴纸这么微不足道的问题了。
怎么解决?鼓足勇气告诉孩子,老师的奖励就是老师的奖励,妈妈的奖励不算数!
然后一起看看怎么做,才能得到老师的奖励!!
最后我们说点儿别的。
孩子刚上幼儿园,离开父母的怀抱,爸爸妈妈们心有万般不舍,生怕孩子在幼儿园不开心受委屈,这种心情人人都会有,也很正常。但孩子迟早是要走入社会。像本文开头我们提出”把幼儿园当成单位,老师当成老板,孩子看作员工“的办法,仅仅是帮助家长从心理上做好与孩子分离的准备。很多宝宝上幼儿园后常见的问题出现,并不是孩子”受不了“,而是家长心理上接受不了。比如下雨了请假不去幼儿园,孩子哭闹太严重抗拒幼儿园就不去。或者像这个案例中的妈妈,希望孩子开心快乐,在自己也无法帮助孩子得到老师的奖励时,购买同款贴纸给孩子。
这些做法让孩子失去了通过“试错”深入思考,获得成长的机会。孩子的情绪得到了快速的安抚,但却失去了增强心理韧性锻炼的机会。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自我决定论,它提出能力感(胜任需要)、自主性(自主需要)、归属感(关联需要)是人类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其满足程度直接影响个体的内在动机、行为表现与心理健康。
家长应该重点培养孩子心理上的”韧性“。比如还是这个例子,小朋友上幼儿园了,首先要学会的是什么?是家庭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区别。
这一点看家庭在孩子3岁前对孩子的社会化认识程度。有的家长经常带孩子出去玩,游山玩水或者到公园、博物馆、游乐场,孩子接触到大量外界环境,有的家长工作忙或者没时间,孩子的活动范围就小,孩子对外部环境的认识就很有限。
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能快速区分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不同吗?能理解老师和家长的不同吗?案例中的这位妈妈显然是刻意回避自己与老师角色的不同,用自己购买的贴纸代替了老师发的奖励贴纸。
妈妈发的贴纸和老师发的贴纸一样吗?
老师的初衷是用贴纸来鼓励孩子完成一些有“挑战性”的任务,重点在于“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毅力,孩子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从而掌握一些技能。目标实现了,孩子自信心建立了,“原来我可以,我能行!”。目标没有实现,则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鼓励孩子。
妈妈“越俎代庖”直接给孩子发了贴纸,跳过了孩子探索和坚持的过程,反而是剥夺了孩子证明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是关于孩子“自主性”的培养。“自主性”是个体感知到行为是自我选择、自我主导的,而非被外部控制。
其实案例中小朋友已经表现出自主性——对贴纸很在意,有时早上不想去幼儿园,因为担心得不到贴纸。
孩子明确表示出想要得到贴纸的意愿,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多么难得啊。当一个人有了明确的目标并强烈表示出“我想要”的意愿时,这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案例中的妈妈却为了哄孩子去幼儿园,把孩子前进的方向带偏了,变成了——去幼儿园上学就有贴纸。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不要贴纸也不去上幼儿园了,到那时家长怎么办呢?
所以各位爸爸妈妈们,想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激发孩子的驱动力和责任感,不要让孩子做这种“要奖励”或者“不要奖励”的二选一问题,而是给孩子提供有限的选择,让孩子在“怎么做才能得到奖励”的方法中做选择,比如想得到贴纸,是选择”每天都去,全勤奖“还是”吃饭我最棒“的奖励?

第三个是关于”归属感“。其实案例中幼儿园老师的做法,让得到奖励贴纸的小朋友佩戴贴纸到幼儿园,也是一种荣誉感的激励。这种荣誉感只有在幼儿园这个小集体中才能感受得到。妈妈给的贴纸在家里佩戴是不可能得到这种效果的。
因此可以看到,小朋友最后很希望能戴着贴纸去幼儿园,就是这个原因。
这种荣誉感的基础是孩子认同、遵守老师制定的奖励规则,认可在班级里“我们是在一起的”。家长可以给孩子额外购买贴纸,但却给不了孩子一个集体,更不可能让孩子在家中产生对幼儿园集体的归属感。妈妈的做法反而是让家庭和幼儿园对立起来了。
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得不到的奖励,家长直接补偿,孩子就可能会变成“给我奖励我才去做”,缺乏内驱力。另外个人能力和评价也会混淆,妈妈说我行=我可以。另外家庭规则与幼儿园规则、社会规则混淆,也不利于孩子的认知发展。
总之,家长希望孩子快乐的初心值得肯定,这是亲子间最珍贵的情感联结。但当这种愿望演变成过度呵护时,却容易变成家长用爱的名义建造温室,无意中剥夺了孩子适应真实世界的生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