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我入伍的第4年,提干当了排长,也是我第一次申请回家探亲。回想从入伍到提干,虽离不开我的自己的努力,也更离不开一路以来帮助过我的人以及部队的培养。
故而,我也一直心怀感恩,此次回家探亲,一是和久未见的家人聚聚,二是想借此机会去探望一下武装部张部长,要不是他当年出面替我说话,可能我根本无法走进军营。
然而,在和张部长聊天时,张部长却对我说:其实,你最应该感谢的是当年接兵的干部陈指导员。
50年代初,我出于江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一共四兄妹,虽然家里穷,但父母深知读书才能改变人的命运,为此,只要我们肯读书,父亲说就是砸锅卖铁也送我们去读书。
正是在父亲的坚持下,和学校老师的帮助下,最终我读完了中学,是68届的毕业生,俗称“老三届”,可当时高考还未恢复,上大学要靠推荐,而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机会渺茫,至此,靠读书改变命运的道路难以走通。
最终我也只得返乡务农,后来因为有些文化,被推荐到村里小学当了民办教师。
可这样的生活,并非是我的想要的,我一直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当时就有了参军的想法,可碍于家里的情况(母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家里6张嘴,全靠父亲一个人撑起,我在家排行老大,当时也是家里的一个主要的劳动力),所以一直将这个想法埋藏在心底。
直到1970年,当时家乡因为收成不好,一年到头忙活下来,家里却是入不敷出,我知道这样的生活,就如同温水煮青蛙,如果不求寻改变,以后的日子定会越来越难,加之弟弟也长大了,能替家里分担一些了,我决心去报名参军,去外面闯闯。
当我和家里说起,母亲当即表示反对,说我这一走,家里可该怎么办?
但父亲却很理解我,也支持我,说待在这山村里也不是个事,到外面闯闯也好!
就这样,我报名去参军,之后也是顺利通过了体检和政审,而接下来就是等待家访的到来了。
或许这是因为我把这次入伍当成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机会,看的很重,等待的日子备受煎熬,说实话就像一个犯人在等待宣判一样。
过了几天,村里小伙伴张文涛气喘吁吁地跑到我家里,告诉我一个消息,我当时就慌了。
他说,接兵的干部(就是陈指导员)已经在村里做家访了,我一听,估计自己定然是被排除在家访名单里了。
可我不甘心,自己体检也过了,条件也算不错,无论怎样都得拼一拼,当时我写了一封“决心书”,跑到武装部找到了张部长,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冒冒失失的对张部长表了决心,随后又将自己那封千字“决心书”塞到了张部长手里,然后就回了家。
因为我这一番操作,第三天,接兵干部陈指导员就在民兵连长的带领下,就来到了我家做家访。
家访时,陈指导员只是问了我一些具体情况,得知我喜欢看书,字写得好,也只是象征性的点了点头,离开时也并未说什么。
眼看着新兵入伍的日子眼看一天一天越来越近,我心里也愈发紧张。
就在发放军装前两天,我接到通知,让我赶紧去公社武装部一趟,一进入公社武装部办公室,张部长就迎了上来,伸手拍了拍我的肩膀,笑容可掬地告诉我:“你被批准入伍了!”
听到这,我悬着的心也这才落了下来。我记得,当时自己呆站了许久,而后所有的心情都化作眼泪宣泄了出来。
就这样,我这个原本没列入家访名单的人,最后应征入了伍,我猜想这肯定和张部长有关,为此也把这份恩情一直记在心里。
到了部队,我很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参军机会,在部队一直非常努力,脏活累活都冲在最前面,由于我踏实肯干,又有些文化,先后当了文书、班长,4年后我提干当了排长,这也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穿着“四个兜”回家探亲。
到家第二天,我便带了些礼物,去探望了张部长,谨以此聊表感激之情,然而在聊天时,张部长却对我说:这事,你最应感谢的是陈指导员。
这时我才知道,在最初一轮新兵定员时,我便被打入另册了,之所以又把我捞了出来,是因为陈导员在整理档案时,看到了的档案,认为我条件不错,便有意带走我这个兵。
恰好,这时,张部长和陈指导员说起了我来送决心书的事,为此,他又特地到我家做了家访,在看到我家里的情况,又仔细了解了我的情况后,这更坚定了带走我的决心。
可新兵名额是有严格的要求的,不能随意增加,要加一个人就要有一个人出去。
张部长当时也此时也很为难,可陈指导员一直没有放弃,那天二人围着火炉僵持到了深夜,最后达决定调换一个。
然而碰巧的是,到临近出发的时候,有一个人因为摔伤了腿,不得已放弃了入伍资格,最后我便顺势顶了上去。
得知这个消息,我当时红了眼眶,向张部长告别后,转身走出公社,眼泪便止不住的流了下来,没想到和陈指导在一起相处这么久,他竟从未和我提及过此事!
后来回到部队和指导员说起此事,他也是风轻云淡的表示说自己只是尽了自己接兵的职责,为部队挑选人才。
这让我感佩不已!
后来指导员调任、转业,我也一直和他保持着联系,转业后,我每年都会抽时间去看望陈指导员,以此聊表对他的敬意。
回首我的军旅路,从士兵到营级干部转业,一路走来我一直认为我是幸运的,我也一直感恩部队,感恩那些扶我一把的人,尤其是我的老首长指导员于我,更是恩重如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