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本田合并,能有胜算吗?

电动湃 2024-12-20 10:10:41

日产和本田这对日系兄弟,今年以来频频组CP上新闻焦点。

年初,日产和本田双双传出将削减中国产能的新闻。

此外,同期双方宣布达成了在电动汽车领域探索战略合作的共识。

这份官宣,也为当下日产和本田的合并传闻埋下了伏笔。

有网友戏称,日产和本田合并以后,刚好就能取名为“日本汽车”。

在玩笑当中,毫无疑问这也将赌上日本汽车行业的希望。

如今的日产,开始露出了些跟上世纪90年代相似的经营危机。

当年日产高层曾对外说过,日产犯过两次重大失误,第一次是在七八十年代,日产曾大举借款向海外扩张、设立分厂。

但把数量看得比质量更重的做法,使得日产在后来泡沫经济下陷入到了资金紧张境况。

其次在90年代初期,日产实际已经较早研发出了SUV车型,但由于在市场投放上犹豫不决,始终坚持主销轿车产品,导致错失了发展先机。

正因为这样,日产无奈在1999年被迫卖身给雷诺,以此来避免破产关门。

后来,在“成本杀手”戈恩的带领下,日产才得以走上了复苏的道路。

只是叫人没想到的是,2018年日本人把戈恩送进牢里以后,自此日产就快速走向了下坡路。

就在戈恩出事那年,日产在华卖出了156.40万辆,是其迄今为止的销量巅峰成绩。

但跟七八十年代犯下的错误一样,过于依赖轩逸等低价车型走量的日产,忽视了销量结构的质量问题。

事实上,从多年来英菲尼迪的停滞不前,到如今日产整体销量的快速下滑,都在诉说着日产缺失品牌护城河的弊端。

再者,日产还跟90年代一样,错失了些前沿市场的布局机会。

一度作为全球纯电车市场销冠的日产聆风,最终还是倒在了市场爆发的前夕,至今日产也没能激起纯电车的二次增长势能。

时也命也,日产只能重新复刻当年自救的做法。

当时戈恩拯救日产的手法,就是大刀阔斧地做“断舍离”。

即便顶着万般压力,戈恩还是坚持选择关掉工厂、大幅裁员、减少供应商、卖掉非汽车业务资产等做法。

最终只用了3年时间,一度负债达200亿美元的日产就消除了赤字,开始重新盈利。

事实上,2020年出任日产首席执行官的内田诚,就推出了跟戈恩做法相似的“Nissan Next”转型计划,务求用4年时间走出危机。

通过Nissan Next计划,内田诚把日产全球品牌数量减少了20%,并提出将全球产能削减20%以上的目标,以给财务压力减负。

客观来说,企业缩减负债端不难,难的是如何增加收入。

面对Nissan Next计划提出的540万辆销量目标,日产只在2023财年卖出了344万辆,差额高达200万辆。

显然,内田诚没法复刻出另一个戈恩。

更重要的是,当下跟20年前还有一个明显差异点——没有类似当年中国“入世”后的市场红利。

与其说当年是戈恩一手拯救了日产,倒不如说是当时迫切等待开发的中国市场给予了日产重生的机会。

如今日产找不到新的增量,而长时间作为销量支撑的中国市场份额则在开始塌陷。

今年11月,日产中国区销量为6.4万辆,前11个月累计卖出62.2万辆,同比下滑10.5%。

照此来看,2024年日产在华销量,将不及2018年巅峰时期的一半。

此外,今年上半年日产净利润暴跌94%,官方作出了年内第二次下调年度业绩预期的举措,且还被曝出仅剩12至14个月的现金储备。

日产,已经走到了危险的边缘。

内田诚清楚,日产需要进行更彻底的革新来完成自救。

于是从今年初开始,他就对外释放出了些信号——

「新晋对手往往采用供应链的垂直整合模式,使其能更快响应市场之余,还进一步控制了成本。」

「公司不能继续沿用过去的经营方式,而是应该寻求更高效、更敏捷的运营模式。」

「日产需要更好利用供应商和其它合作伙伴的资源,通过捆绑大型项目来实现规模化效应。」

到了3月,日产和本田签署备忘录,宣布就新能源车的联合采购、共享电池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

日产,成功搬来了救兵。

跟日产相比,本田的日子也不算好过。

今年前11个月,本田在华累计销量同比下降30.7%至74.04万辆,依旧还处在“跌跌不休”的趋势当中。

本田指出,尽管在美国和日本市场表现强劲,但由于受到东南亚和中国市场销售下滑的影响,本财季的营业利润同比下降了15%至2579亿日元。

正因如此,本田出现了过去七个季度中营业利润首次同比下滑的情况。

如今日产和本田的失势,原因都离不开受到了中国电动车的冲击。

事实上,此前本田也曾寻求帮手来推动建设自身的电动车事业,从2018年以来,本田就跟通用达成了一系列的相关合作。

于是,这才有了基于通用奥特能纯电平台的本田Prologue。

但到了去年底,本田和通用却宣布停止低价电动车的合作开发项目。

面对如此变故,一方面离不开本田纯电专属架构的推出,另一方面大概也跟日产的投怀送抱有关。

本田,终于等来了成为日本汽车唯二领头羊的机会。

在3月份的合作官宣上,内田诚坦承,「随着新兴力量的进入,新的竞争者带来了巨大的价格压力。」

「我们达成这一协议的基础是相互理解,即本田和日产面临着共同的挑战。」

尽管当时双方表示还不考虑资本层面的合作,但也说到“将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本田CEO三部敏宏补充说到,「两家公司有着不同的文化,但我们可以克服障碍。」

显然,双方都对合并问题敞开了怀抱。

之所以本田愿意对日产出手相助,其中原因大概也是看上了由日产控股背后的三菱。

从今年7月底开始,外媒已经报道三菱或将加入本田和日产组成的新联盟,三家公司将在智能纯电动汽车方面展开合作,以分担研发成本。

11月,日产宣布向三菱汽车出售10.02%的股份,把持股比例从34%下调至24%。

尽管如此,日产依旧还是三菱的最大股东,不排除本次股份转让正是日产拉拢三菱加入新联盟的谈判条件之一。

除此以外,还有报道指富士康已与日产公司接洽入股相关事宜,意图抢在本田之前作出交易拦截。

随着不同资本交易传闻的流出,大概率各方的谈判进程要加速了。

对于本田来说,如果它能跟日产和三菱成功组建起新的联盟,这也势必将日本汽车行业划分成了两大阵营。

其中,丰田早已将斯巴鲁、铃木、马自达揽入到了旗下。

而面对着持续走下坡路的日产,本田的确迎来了难得的整合机遇。

按照去年财年的销量统计,本田和日产的全球销量分别达到410万辆和344万辆,至于三菱则卖出81万辆。

这三家公司合并以后,其合计销量将达到835万辆,该联盟也将一举跃升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维系超过了20年的雷诺-日产联盟,随着2018年戈恩被逮捕以后,法国人和日本人之间就已出现了难以修补的缝隙。

去年,双方终于在长期拉锯下达成协议,雷诺同意把持股比例降低至15%,跟日产持股雷诺的部分保持一致。

如此一来,这也相当于给日产完成了解绑,这才有了当下跟本田合并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雷诺也选择转身跟吉利达成合资合作,可以说各自都找到了新的归属。

在这轮汽车行业大变局中,中国车企已经成为了关键的核心变量。

有意思的是,面对可能将诞生的“本田-日产-三菱”的全新联盟,作为昔日枭雄的戈恩忍不住泼了盆冷水。

他直言,该联盟更像是一场由本田主导的收购案,而非平等的合作。

「宣布达成合作,只占到挑战总体当中的5%,另外95%的挑战在于怎么实现协同、坚守自己的底线。」

此外,面对着三菱、日产和本田在国内市场的节节败退,网友们还戏言这三者组合起来,也只是个“弱弱联盟”。

如此看来,想当一哥的本田,也很难说真能成为最后得利的渔翁。

2021年,标致雪铁龙集团和菲亚特克莱斯勒集团以50:50股比完成合并,组建起了新的Stellantis集团。

被外界称为“失败者联盟”的Stellantis,尽管常年高居全球市场销量前列位置,但至今没有在中国市场拿出更多的发展成果。

至于可能成形的“本田-日产-三菱”的全新联盟,不排除它也将遭遇同样下场。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国际巨头的组团施压,国内车企也并非完全没有方法应对。

如今华为已积极充当起召集人的角色,分别以鸿蒙智行和引望的名义来跟不同车企完成结盟。

不同派系的盟军之战,已经打响了。

0 阅读:23

电动湃

简介:新能源车消费指南,续航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