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揭秘—中央红军长征,为什么只带走8万主力?留下的人怎么办?

长江有大中 2024-11-08 14:30:41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红军被迫踏上长征之路。

这是一次极为艰难的选择,但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长征之路充满了未知和危险,但他们依然坚定地前行着。

中央机关和野战部队共计八万六千余名英勇将士集结启程,目的地未知,路线未知,前途充满未知的危险。

他们并未拥有完整的行动计划,但他们知道,留在原地的作战部队面临的危机更加严峻。

中央决策长征之际,为何未将众人悉数携带同行?这其中涉及复杂决策背后的权衡考量。

图片源自网络

博古和李德等人作为当时手握军事指挥权的领导层,最初他们打算反攻,因此对留守部队寄予厚望,希望内外呼应。

然而,他们这些人,对于放弃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心存犹豫。

最初的计划书中并未明示具体的目标,他们选择的策略是大部队先行出击外线,继而待战局安全时发动反击。

虽然最初的意向并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但他们明白必须脱离险境,才有机会重回苏区。他们的目标是在保护自身的同时,寻找反击的机会。

在我党革命历程中,采用这样的作战方式已是常态。基于这种策略,安排部分战士留守苏区是理所当然的决策。

李德与博古的预判过于乐观了。当时形势,远不如他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事情的真相残酷地揭示在他们的面前,那份喜悦的希望化为泡影。

接下来的焦点在于伤员的处理问题。在第五次反“围剿”长达一年的战斗中,李德担任指挥,他崇尚苏联的大兵团正规作战方式。

李德决策以“堡垒对堡垒”的方式抵御敌人的进攻。

红军所采用的这种与实际情况相悖的作战方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许多英勇的指战员为此牺牲,更多的则身负重伤。

当主力部队准备转移之际,苏区仍滞留了超过三万名的伤员。这一残酷现实,让人痛心不已。

面对压境的敌人,这群伤员显然无法承受高强度的行军压力。

他们无法随主力一同前行,但放任他们独自留下也绝非良策,这无异于让他们陷入绝境。

我党的原则绝不容许我们如此行事。

我们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伤员,又能应对敌人威胁的妥善方案。

战士们留下的一部分,肩负着抗击敌人和护卫伤员的双重重任。

红军主力八万大军踏上征程,最终化作陕甘支队抵达陕北时只剩七千余人,减员情况严峻至极。

苏区的部队状况更为惨烈,留下的陈毅老将军回忆那段岁月时坦言:“那段时光,我们的生存状态与野兽无异。”

曾经的大军如日中天,现在却几近灭绝,这是怎样的一场转折?陈毅的话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凄凉的图景。

留守部队的万余人在主力离去后,分为江西和福建两部分。江西部分人数众多,超过万人,而福建部分则约有数千。

江西的重担落在项英肩上,他身兼多职,不仅是苏区中央分局书记,还是中央军区司令员及政委、军委分会主席。他主张正面对抗防御,坚定信念源于他的留苏背景。

项英认为,既然大部队已经出征,国民党的主力也会被吸引过去。这样一来,苏区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会相对减轻。

我们可以坚守阵地,与敌人硬碰硬,说不定能在主力回归后,与之一同前后夹击敌人。这样,我们或许能扭转局势,占据优势。

陈老总等人在背后强烈反对,但决策权在项英手中。留守部队再次遭受重大损失,牺牲了数千名士兵的生命。只剩下较为完整的建制部队——二十四师,这才让项英有所警觉。他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迅速命令二十四师撤离到会昌一带。

图片源自网络

经过陈老总等人的不懈努力,项英终于松口,同意将24师分散突围。陈老总迅速指挥,将大部队划分为九个小分队,力求最大化地保存我们的力量。

对于行动不便的重伤员,我们精心策划了方案。

与苏区的百姓们深入交流,诚恳地请求他们接纳这些战士,让他们成为家庭的一员,不论是做女婿还是干儿子等。这种方式朴素而有效,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在安排完伤员的安置后,第24师的战士们开始行动。然而,面对敌人的重重包围,仅有数百人成功突围至茂密的山林中进行游击战。

但敌人依旧不甘心放过这些战士,集结了数万兵力进山搜查。这是一场悬殊的战斗,可勇敢的战士们仍旧毫无畏惧地战斗着。

项英与陈老总带领的小部队,在战火中频繁移动,巧妙地利用地形与敌人绕圈。在最紧张的时刻,生死距离近在咫尺,不过他们却奇迹般地突破了包围,得以生存。此后,他们在南方各省逐渐站稳脚跟,建立起根据地,直至国共携手合作的历史时刻来临。

在福建之地,留守部队的情形是万般紧张。他们面临着大批敌人的重重围攻,恰似泰山压顶之势。

此刻的福建之地由中共书记万永诚守护,同时也肩负着福建军区政委的重担。面对危机,万永诚坚定不移地实施战略:“坚守苏区,期盼主力军队回头援助。”

他以策略对抗敌军正面进攻,以决心与勇气坚守阵地。

他率领四千余人抵达长汀四都山区,眼见敌人紧紧追赶,决定迎战。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虽英勇抵抗,却仍付出了千余人牺牲的代价。万永诚带着数百人突出重围,但两千余人却被围困于四度之地。

战士们陆续回归,突围的部队再次集结上千之众。万永诚重拾信心,决定与国民党展开较量。在一场激战中,虽损失五百余人,但他并未退缩。

这一次的教训刻骨铭心,万永诚引领余部深入山林,然而敌人紧追不舍。1935年4月10日,福建武平大禾乡梅子坝,万永诚英勇捐躯,而其余百余人仍不屈不挠继续抗争。

这里,原本庞大且活跃的部队只剩下几万人了。但在无尽的行军与牺牲中,坚守下来的勇士仅三百余人。这种现实让人难以接受。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代价,主力仍保住了近十分之一的力量。而留在原地的部队,能够幸存下来的不到百分之一。众多优秀的战士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真是令人痛心。然而,这,就是长征的残酷现实。

图片源自网络

这些人虽仅三百之数,却是革命的生机所在。

三年的游击生涯中,他们在南方的广袤土地上撒下了革命的种子,不仅遍布八省之地,还因此诞生了超过十个游击区。

时光流转,他们的力量越发壮大,在新四军重组之际,竟已汇聚成万余人的庞大队伍。这样的扩张速度,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而这背后,正是他们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的体现。

许多领导人后来都深情地回忆道:“南方的游击战争,无疑是我军经历的最严峻考验之一。”

虽然他们没有亲历长征的艰辛,但他们所面对的困境和挑战,丝毫不逊色于长征的艰难历程。

穿越岁月的尘埃,梅岭三章中的诗句依然激荡人心。陈老总那斩阎罗的决心,犹如铁石般坚定。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但心中的信念仍然炽烈如火焰。他在招旧部之际,用十万旌旗挥舞出壮志与决心。

他告诉后来的战友们,要多努力,将捷报传来作为对他最好的告慰。今日,他选择取义成仁,就如同在人世间播撒自由的种子,期待未来开出绚烂的花朵。

这些英雄,面对逆境不退缩,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令人肃然起敬。

他们的坚持,如同磐石般坚定,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从未放弃过斗争。

我们后人应当铭记他们的付出,学习他们的坚韧不拔。

0 阅读:10

长江有大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